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方园十里乡,论穷数刘庄。”这是解放前流传在豫北新乡一带的民谣。   “中州奔小康,首富看刘庄。”这是改革开放年代河南农民有口皆碑的佳话。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是全国农业战线的老先进。六七十年代,就是我国北方第一个亩产百斤皮棉村、百公斤皮棉村,八十年代初建成河南第一个小康村。该村曾被誉为“中原首富村”、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建国以来,先后有 1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前来刘庄参观,给予很高的评价。村党委 (支部、总支 )书记史来贺,是全国人大五、六、七…  相似文献   

2.
金中 《学习导报》2010,(10):17-18
太行南麓,黄河北岸,有个村子叫刘庄。刘庄有个史来贺! 别看这个村小,只1.5平方公里,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3.
金中 《新湘评论》2010,(10):17-18
太行南麓,黄河北岸,有个村子叫刘庄。刘庄有个史来贺! 别看这个村小,只1.5平方公里,可应了中国的一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相似文献   

4.
刘庄成功抵制人民公社化初期失误的原因与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它给中国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全国很少有地方能躲过这一灾难。可喜的是,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却成功地抵制了“五风”。这一时期粮棉产量年年提高,大食堂保证社员吃饱肚子。三年困难时期,没有饿死一口人,没有外出逃荒的,没有出现一个浮肿病人。即使在全国大减产的1960年,刘庄粮食亩产25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84公斤,成为全国少有的高产队。 刘庄之所以能抵制“五风”干扰,…  相似文献   

5.
刘庄位于河南省新乡县县城南边25公里处的黄河故道上。解放前,这里土地贫瘠,十年九旱,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新中国成立后,在史来贺的带领下,刘庄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不断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使刘庄在20世纪60年代就基本解决温饱,20世纪80年代初提前达到全面小康,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成为拥有10亿元固定资产的“红色亿元村”。刘庄因其独特的发展模式,即始终坚持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道路而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新乡农村逐渐崛起一批“先进群体”。这批“先进群体”主要集中在村、乡(镇)两级。先进村是以闻名全国的农业战线先进单位刘庄为中心,梯次展开,知名的如刘庄、京华、张武店、楼村、李台、龙泉、宋庄、中街、西衙司、三里庄等。先进乡镇则有孟庄、唐庄、七里营等。先进  相似文献   

7.
《广东党史》2009,(5):1-1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60年前震荡寰宇的时代最强音。6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可是,在新中国的发展历史上,却是一段令人难以忘却的风雨征程。60年来,新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到今天成为伟大富强的东方大国,历经了艰辛起步、不断探索、奋力崛起、走向辉煌的伟大历程。广东与全国一样,主要经历了两个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8.
南街村、刘庄、耿庄等作为河南甚至全国最具公有制特点的“红色村落”,其发展模式虽然至今仍处争议之中,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承认:其经济实力明显高于全国村庄的平均水平,村民的福利待遇远非一般村落所能及,这些村落无一例外的都实现了共同富裕。其发展“秘诀”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一、利用适宜的政策空间,实事求是地选择本地发展道路南街村、刘庄、耿庄等几个村落在过去都称得上是“一穷二白”的村子,到如今其富裕程度全省闻名、全国知名。纵观其发展历程,中间也经历了不少风风雨雨。为响应党的号召,南街村在上世纪80年代初也…  相似文献   

9.
徐晨光 《新湘评论》2009,(10):58-60
(一) 60年筚路蓝缕。60年波澜壮阔。60年成就辉煌。 新中国在神州+大地上创造了无数奇迹:一个一穷二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从积贫积弱到大国崛起……“中国特色”、“中国模式”、“中国经验”无不反映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巨大成就和政治体制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0.
河南新乡市刘庄村是闻名全国的老先进,党委书记史来贺是享誉中外的老典型。50年来,史来贺与党委一班人,坚持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把一片曾经看山山穷、看水水恶的贫瘠土地,建设成为一个富裕文明、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刘庄,这个中原大地上千余口人的村庄,饱经半个世纪风雨沧桑,为什么50年红旗不倒,愈飘愈艳?带着这个问题,笔者曾多次到刘庄村进行调研,得到了一个明确答案:刘庄村之所以发展到今天,就是因为这里有坚强的党的领导和扎实的工作作风。一靠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是当年毛主席发出“人民公社好”指示的地方。七里营乡刘庄村的变迁,发人深省。路人皆夸:“人家刘庄有个好头儿。不管咋着天翻地覆,都给社员拿个好章程。”一应美国朋友说:“密斯史是一个谜!和同时代的劳动模范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已经所剩无几,为什么他还能站得住?”刘庄人说:“俺史书记至今还拿着‘地’委工资哩。好几次上面让他去做大官,他不去,守在刘庄和俺一起啃土坷垃头。”他叫史来贺。他对人说:“我是一个劳动模范。劳动模范离开劳动还叫啥劳模?刘庄穷,作为一个党  相似文献   

12.
结缘刘庄     
很久以来,史来贺领导的刘庄在我心目中一直是一方圣地。 1985年6月我到省委宣传部外宣处报到,8月初第一次下去调研,第一站便是刘庄。第一次造访刘庄,就让我感动不已。一篇记录我所见所闻的《走马观花访刘庄》刊登在当年9月26日的泰国华文报纸《新中原报》上.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党带领人民成功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也可以称作“中国经验”或“中国模式”。所谓“中国模式”,实质上是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中原经济区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当前我省的中心任务。围绕中原经济区建设,卢展工书记提出了“关键在做”的观点。中原经济区是做出来的,但怎么做是一个问题。联系到卢展工书记到河南工作后先后提出的“四个重在”和“四个带动”的论断,笔者认为,“四个重在”与“四个带动”恰恰是对怎样做的一种阐述。“四个重在”,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  相似文献   

15.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本刊被中国期刊协会等单位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本刊原总编辑汤光伍同志被评为“新中国60年有影响力的期刊人”。这是中国期刊界对《共产党员》杂志44刊60年来,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的最高褒奖。  相似文献   

16.
《世纪风采》2009,(4):35-38
在上世纪60年代,河南林县修建的“红旗渠”,是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红旗渠建成后,周恩来说它是“人工天河”,是中国农民的骄傲,并把它称为当时中国的两个奇迹之一。周总理这里说的两大奇迹,一是指南京长江大桥,另一个就是指林县的红旗渠。而这个奇迹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25日9时,在商丘市睢阳区新城办事处刘庄新村,哀乐低回,哭声一片。自发而来的数千名各界群众怀着沉痛的心情来送别一个人,一个在他们心中大写的人。他就是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农民企业家、刘庄新村党支部书记苗胜利。  相似文献   

18.
一位诗人曾写道:“他们是今日河南人的缩影/脊柱中/有嵩山挺拔的筋骨/血液中/有黄河奔腾的涛音”;“今日河南人/是愚公的后人/是红旗渠的传人/是焦裕禄史来贺任长霞们的接班人”;“河南人像小草/生长在哪里/就蓬勃出一派春色/河南人像大树/栽种在哪里/就茁壮成一片森林”。据不完全统计,自2000年以来,就有30余名河南英模成为国人的精神偶像。从工人到教师,从普通农民到领导干部,从花甲老人到莘莘学子,从人民子弟兵到农业科学家……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他们的精神辉映未来,他们的善行壮举激扬人心、温暖社会,彰显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昭示了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作为新时期“三平”精神和河南人“八种”形象的集中体现,这些河南英模的精神,已经融入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一脉相承的精神谱系,成为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强大力量。  相似文献   

19.
古人说:“得中原者得天下。”现在,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知中原者知天下。”从诸多方面看,河南在全国的地位都类似于中国在世界的地位:中国在世界大格局中是第一人口大国,中国人占世界总人口的四分之一,河南在中国的大格局中是第一人口大省,十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是河南人;中国在世界的大格局中是农业大国,河南在中国的大格局中是农业大省;中国在世界的大格局中是经济大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河南在中国的大格局中是经济大省,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乡刘庄党总支书记史来贺是全国著名的劳动模范。1989年,中共中央组织部把史来贺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并列为解放40年来,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的代表。我校冯治和中共新乡市委第二党校张敬民经过一年多的深入调查研究,撰写了《史来贺评传》一书。王任重为该书慨然作序,称该书“以探索中国农业发展道路为前提,以史来贺的活动为主线,详尽而生动地记述了史来贺带领刘庄人创社会主义千秋大业的历史”。该书由华龄出版社出版后,1991年6月5日,中共河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华龄出版社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刘庄经验暨《史来贺评传》座谈会”,陈丕显、段君毅、杨成武、汪锋、冯文彬、王光美、袁木等近200人出席。他们对该书作了较高评价,称赞作者和华龄出版社为宣传党树立的典型模范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这里发表的短文是作者根据他在上述座谈会上的发言稿整理而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