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李君旭——1976年编造《周恩来总理遗言》而轰动国内外的青年,当时,只是杭州汽轮机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时年23岁。 那年冬天,因周总理的去世而显得格外寒冷、漫长。某一天晚上,李君旭与几个朋友酒后热血沸腾,他觉得,应该写一篇文章来抒发对时局的感慨,然而,提笔开了几个头,都不满意。突然,他脑海中掠过一道闪电……啊,就以周总理的口气,写一封诀别书!  相似文献   

2.
中央电视台播放的大型文献纪录片《周恩来》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大跃进后期,周总理到邯郸某村搞调查研究,他发现在农村明明存在着严重饥荒,却无人敢说实话。总理就亲自找农民谈话。当时在场的农民中有个叫张二廷的“落后分子”,他毫不客气甚至是毫无礼貌地指着周总理说:“再吃两年大锅饭,连你们这样的人都得饿死了!”看到这里,我不禁为张二廷捏着一把汗。但周总理不仅听了这个“落后分子”的话,而且当天晚上就把此话电告了毛主席,由此便有了立即解散农村食堂的决定。  相似文献   

3.
据悉,周恩来总理出国时总带着一只箱子,里面装着一些破旧的、打过补丁的衣服。不管住多么高级的宾馆,每天起床,周总理总是把缝补过的一套“行头”换下收入箱内锁好,才让服务生进屋整理房间。周总理的衬衣多处打过补丁,白领子和袖口是换过几次的。周总理把鹑衣百结的衣服锁在“保密箱”内,为的是“密不示人”。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总理,并不是怕个人寒酸,丢面子,而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顾全民族的体面!作为一国总理,竟如此节俭、简朴,谁又能说那“保密箱”里锁着的不是一颗平凡、伟大而又美好的灵魂!令人遗憾而又麻C的是,时…  相似文献   

4.
“一分钱”紧急国务会议杨永善周总理当年厨师讲述了了下面一个故事:周总理最喜欢吃天津的贴饽饽熬鲫鱼,邓大姐最喜爱吃煎果子。夫妻俩一生俭朴,平常总理家的伙食开支都由我掌管!每月总理都要清查帐目,我必须定时向他做详细汇报。昨天我从头到尾念了一遍食品采购明细...  相似文献   

5.
1959年12月24日晚上,当时钟指向8点时,随着三八饭店自动门缓缓地开动,一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孔出现在大家的面前,大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惊喜而激动的声音;“啊!周总理!”“是周总理!”室内顿时欢腾起来。周总理稳健地走了进来,一边微笑着和我们—一握手,一边亲切地说:“同志们好!”大家激动地说:“总理好”。我们请总理到楼上餐厅休息,总理笑着说:“先看看。”总理先来到灶房,听女厨师王子英介绍自动大勺时,总理高兴地站到厨师的位置上,按动一下机械组,自动大勺颠起来,总理高兴地说;“哦!我也会操作啦!”接着总理又看了…  相似文献   

6.
今年3月5日,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百年诞辰纪念日。我们大庆石油职工特别怀念周总理。他老人家曾经在日理万机的繁忙工作中,先后三次到大庆油田视察工作。1962年,周总理首次来大庆视察。在北二注水站,他看到几个工人正在抢修水泵,便抢步过去同他们亲切握手,一个工人手上沾满了油污,想往身上擦,并不好意思地说:“我的手上有油。”总理却一把握住那双油手,和蔼地说:“没关系,我也当过工人。”接着又详细地观看了贴在墙上的各种岗位责任制度,称赞道:“好,你们这样做很好。”总理走出泵房,见前面有个地客手,关切地问:“这里住人…  相似文献   

7.
1961年,周总理出访归来,党和国家领导人到机场迎接他。第二天,周总理看到一张报纸上刊载他回京的消息上有“周恩来总理神采奕奕地走下飞机”时,不由得紧皱眉头,指着报纸对值班秘书说:“你打个电话,问一下这条新闻是谁写的,叫他马上到我这儿来一下。” 这位记者很快赶到西花厅。周总理放下手中的工作,又拿起那张报纸说:“我们现在国家遭难,人民受苦,我周恩来凭什么‘神采奕奕’?”那位记者知道错了,只好向总理检讨,同时也汇报说,  相似文献   

8.
周总理与“苏式糖果”苏州有个百年历史的糖果店──采芝斋,它所生产的"苏式糖果"品种繁多,行销国内外。1963年1月,周总理和邓颖超同志专程从上海来到苏州,看望当时在苏州养病的陈云同志。总理当天就要离开苏州,接待人员准备了一些"苏式糖果"送给他。邓颖超...  相似文献   

9.
岁月匆匆流逝,敬爱的周总理离开我们已经整整20年了。每当人们提起周总理,我便不禁追忆起在他身边工作的日日夜夜。 1956年3月9日,国务院会议上决定由我担任国管局局长。1958年9月,任命我担任国务院副秘书长兼国管局局长。我在总理身边一直工作到“文化大革命”为止。 敬爱的周总理严于律己。1958年,京郊几个水利工地相继开工,中央机关组织干部上十三陵水库劳动。总理百忙中抽时间同  相似文献   

10.
近日读到《周未》报上佳鸣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及周恩来谈写书的一件轶事,禁不住让人心潮澎湃。1961年7月18日,周总理和陈毅同志在上海冒着酷暑来到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白杨家作客,同时,还约见了在沪的部分电影界著名人士。在亲切随和的气氛中,有位同志向周总理恳求道:“总理,您给我们写一本书吧!”总理笑着向这位同志看看,没有立即作答。有人便说道:“总理太忙了,没有时间写。”此时,周总理说话了:“如果我写书,就专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这可不是卢梭的《忏悔录》,而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错误中吸取教训。”他说此话时,双眼炯炯发光,看得出是动了感情的。“如果我写书,就专写一生中的错误。”周总理把有限的生命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的无限事业中去了,以致他无暇坐下来安安静静地写这样一本书。他说:“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当像条牛一样努力  相似文献   

11.
周恩来与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才旦卓玛是我国著名的藏族女高音歌唱家,从1956年起,她就多次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漫长岁月抹去了太多往事的记忆,然而和敬爱的周总理在一起的一幕幕情景,至今仍深深地印在才旦卓玛的心里。每每谈及此,才旦卓玛就感叹地说道:“我太幸运了!我太幸运了!我是农奴的女儿,却能跟一位伟大的总理有过多次交往,并且能得到他的亲切教诲,我确实太幸运了!”“你就是才旦卓玛吧?”三年前周总理虽然只见过才旦卓玛一面,但还能叫出她的名字,这使才旦卓玛感到格外激动。才旦卓玛第一次见到周恩来是在1956年,那年她才19岁,…  相似文献   

12.
1958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为了扶植传统民族剧种——淮剧的发展,专门拨给一个演出剧场,这就是当年北京东路的金城大戏院。在旧社会被蔑视,而在新社会真正成为“艺术家”的淮剧演员们热烈地议论着,要给戏院起一个新的名字。恰逢周恩来总理到上海,在一次与文艺界人士共同进餐时,听著名淮剧演员被文艳讲到此事,总理为淮剧有了自己的演出剧场感到高兴。当被文艳情周总理为剧场题名时,他即问起这个剧场在什么地方,当得知在黄浦区时,便爽朗地说:“那就叫黄浦剧场嘛!”随即舒纸挥毫。写下了这四个字。这就是黄浦剧场的由来。黄浦剧场名称…  相似文献   

13.
周恩来对待“一分钱”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迅速复苏,到五十年代中期,国内便呈现出了市场繁荣、物价稳定的可喜局面。一天晚上,周恩来总理与厨师算家里的伙食帐。当时,周总理对家里买粮、买菜、购物的票据查看得很仔细。当他发现上个月吃的精盐是每斤一角五分钱,而昨天买的精盐是一角六分钱一斤时,当即  相似文献   

14.
1958年的一天下午,周总理率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完动。出发前,有人建设总理用一个医生去,总理拒绝了。他说:“到了工地,一点也不能特殊,参加水库建设的,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干部,他们就不生病?我即使有点毛病,应该和大家一样,请工地的医生看看就是了!”一到工地,周总理就打听工地的作息的同和纪律制度,嘱咐随身的警卫说:“到了这里,一切都要按这里的规矩办事,一点也不能特殊。”工地指挥部的同志在分配劳动任务前,说了回;“我们欢迎首长们……”话没说完,周总理赶紧纠正说:“这里没…  相似文献   

15.
“这里没有首长,没有总理……”按这里的规矩办1958年的一天下午,周总理率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领导人到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出发前,有人建议总理带一个医生去,总理拒绝了。他说:"到了工地,一点也不能特殊,参加水库建设的有工人,有农民,有解放军,有干部...  相似文献   

16.
徐敏 《新湘评论》2010,(9):35-35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去世,温家宝总理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这位从教60载的小学老师。几十年来,霍懋征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周总理称她为“国宝”,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7.
徐敏 《学习导报》2010,(9):35-35
我国当代著名教育家、首批特级教师霍懋征去世,温家宝总理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到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送别这位从教60载的小学老师。几十年来,霍懋征受到历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周总理称她为“国宝”,温总理称她是“把爱心献给教育的人”。  相似文献   

18.
1962年6月9日下午,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哈尔滨电机厂高大的厂房。厂房内,机车轰鸣;厂房外,宁静庄重。在这里我们要迎接一位尊贵的客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我们的期盼中,周总理终于在省、市领导的陪同下出现在当时的水轮机车间。他满面春风,步展稳健,边走边和身边的随行人员交谈。当时,我是国家重大稀有设备九米立车的操作者。总理走到立车旁时,厂领导把我介绍给周总理。总理慈祥地微笑着用那温暖而有力的大手一下子握住了我那沾满油渍的手。当时我又兴奋、又紧张。我激动地说了一声:“总理好!”总理拉着我的手,走到操作台前,…  相似文献   

19.
李鸿章曾得到朝廷特赐的“清正廉明”匾额一块,受此盛誉是由于他一次“拒贿”的出色表现。一天,户部尚书翁同和登门拜访李鸿章,忽然有一王姓知县求见,他磕了几个响头后禀报:“卑职仅献鸦片4箱,珍宝一盒,外加苏州美女两名,伏乞笑纳。求大人栽培!”翁同和听后,旁观李鸿章如何收场。只见李鸿章眼珠儿一转,破口大骂:“混帐!老夫为官,志在报国,你胆敢如此放肆,来人呀……” 朝廷知道此事后,便赐匾额褒奖。李鸿章为了宣传自己廉洁的美名,派人吹吹打打把匾额送回家乡,挂在李氏宗祠。那么,李鸿章到底是否廉洁奉公呢?有人在其…  相似文献   

20.
—深夜里小偷撞到了“枪口上”2001年7月27日,古城宝鸡,夜幕降临,灯火通明,车流不息。10时50分许,宝鸡市公安局一民警因有急事坐车来到机关,好生奇怪,办公室的门死活打不开。情急之中,他心头闪过一道阴影:“机关大楼十多次被盗,今晚莫不是小偷又来对我下黑手!”禁不住倒抽一口凉气,便喊来值班的同志帮他看个究竟。他爬上窗户,拿手电一照,“嘿!”果然有个贼裹着被单靠在门后死命地卡住门锁。“滚出来,要不我开枪打死你!”小偷见无路可逃,战战兢兢走出门来,毫无反抗束手就擒。撕开蒙在小偷脸上的黑色面纱一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