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8 毫秒
1.
尽管在旧中国就引进了宪法,但旧中国不仅有宪法无宪政,甚至连宪法都是假的;五四宪法尽管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它所规定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础;它是八二宪法的蓝本,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2.
民族区域自治法是依据宪法有关精神制定的一部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中国的民族自治模式与"功能自治"、"民族领土自治"等模式不同,采用"民族区域自治"模式。从宪政理论的视角来看,民族区域自治拓展了中国宪政建设的现实内涵。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民族问题实际情况和各民族根本利益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3.
宪法解释对于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的宪法解释研究,应从理论体系的研究转向制度层面的实施,在尊重宪法文本权威的前提下,在维护现有宪政体制稳定性的基础上,运用宪法解释的方法来推动中国的宪法研究和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4.
历史发展自产生宪法以来,如何确保实现宪政,实现宪法的终极要义,宪法的实施与司法成为宪政的唯一途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政是我国宪法实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5.
康有为从文明有机体的视角把宪法看作社会组织系统的一部分,他为中国设计的"宪政之路"是立足本土,走向具有超越西方色彩的普世主义宪政;严复则是从自由主义的理念出发理解宪法,追求一种"自东向西""走向自由"的民主宪政。严复所代表的政治"西化"倾向长期主导着近代中国的宪政实践,由此而生产出来的"宪法"因无公众力量和信仰体系的支撑,不可避免地沦落为当权势力勾画政治蓝图的"设计图纸"。  相似文献   

6.
宪政建设不仅要有科学的制度设计和可行的实施措施,更应以公民对宪政的理解和需求为基础,如此,宪政建设方能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宪法保障,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因此,在中国当今宪政语境下,了解并加强对公民宪政需求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民主宪政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尽管宪政的文化基础具有共同的文化基因,但各国宪政模式的选择与确立无不建基于各国的本土文化传统之上.回顾百年中国宪政史,自晚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以来到1982年的宪法颁布,中国前后有十几部宪法,但这十几部宪法包括最近这部宪法都没有得到实施.然迄今宪政始终却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究其两者的原因,固有多端,然宪政文化之缺失乃为其深层次之原因.因此我们在推进当代中国宪政制度建设时,应当科学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宪政文化,改造传统文化,奠定宪政文化的文化基因;加强宪政理念的宣扬与宪政知识的传播,打造宪政制度实践的民情社会环境;推进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夯实宪政文化的经济基础;培养公民的宪政意识和宪法精神,构建宪政文化的思想基础,以此来构建宪政文化进一步推进宪政制度的建设和完善,以及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8.
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政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当前推进我国宪政建设应重点解决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进一步完善现行宪法;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是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四是建立健全宪法实施保障制度和机制;五是提高公民的宪政意识。  相似文献   

9.
宪政,作为西方政治文明的核心,在观念上体现为一定的宪政理念:即主权在民、人类尊严以及有限政府。而宪法作为政治正当性的制度安排,正是上述理念的实在化。当政治生活实际地建立在宪法的作用的基础上时,宪政也就确立了。因此,推行宪政的关键在于制定一部合乎宪政理念的宪法,并且切实保障宪法作为根本规范的最高效力,使宪法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作用。而宪法作用的发挥,必须保证宪法的权威性和统一的宪法秩序,这就涉及到对宪法实施的监督以及相应的违宪审查制度的设计及其运行,我国也不例外。我国对违宪审查制度的研究近几年得到了国家领导…  相似文献   

10.
1946年国民党政府制定的宪法是旧中国制宪史上最后一部宪法,它秉承孙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的思 想,同时吸收国外宪政理念,这部宪法有一定的进步性,然而它更多的是一种纸面上的宪法。  相似文献   

11.
"一国两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是香港顺利回归并保持经济繁荣稳定的重要保障,这些方针的制定以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历史为背景,通过基本法的有效实施,实践了一种区域宪政的治理思想.区域宪政是对传统宪政理论的突破和发展,是指在主权国家下享有较大自治权的地区,依据一部符合本地区特点的宪法或宪法性法律进行治理,以实现一系列民主原则与制度为主要内容,以厉行法治为基本保证,以充分实现最广泛的人权为目的的一种政治组织形态,它以国家主权和地方自治为基本原则,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2.
1954年宪法是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是唯一运用制宪权而制定的宪法,奠定了新中国宪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与基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1954年宪法在国际范围内也体现了一定的宪政价值.1954年宪法的历史局限性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应采取历史的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评价其地位与影响,从历史中寻求宪法发展的规律,推动我国的宪政建设.  相似文献   

13.
自晚清末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以来,中国宪政建设已经风风雨雨地走过了百余年发展历程。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性文件,《钦定宪法大纲》在中国宪政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但对其研究却遭到有意无意的"冷落"。反思和总结《钦定宪法大纲》酝酿、产生直至最后夭折的诱因和教训,无疑对中国当下法治事业和宪政建设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主要包括:认真对待宪法移植,实现宪法学的中国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营造宪政实施的社会环境条件,注意宪政实施过程中政府的推动作用,弘扬宪政主义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价值意蕴,密切关注宪法规范与社会生活之间的互动。  相似文献   

14.
论宪政意识及宪法权威的树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定宪法并使之成为一国法律体系的核心,是指导各国法制建设的共同理念。但有宪法并不等于有宪政。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必须依宪法治国,提高宪政意识和树立宪法权威。而要提高宪政意识及树立宪法权威,不能只停留在口头或书面,应当切实建立必要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5.
物权法首次确认了公产与私产平等保护原则,是宪政中保护财产权原则的体现,也是宪政人权保障原则的落实。从宪法学角度来看,物权法的制定有其独特的宪法依据,其颁布实施也将促进我国宪政建设,对宪法相关条款的修改和《国有财产法》的制定也会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自1949年第一部宪法性文件《共同纲领》颁布以来,新中国的宪政进程也进行了60年,比较建国以来我国颁布的几个宪法文本,我们不难发现,即使是语气比较"刚猛"的1975年《宪法》,在其内容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宣言性的条款。无论是宪法文本本身还是"软条款"只有贴合了本国的实际情况、符合了时代背景,同时能够得到很好的实施和保障才能够构建一个相对完善的宪政制度。  相似文献   

17.
宪法与正义     
宪政或法治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秩序,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宪法是宪政不可或缺的必要因素和文本载体,没有宪法就谈不上宪政。但是,从宪法到宪政并不是自然而然的事,一部真正体现民意和时代要求的宪法——正义的宪法是首要的和必需的。"正义的宪法",即宪法的产生和内容上的正义性,或者说宪法的"合法性",这将涉及到宪法的本质。  相似文献   

18.
法治是以法律的至上性和公正性为基础的一种法律体系.宪政是以法治为条件或环境,以宪法实施为依据的民主政治形态及其运行过程.法治是宪政的一部分,是宪政的必要基础,是宪政的基石.这是因为法治原则是宪法的基础原则之一;宪政的基本精神是建立有限政府,而法治正是其集中体现;法治是保障宪法实施的重要手段;法治观念的养成是宪政实现的精神条件.  相似文献   

19.
宪法之于宪政以及宪法、宪政、宪法关系间之交互关系,是近年来中国宪法学界广为关注和讨论的问题。宪法为何物,宪政系何义?宪法学界的探讨和认识在不断深化。宪法是民主国家之政治根本组织大法,是法制体系中的最高法与“先行之法”;宪政是民主政治的宪法范式化、是宪法规范下实践中的民主政治运作模式;宪法关系是宪政主体之间依一定的宪法事实,依宪法规定而发生的宪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亦即宪政权利(含“权力”)与宪政义务关系:“法治”系由宪法、宪政派生而来,其基本价值与实证精神系由“宪法关系”实践之所彰显和承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宪政建设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宪政乃是西方近代政治智慧的结晶,已成为人类精神的一部分。但是宪政之于中国可以说还只是光荣而艰巨的梦想,要在中国实现宪政绝非一期之功。中国宪政建设应积极培育宪政文化,切实加强公民权利的保护,有效规范执政党建设,在完善宪法监督制度方面做到①设立专门的宪法监督机构;②补充宪法监督内容;③设计可操作的宪法监督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