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多元参与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有效形式,也是我国防灾减灾救灾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在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等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以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为代表的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也要看到,社会力量参与重特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重建仍面临着"雷声大、雨点小""重形式、轻内容"等问题,极大影响了恢复重建的效率和效果,迫切需要从组织动员、沟通协调、考核激励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营造社会力量有序参与重特大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的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2.
祁毓 《刑警与科技》2007,(4):119-122
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每年造成的灾害损失越来越严重.自然灾害救助是祉会公益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加大财政投入构建国家自然灾害救助体系是抗灾救灾工作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及财政投入现状进行分析,探讨财政支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立足财政支出角度提出构建我国自然灾害救助体系的可行性建议,以期更好的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是指气象、地质、水旱、风暴、火灾、虫灾、鼠害等自然原因所给人类造成的祸害.防范自然灾害的自我保障和相互保障观念明显减弱.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自然灾害方面法律的制定,把一系列有效应付自然灾害的措施用法律的形式予以系统化、规范化,以加强和提高应付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如日本就制定有《灾害对策基本法》、《灾害救助法》、《大地震对策特别措施法》等众多的防治自然灾害的法律.但我国目前自然灾害防治方面的立法很不完善,在数量上极其有限,这种状况是远远不能适应现实和未来要求的.我国应尽快制定出一部全  相似文献   

4.
《北方法学》2021,(5):141-147
自然灾害综合防治是国家总体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法是我国自然灾害防治理念、防治方式、防治结构转变的必然选择和有效保障。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法应从过程的长度、灾种的宽度、机构的高度三个维度展开。同时,也要注意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的限度,坚持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结合地方实际推进大类综合防治和体系化综合防治立法,更好地发挥自然灾害综合防治立法在提升我国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自然灾害和恐怖事件愈演愈烈,应急行政已成为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能。本文结合近年我国发生的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探讨了我国应急行政的现状和缺陷,并提出了相关改进我国应急行政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时事点击     
《江淮法治》2010,(19):7-7
《自然灾害救助条例》施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首部全面规范自然灾害救助工作的法规《自然灾害救助条例》于2010年9月1日正式施行,《条例》明确了以人为本、政府主导、分级管理、社会互助、灾民自救的原则,规定了自然灾害救助的主体对象是灾民,自然灾害救助款物专款(物)专用,无偿使用,并首次在国家法律中规定了自然灾害救助款物的使用范围。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架构初步形成,但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风险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有待于妥善应对。本文结合我国救灾救济工作实践,系统总结了我国自然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架构,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框架性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大,因此农业持续稳定发展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如何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努力提高农业和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积极推行农业保险,建立农业后备基金,对于自然灾害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进行不同程度的补偿,是提高农业防灾抗灾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一、农业保险的定义与特性农业保险主要是指种植业与养殖业保险,它是以生长期的农作物、林木、畜禽和水生动物作为保险标的的一种保险。在《农业金融名词汇释》一书中,农业保险被定义为:在农村地区实行以参加保险者交付的保险费建立的保险基金,用以补偿参加者因自然灾害、意外事故或个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一种经济补偿方法。近几年我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极端天气增多的影响,我国洪涝、台风、风雹和滑坡等地质灾害频发。针对我国自然灾害突发性、破坏性以及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消防部队面临应急救援处置社会性强、处置任务紧急、处置环境复杂的挑战。因此,消防部队在处置自然灾害的组织指挥上要重点解决好理顺指挥关系、提高指挥效能、信息化指挥和加强指挥保障四个主要问题。创新救援管理模式是推动组织指挥日常工作和应急指挥各项工作机制的关键,并有助于实现权责一致并更好地履行应急救援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下一步各项改革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论不可抗力     
人类总是不断地征服自然以改善自己的生存环境。然而,人类每次取得胜利的同时,都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所以,即使到了科学发达的今天,自然灾害仍然威胁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干扰着社会正常的民事流转。建立不可抗力法律制度是人们解决自然灾害和社会变故影响民事活动的法律手段.研究不可抗力问题对了解受到自然灾害及社会变故影响下的法律关系之发生、变更及消灭有着重要意义。一、不可抗力的范围和特征《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这一规定以民事基本法的形式  相似文献   

11.
曾音支  苏堃 《法制与社会》2013,(11):204-205
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给我国带来了重大的损失。政府作为应对自然灾害的主体,应以提高应急能力为目标。自然灾害的善后机制是应急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针对政府善后管理存在的问题,政府需要从建立应急管理反馈与改进机制、完善立法体系和评估机制、健全资金监管机制和完善问责制以及健全灾后社会参与机制和加强心理援助工作等方面完善我国善后机制。  相似文献   

12.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防灾救灾法律体系,但还存在灾害立法不完善,灾害管理效率不高,灾民救助不到位等等问题。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13.
自然灾害是人类面临的共同威胁。我国是世界上遭受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已经初步确立了防灾救灾法律体系,但还存在灾害立法不完善,灾害管理效率不高,灾民救助不到位等等问题。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防灾减灾法律制度,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将我国的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到新的历史水平。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我国很多城市面临的突发性自然灾害灾害形势日益严重,建立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系统,有效应对各类城市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对我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利用GIS技术研究建立城市突发性自然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对系统的总体结构、数据库的设计以及系统各功能模块的主要作用等进行了详细探讨。利用本系统可以进行数据收集,分层显示与专题查询,城市突发性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实时灾情评价、动态模拟,应急管理与资源配置,应急信息发布以及统计、报表和专题制图。系统立足于实际应用,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我国自然灾害救助制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灾害对人类生活的破坏是巨大的,建立完善的灾害救助制度对于减轻人命和财产的损失意义重大。当前世界各国大多建立了灾害救助制度,我国历史上救灾制度中也不乏亮点。美国、日本灾害救助制度在世界上相对完备与成熟。国外及我国历史上的灾害救助制度,对完善我国当代自然灾害救助制度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江淮法治》2010,(22):6-12
如今。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最热的话题莫过于环境问题。近年来,天气变化无常,环境日益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我们的地球环境已遭到了严重的恶化,推动自然环境与经济和谐发展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我国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如何使我国正在建立的应急管理体系更趋完善,是当下一个较为关注的重要问题,欧盟的民防机制及成功运作可给我们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8.
WTO农业协议将"自然灾害救济"支付归为免予削减的国内支持措施,许多国家都利用农业保险来实现政府对自然灾害的补救。美国的农业保险立法通过多年的实践和修订已经十分完备,而我国一直都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法规,这对农业保险的发展十分不利。因此,我国应当借鉴美国成功的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WTO农业协议要求的《农业保险法》。  相似文献   

19.
科尔沁右翼中旗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级贫困旗,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经济发展缓慢,加之连续五年的自然灾害,旗财政以保工资为主。时常几个月发不了工资。在经济如此困难的环境下。发生了震惊全旗的建设银行内部三名犯罪嫌疑人挪用公款138.3万元的特大窝案。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大,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现有的农业保险规模却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发展的需要。针对我国农民风险意识淡薄,农业保险制度不完善,政策环境不乐观,经营农保的风险高以及农业保险缺乏立法支持等的现状及不足,对我国农业保险制度的完善提出了相关建设性的建议,如建立政策性保险制度,建立与WTO相适应的农业保险机构,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完善法律法规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