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6 毫秒
1.
李红 《求索》2008,(5):110-111
“太和”,是《周易》的哲学基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有阴阳和谐、尚中正、交感比应等表现形式;人际关系的和谐,有诚信、同和等表现形式。这些思想对现时代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征中国传统观念里,和谐不仅是外部形式的审美追求,同时,更把和谐的理念提升到政治理想、伦理道德、个人的生理、心理乃至宇宙观的层面。汤一介先生把这种和谐概括为“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这是一种“普遍和谐”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和谐”在中国古代是以“和”的范畴出现的,作为古代哲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和”的理念贯穿于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每个时期和各家各派之中,和谐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身的和谐。自春秋战国以来,中庸之道备受国人推崇。“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  相似文献   

4.
朱颖原 《求索》2008,(8):122-124
和谐传统是中西哲学的重要交汇点。和谐涵盖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三大维度。不管是中国的“道生万物、天人合一”的传统哲学,还是西方哲学中的“正义即和谐”的“和谐辩证法”,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哲学指导,成了和谐理念的理论渊源。中国义理之学通过诠释经典而追问、寻求“义理”,是基于一种强烈的社会忧患与人文关怀,希望从经典中寻求此岸世界的意义,建立起和谐社会与积极人生的永恒目标。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对“和谐哲学”不断反思与探索,已经从“自在”的层次,上升到“自觉”的层次,“走向和谐哲学”已经成为时代的潮流、现实的选择。这些重要的现代和谐思想体现了和谐哲学的思想传承与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历史的逻辑必然,也是时代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哲学理念,既充满着悠久的中西传统哲学文化的底蕴.又有着深厚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基础,具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内涵,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以及国与国的和谐。而且,以上四个和谐本身也是“四位一体”的和谐关系.它预示马克思关于“人”的“历史之谜的解答”,即在共产主义理想的“和谐社会”中,实现了人的自然本性与社会本性向人自身的全面“复归”,从而最终生成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6.
冯德光  赵晓燕 《前沿》2007,(5):215-217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织部分,而儒家的和谐思想,则以“仁爱”为核心,以礼乐教化为手段,以“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为最高社会理想,同时,以中庸思想为方法论,阐释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理念,也阐释了“天人合一”物我同化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理念。  相似文献   

7.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和谐机关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人的管理。在逐步走向“人本化”的现代社会中,“以人为本”、“人道主义”理念及意识正成为主旋律,这种回归人本的管理理念,正凸显人际关系在构建和谐机关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构建和谐机关首先要“人和”,只有人和机关才能和谐,我认为在人的管理中。认识人、关爱人、培养人、举荐人、使用人应该成为构建和谐机关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先后确立了“和平发展”与“和谐世界”的外交理念。“和平发展”理念是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定的,开辟了中国外交的新纪元;“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政府在新世纪面临新的国际形势提出的外交新理念。二者都是综合国内外因素的结晶,体现了中国和平外交政策的延续性。“和谐世界”理念是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在国际社会的具体展现,是对“和平发展”理念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康宇 《长白学刊》2008,(5):20-23
儒家以“仁”与“礼”为内核构建了和谐论,它是处理中国古代社会人际的重要准则。它将“天”、“人”、“社会”整体统一起来,将自然系统的和谐、有机体系统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具有极强的价值意义。然而,其忽略个人主体性的倾向,注重齐一而忽视了关系的多样性的特点,维护封建君统论的导向,构成了自身无法回避的历史局限性。对传统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实现一种具有现代理念的和谐,建构辩证的、理性的、动态的和谐,成为儒家和谐论在当代社会生存、发展的必由进路。  相似文献   

10.
符艳红 《求索》2007,(1):138-140
本文从人性视角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寻求代际公平与和谐的人性基础。“人与人平等、代与代公正、人与自然和谐”是地球人生存的共识。“以人为本、不分年龄、代际和谐、人人共享”的社会,是全世界人民共同奋斗的目标.也是我们追求、向往的“和谐社会”。在当今时代研究和探讨“代际公平与和谐”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时代主人》2006,(2):F0004-F0004
2005年,秉承“和谐聚力,诚信服务,争做第一”的思想理念,江西地税人以“和谐”整合要素,凝聚人心;以“诚信”树立品牌、提升形象;以“争做第一”确立目标,创造业绩。工作亮点纷呈,事业绽放新彩。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理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根本原则。“和谐社会”是“以人为本”的社会实现形式和终极归宿。二者是内在统一的辩证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已经蕴涵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中的社会和谐思想的明确和深化。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统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正是“和谐社会”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传统造物的和谐意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境说在我国传统器物设计中占有重要地位,“和谐”的理念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伦理道德、民族气质、文化艺术,成为代表中国造物文化的独特品格。对“和谐”造物的理想追求,体现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是社会的和谐有序;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是天人合一。  相似文献   

14.
从“和”到“和谐”——兼论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化中的“和”观念具有丰富内涵,“和谐”理念是对传统“和”观念的概括与提升。从“和”到“和谐”的发展与转化,为传统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资参照的路径。  相似文献   

15.
前进中的太和保安谢超,徐加勇,祝涛太和县保安服务公司,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应运而生,成为辅助公安机关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太和”为吉祥语,古人云阴阳会合谓之太和。太和太和,太平祥和,政通人和。1995年,太和县获得6块国家级奖牌,14项工作受到国家...  相似文献   

16.
刘义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思考最多的是把孔孟儒学、道家学说和五行循环学说等理念科学有效地运用到医院管理中来,“半部论语构建现代医院文化”。他认为,医学就是人学,医院既是医疗服务机构和科研教学机构,同时又是现代文明的窗口。他提出了用“仁者爱人”的理念构建医院服务文化,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构建医院管理文化,用“中庸和谐”的理念构建医院关系文化,用“宽人律己”的理念构建自身修养文化。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05,(4):6-9
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没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是历代政治家恪守的政治信念和治国理念,也是人类进步的必然选择和终级目标。将“和谐”用于政治,则“政令统一”、“政通人和”;将“和谐”用于经济,则“平稳持续”、“协调发展”;将“和谐”用于人际关系,则“诚实守信”、“宽则得众”;将“和谐”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观点评弹     
《今日海南》2012,(12):32-33
热心读者、自由撰稿人马振:“美丽”的实质是和谐 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再到今年的“五位一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变化让人欣喜。这种变化,象征着中国发展路线的不断成熟与进步。尤其是今年新增的“生态文明建设”,其内涵深入地融入了前四点,代表着未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上将拥有新的前提和标准,更意味着中国对“和谐发展”理念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有这样,“美丽中国”的美好愿景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9.
“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协调性与可持续性是其基本内涵,它强调通过协调实现系统、层次、要素之间从不平衡到平衡的有机转换;强调现时的发展决不能以牺牲未来的发展为代价,要准确把握发展的度。“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发展。从教育来看,是要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实现教育自身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五千年文化崇尚“和谐”。“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有协调顺和之意。结合新形势下的国税系统基层思想政治工作,构建和谐国税,要做到以人为本,只有把人的思想认识同构建和谐相结合,思想政治才有生命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国税事业构建和谐,其内容包涵人与人的和谐、人与事的和谐、人与税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