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博览之窗     
《党史博览》2017,(12):28-29
正《毛选》第五卷缘何未能在毛泽东生前出版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做理论创新的事情,但他总感到做得不够理想。他感慨自己,"人老了,也不知道是否还能写出些什么东西来";也埋怨自己,"像《资本论》《反杜林论》这样的作品我没有写出来,理论研究很差"。有外宾问他有没有新的理论著作打算发表,毛泽东说:"可以肯  相似文献   

2.
第三一九期湖南《文萃》周报《毛润芝名字的由来》(摘自《文史拾遗》)说,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杨怀中先生送他一部《胡文忠公全集》(1979年版《辞海》上为《胡文忠公遗集》),要他学习胡林翼(字润芝),对他说:“你既尊敬胡林冀,就改字润芝好了。”“毛润芝这名字就是这样来的”。笔者不以为然。毛泽东去第一师范读书前,其字早就叫润芝了。有资料为证: 其一,毛泽东少年时读的《论语》、《诗经》上就分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一生用过很多名字,我所知道的就有泽东、泽人、咏芝、润芝、润之、润、二十八画生、石山、子任、杨子任、任、李德胜等。这些名字,都各有其来历、含义和使用时间。近观《毛泽东思想研究动态》一九八四年第三期摘录的《毛泽东名考》,其中许多解释,笔者以为欠妥。名字是名和字的合称。有的人有名、字、  相似文献   

4.
柯云  育欣 《湘潮》2006,(1):55-56
《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为人民服务》一文中写道:“……‘精兵简政’这一条意见,就是党外人士李鼎铭先生提出来的。他提得好,对人民有好处,我们就采用了。”随着《为人民服务》的发表和《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的出版,李鼎铭的名字响遍全国。那么,李鼎铭究竟是如何与我党合作共事的呢?又是如何受到毛泽东重视从而被写进“毛选”的呢?早在抗战初期,李鼎铭就积极投身反法西斯抗战前线,成了我党我军的好朋友,毛泽东曾多次接见了他。1941年初冬,李鼎铭当选为副主席。他虽身为边区副主席,但对自己是否有职有权表示怀疑,加上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他面前…  相似文献   

5.
艾思奇,一个奇怪的名字,不少人还以为他是个外国人,原来他是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许多人为了破译他名字的含义曾经苦思冥想。他写过一本书,书名叫《大众哲学》,于1936年1月出版,不到5个月就连续出了四版,10多年中创下了连续出32版的奇迹。这本被称作“把哲学还给民众“的哲学著作,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启迪了广大青年的思想,鼓舞着许多人走上了革命的道路。蒋介石骂他的《大众哲学》害死人!曾对国民党主管宣传工作的陈立夫说:共产党能写出《大众哲学》,我们国民党怎么就写不出来?毛泽东多次认真阅读该书,还特地给他在苏联留学的儿子毛岸英寄过一本,让他好好认真阅读这本书。毛泽东一直把他视为可以交谈哲学、深入交换对各种问题看法的密友。毛泽东对他有极高的评价.“老艾同志不是天下第一好人也是第二好人。“今年3月2日是艾思奇诞辰100周年,让我们揭开他神秘的面纱,还原出一个真实的艾思奇。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1930年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石印本小册子,革命时期这两个小册子都丢失了。1957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一位农民发现了《调查工作》小册子,被中央档案馆收藏。毛泽东看到这本小册子后,认为极其重要,将名字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并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这就是说,真正版本的《反对本本主义》至今没有发现,考证这两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对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湘潮》1991,(11)
1938年10月,徐海东在延安出席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会议休息时,毛泽东和大家一块在院中散步闲谈,毛泽东说:“中国有三部小说:《三国》、《水浒》、《红楼梦》,不看完这三本书,不算中国人。海东同志?你可看过这三本书?”海东老实回答:“没看过《红楼梦》。“毛泽东笑着说:“那算是半个中国人!”这是一句玩笑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1930年写了两篇文章,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石印本小册子,革命时期这两个小册子都丢失了。1957年福建龙岩上杭县一位农民发现了《调查工作》小册子,被中央档案馆收藏。毛泽东看到这本小册子后,认为极其重要,将名字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并编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这就是说,真正版本的《反对本本主义》至今没有发现,考证这两篇文章的来龙去脉,对于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丽 《党史文汇》2018,(7):32-35
正毛泽东和何叔衡相差17岁,但他们相知相交。他们的同学、朋友形容两人的友谊说:"毛润之所谋,何胡子所趋;何胡子所断,毛润之所赞。"这对湖南第一师范的忘年密友成为中共湖南党组织的最早创始人,他们风雨同舟,携手共进,在历史上谱就了一曲昂扬奋进的壮歌。相识相知何叔衡(1876—1935),湖南宁乡县黄涓乡杓子冲(今宁乡县沙田乡长冲村)人。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何父对他十分看重,节衣缩食供他读书。他也十  相似文献   

10.
陈晋 《党的文献》2006,(3):40-47
毛泽东生前多次同人谈起,他有三个愿望:第一个是下放到基层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第二个是骑马沿黄河而上到其源头,再从长江源头顺流而下进行考察.第三个是最后写一部书,把一生的事情包括错误和缺点也写进去,并说能够三七开就很满足了.①这三个愿望,毛泽东都没有能够实现.  相似文献   

11.
博采之窗     
毛泽东泼墨挥就《八连颂》 1963年7月29日晚,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在中南海怀仁堂上演,毛泽东看得十分投入。当剧中童阿男受到批评离开连队时,他十分着急,喃喃自语道:“童阿男,你可不能走啊!”当童阿男受到教育后重新回到连队时,他面带笑容,微微点点头说:“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演出结束后,毛泽东高兴地走上舞台和编导、演员们一一握手,并对他们说:“是个好戏,很动人,写得好,演得也好,要多给一些人看。”八一建军节那天凌晨,毛泽东挥笔写下了著名的《八连颂》:  相似文献   

12.
正凡是会写字的人,写得最多的几个字,怕是自己的名字了,毛泽东也不例外。不过,毛泽东写"毛泽东",却也写出过一些不同寻常的故事。密写"毛泽东"1927年9月,秋收起义部队与敌人正打得昏天黑地时,一匹快马将一封密信送到了起义军师部。当时在师部任副官的杨立三回忆说:某日宿营时,我在师长处见到了几张草纸,上面是用五梧子浸水写的字,后来用矾洗显出来,见信后面署名的是"毛泽东"。信上谈到第3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和朱德,自1928年朱毛红军在井冈山会师以来,这两个名字便紧紧联系在一起。我军的两位主要创建者,密切合作、风雨同舟长达半世纪之久。毛泽东曾说:“朱毛朱毛,没有朱哪有毛?”晚年他依然再提:“我是朱身上的毛,朱不能没有毛,毛不能没有朱。”朱毛会师创建的红四军,对红军的创建和发展乃至中国革命的胜利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正在湘南地区和湘赣边界,有一位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的著名早期农民运动领袖,他就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斗争》中说到的湘赣边界前敌委员会五委员之一的"农民同志"毛科文。毛科文,1898年2月生于湖南宜章城关毛家村,曾从师习武3年,22岁时入赘到生子岭一个姓吴的农民家。1923年,共产党员高静山从衡阳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  相似文献   

15.
《党史纵览》2002,(5):47
毛泽东曾经是个出色的守门员。据复旦大学老教授陈子展回忆,他当年在长沙县立师范读书时,是校足球队队员。该校与湖南一师的足球队经常比赛。他回忆道:“一师”队守门员毛润之表现不错,守门时,头脑冷静,反应灵敏,沉着勇敢。他在那边守门,陈子展在这边当前锋,陈子展的射门总是被毛润之“没  相似文献   

16.
《湘潮》2015,(12)
<正>我在研究毛泽东与隆回人这一课题的过程中惊喜地发现,有历史记载的,就有20来位隆回人或有缘认识伟人毛泽东,或有幸目睹毛泽东的风采,或有福得到毛泽东的关注关心。有缘认识毛泽东的隆回人,是幸运的。1919年4月,隆回县荷田乡长鄄村前清秀才马国霖,带着儿子马非百、马子谷外出求学,有缘认识了毛泽东。他曾断言:"毛润之气质非凡,将来得天下、定乾坤者必此人也。汝辈当永从之!"马非百后来在北大求学时,进一步和毛泽东相识相知,使他的学术研究和人生抉择明确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红色故事     
《支部生活》2015,(3):48
毛泽东:"反面的东西"也要读阅读相同题材内容的书,毛泽东习惯把叙述不同甚至观点相反的著述,对照起来读。例如,他读美国历史,就让人到北京图书馆、北大图书馆去借,专门写条子说,不光是马克思主义学者写的,也要有资产阶级学者写的。他研究拿破仑的书,就找来苏联、法国和英国学者写的《拿破仑传》和有关著述,对照起来读。为读《楚辞》,1957年12月,毛泽东一次就要了50余种古今对《楚辞》有价值的注释和研究书籍。为研究《老子》,  相似文献   

18.
毛泽东自幼爱读中国古典小说,如《隋唐》、《精忠传》、《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水浒传》、《官场现形记》、《红楼梦》、《金瓶梅》、《聊斋志异》等。他非常熟悉书中的人物和故事。这些书影响到他的思想。《毛泽东传》的著者美国的特里尔甚至认为:这对于毛泽东走上反叛道路产生了重大影响。这是有道理的。这些小说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反映封建社会革命斗争内容的,有些是写揭竿起义的造反者;一种是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没落的人。《聊斋》中两种内容皆有,当然主要是后者,所以毛泽东喜爱《聊斋》。40年代以后,毛泽东在讲话中常提到《聊斋》,每有所论,必成警辟,今天读来,仍有很多启发。  相似文献   

19.
文萃苑     
《先锋队》1999,(11)
毛泽东的“原配”夫人罗氏《西行漫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毛泽东说:“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14岁的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他是我的妻子。”《韶山毛氏族谱》记载,和毛泽东有一次婚姻的那个女子姓罗,韶山人。1889年出生,1910年去世。毛氏宗族1911年和1941年两次修纂族谱,都把罗氏列为毛泽东的原配。后一次把杨开慧列为继配,把贺子珍列为再娶。罗氏在毛家地位是得到认可的。毛、罗两家是世交,上两辈就有亲戚关系。罗氏祖母毛氏是毛泽东祖父的妹妹…  相似文献   

20.
1927年3月,一位来自湘江边的书生少年谭世铭,来到当时中国的政治中心武汉报名参军,就在那一刻,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谭政。1944年,谭政在陕北负责起草《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之际,毛泽东在一次谈话中对他说:“你数一数‘谭政’两字是多少笔划?”又问:“你再数一数我‘毛泽东’三字多少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