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意见与媒体     
美国《华盛顿季刊》2005/2006冬季号文章:《战胜跨国叛乱》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与安全研究项目系博士保罗·斯塔尼兰认为,目前伊拉克叛乱最令人头疼的问题之一就是其跨国特性。通过覆盖中东和欧  相似文献   

2.
美刊《每月评论》2004年11月号刊登了埃及著名左翼学者萨米尔·阿明题为《美帝国主义、欧洲与中东》的文章,分析了在美国全球霸权计划中欧洲和中东的地位,认为对于欧洲,美国将确保其资本流入美国以维持美国的赤字经济,这就要求防备德、法、俄结盟和欧洲独立,而对于中东,由于对该地区石油资源的控制是美国全球霸权的基础和重要杠杆,美国将阻止一个现代化的强大而团结的阿拉伯世界的出现。文章摘译如下。资本主义从其产生起,在本质上就是一种两极分化体制(polarizingsystem),即帝国主义体制。控制中心与被控制的外围区域同步形成,并在每一阶段…  相似文献   

3.
意见与媒体     
美国《外交》杂志2005年3/4月号文章:《迎击德黑兰》布鲁金斯学会萨班中东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波拉克和美国外交学会中东问题资深研究员塔基合作撰文道:伊朗核问题并非舍军事打击别无他途。绝对不能选择出兵  相似文献   

4.
意见与媒体     
美国《华盛顿观察》周刊2006年7月26日文章:《五角大楼对华政策转型中》华盛顿观察Washington Observer世界正因为中东的炮火和伊朗、朝鲜上空的核阴云而陷入低迷,中美关系却异军突起,在长时间的平淡后迎来难得的和  相似文献   

5.
正2016年伊始,习近平主席访问中东,在沙特《利雅得报》、埃及《金字塔报》和伊朗《伊朗报》上发表署名文章,在阿盟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在不同场合针对"中东之问"提出中国主张和中国方案。这些主张和方案背后蕴藏的中国智慧,对解决中东问题及其他国际和地区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导向。  相似文献   

6.
本文译自美国自由撰稿人斯蒂芬·马希尔(Stephen Maher)在其个人网站上发表的系列文章《更多关于中东的社会运动》的第10篇。文章详细介绍了埃及动荡的前因后果及其与国际资本之间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联系,深入剖析了新自由主义转型对埃及社会的深刻影响。作者表现出对身处危机中的埃及及其未来发展的理性思考。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在埃及副总统奥马尔·苏莱曼宣布穆巴拉克将辞去总统一职消息后不久,美国国务  相似文献   

7.
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刊《中国政治学杂志》2006年第1期刊登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政治学系教授查尔斯.E.齐格勒题为《中国外交政策中的能源因素》的文章。该文认为,中国的发展日益受到能源的制约,这种情况已影响到中国的外交政策。文章还论述了中国对中东、俄罗斯、中亚、亚太地区、非洲和拉美的能源外交,以及中国通过多边组织进一步确保能源安全的努力。种种迹象表明,经济上的互相依赖能够促进国际合作,中国将通过参与多边组织和其他论坛的方式与其他石油消费国进行合作,这将缓和中国外交政策中冲突性的一面。文章主要内容如下。前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日…  相似文献   

8.
正中东是中国的大周边,是中国的原油主要供应地,也是中国海外工程承包的重要市场。一直以来,对中国与中东国家能否共建"一带一路"都存在不同声音。2016年1月,《中国对阿拉伯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以及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东三国,明确了中东地区就是"一带一路"的交汇点和关键节点。共建"一带一路"最终要落实到具体国家和具体项目上,这就要求做到知己知彼,既要把握新时期中国中东政策,也要了解中东地区的发展需求和商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9.
沈宁 《当代世界》2012,(11):38-39
近来,美国一部名为《穆斯林的无知》的影片因诋毁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在伊斯兰世界引发广泛反美浪潮。9月11日以来,埃及、利比亚等中东穆斯林国家率先出现反美示威游行,迅速席卷整个中东伊斯兰世界,并扩散至全球30多个国家,美驻多个中东穆斯林国家使领馆遭到冲击,美驻利比亚大使史蒂文森等4名外交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10)
正库尔德斯坦曾是犹太人聚居地,以色列成功建国被同样"国际孤儿"命运的库尔德人视为榜样。作为反对逊尼派极端主义的中流砥柱,库尔德人甚至吸引到俄罗斯的积极支持。4月17日,《纽约时报》发表美国中东专家坎巴尼斯(Thanassis Cambanis)的专题评论《无望的叙利亚》,断言即便再有日内瓦和谈,叙利亚国家的四分五裂也已无法挽回。叙利亚只是一个缩影,大中东地区正出现若干不可逆的历史性演变,特别是一次大战后英法划定的国际边界难以为继。这为一些玩家提供了  相似文献   

11.
民主会必然催生一个更繁荣、更稳定、更少恐怖主义的“美丽新中东”吗?先有巴勒斯坦和伊拉克选举、后有沙特首次地方选举、叙利亚宣布从黎巴嫩撤军、埃及宣布政改……整个中东都似乎随着天气的转暖而出现了令人振奋的民主之波。《华尔街日报》2月28日发表社论说这是“另一个伊托克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正是在这种民主之风的鼓舞下,叙利亚的知识分子和大学生也走上街头,要求选举,要求言论和新闻自由。《华盛顿邮报》3月3日  相似文献   

12.
<正>随着中国政府关于《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的颁布,"一带一路"建设迈向具体实施阶段。围绕着"一带一路"的实施,国内外各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中东地区是古代陆海"丝路"的交汇地带,又是现今"一带一路"实施的关键区域。然而,长期以来,中东地区动荡频仍,冲突迭起,乱象丛生,堪称是世界上最为动荡的地区。因此,究竟如何推动"一带一路"在中东地区的实施,  相似文献   

13.
美国著名左翼学者爱德华·赛义德于2003年3月17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夕,在美Z杂志网站(http://www.zmag.org)上发表了《全球危机》一文,分析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策,认为“9·11”事件刺激了美国爱国主义情绪的高涨,巴勒斯坦要透过这种爱国主义所表现出来的美国表面上的一致性,看到美国内部存在的争端和矛盾,从而采取相应的对策。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相似文献   

14.
叶青 《当代世界》2013,(10):40-43
自叙利亚化武危机爆发以来,叙利亚局势就如坐过山车般跌宕起伏。随着叙利亚接受俄罗斯的提议,申请加入《禁止化学武器公约》,战争的乌云似乎暂时离叙利亚而去,中东的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和。回顾一个月来叙利亚危机的发展历程,既可以从中透视出中东地区格局演进的一些趋势,也再次证明国际合作和政治谈判才是解决叙利亚问题和中东问题的正道。  相似文献   

15.
王雷 《当代世界》2015,(10):46-49
<正>随着2015年7月14日六国与伊朗最终达成《联合全面行动计划》,伊核问题长达12年的马拉松谈判画上了句号。毫无疑问,伊核全面协议的达成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影响。如何解读这份协议对中东秩序的冲击和影响对于我们把握伊核问题未来走向、理解中东政治变迁、制定相关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  相似文献   

16.
2007年8月15日,《华盛顿邮报》报道,美国政府以伊朗革命卫队干涉伊拉克和阿富汗事务,支持中东地区的极端势力为由,决定将其定性为国际恐怖组织。如若实施,这将是美国首次  相似文献   

17.
2006年8月1日美国http://fbc.binghamton.edu网站发表了美国著名左翼学者沃勒斯坦题为《以色列能达到什么目的?》的文章,展望了7月份爆发的黎以冲突的前景,评论了以色列长期以来在中东的立国战略,认为以色列和美国一样,意图通过武力达到目的,这在未来是行不通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以色列于1948年建国。从那以后,以色列国内的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以色列和邻国之间就不断发生暴力冲突。有时候,暴力冲突处于低水平甚至隐而不见。而每隔一段时间,暴力冲突便升级为公开交战,就像现在这样。全面暴力冲突一旦爆发,人们马上就开始讨论是什么导…  相似文献   

18.
《新美国世纪计划》于1997年出炉,声称要确定美国外交政策的指导原则,核心内容是通过所有必要手段扩大和保持美国全球霸权,具体内容包括:在南亚、东欧和中东驻军,军费开支至少占国民生产总值的  相似文献   

19.
"核心欧洲"话语的历史与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5月31日(星期六),欧洲的几大重要报刊——德国的《法兰克福汇报》和《南德日报》、法国的《解放报》、瑞士的《新苏黎世报》、意大利的《共和国报》和《新闻报》、西班牙的《国家报》——在没有预告的情况下发表了七位著名知识分子的系列文章。文章主题鲜明而统一: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主张多极世界,要求加强联合国的作用;要求加强欧盟的政治统一,以“核心欧洲”为基础促进欧洲政治一体化。文章发表以后在欧洲乃至世界各地引起强烈反响,学者纷纷撰文,或赞许或批评,掀起了对“欧洲话语”进行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国内《社会科学报》、《读书》杂志先后对这一事件作了报道。美国华盛顿大学德语文学和比较文学教师保罗·米夏埃尔·吕茨勒(Paul Michael Lützeler)的文章《但愿我们成为一个共和国》探讨了“欧洲话语”的起源,指出了上述系列文章中存在的缺陷。文章发表于2003年6月4日的德国《时代周刊》,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20.
自古以来,中东地区既是东西方文明的交汇处,又是沟通东西方联系的枢纽地带。进入20世纪,中东地区成为全球性大国竞相角逐的舞台,致使该地区风云激荡,冲突频仍,长期被各界关注。学术界对中东地区和国家的研究持续已久。随着中国与中东地区联系的不断加深,中国学界对中东研究逐渐升温,并取得了重要进展。中国的中东研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