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独联体地区安全问题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现实意义,但学术界尚缺少系统性研究,特别是对独联体地区安全的结构性研究①.本文以主权国家和区域性组织为分析视角,通过对其在独联体地区安全系统中的权力分配及其互动模式的分析,阐释独联体地区安全结构的主要特征.本文认为以主权国家为分析单元,独联体地区形成了以俄罗斯为核心的"伞"状安全结构...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初的独联体:转机与挑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2000年开始,独联体国家间的合作一改“车轮转而车难行”的低迷状态,开始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独联体各成员国在“独”与“联”的问题上基本消除分歧,普遍认为独联体是进行多边合作的最好形式;次地区一体化呈现出超越独联体集体合作的发展势头,这种趋势有利于使整个独联体联合起来;作为两大次地区一体化组织“领头羊”的俄罗斯与乌克兰的双边关系日渐成熟且具有了特殊的意义;独联体反恐中心、联合快速反应部队和独联体集体安全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独联体国家间的军事合作正在出现不同于以往的全新变化。然而,这些积极因素的出现并不意味着独联体一体化出现了根本性的“质”的飞跃。这不过是独联体一体化进程中加速量变的过程,是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独联体一体化若要达到量变的关节,实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还有相当漫长的路要走。  相似文献   

3.
独联体以及影响其走向的内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对近年来发生在独联体的重大事件和活动的分析,从内部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预测独联体的未来走向。本文认为,作为区域组织的独联体,由于其成员国缺乏必要的区域意识,正出现分裂趋势;出于国家对外战略的需要,在对独联体现状进行反思后,俄罗斯决定确定新的战略,开展以经济、安全利益为核心的一体化活动,为区域政治一体化重打基础。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独联体未来走向的最大可能,是在保有独联体的名义下,成员国各取所需,参加其中的经济或安全组织,呈现“速度各异、层次不同的一体化”局面。  相似文献   

4.
评析普京在新任期内的独联体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普京连任俄罗斯总统以后 ,独联体地区依然是俄罗斯外交中的特别优先方向。普京在独联体的重要外交举措是重建集体安全组织和成立由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组成的四国统一经济空间 ,并以此为战略支撑点 ,推进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当前 ,在大国势力云集独联体地区的情况下 ,俄罗斯的独联体政策不仅要应付独联体内部的离心倾向 ,而且要面对欧盟和北约在该地区对俄罗斯形成的挑战。同时 ,我们也应看到 ,俄罗斯在独联体仍然具有比较宽松的政策实施空间。  相似文献   

5.
独联体大致经历了重独轻联、抑独促联、整独局联三个发展阶段。作为一个具有协调性质的特殊国际组织,独联体从诞生之日起,就面临着一个“独”与“联”的问题,即各成员国既要保持自己的政治、经济独立,又要在独立的基础上,组建有利于自己的联合体。独联体最终将形成何种模式,尤为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1998年5月5—7日,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卡里莫夫对俄罗斯进行正式国事访问期间,与叶利钦总统会谈后,又征得了塔吉克斯坦共和国总统拉赫曼诺夫的同意,决定建立俄—乌—塔三国联盟,并已经责成专家小组开始起草条约细则,计划在今年晚些时候正式签署。这是在独联体范围内相继成立了“哈—乌—吉—塔中亚联盟”、“俄—白—哈—吉—塔五国关税同盟”、“俄—白联盟”、“格—阿—乌(克兰)—摩联盟”等小型合作联盟以来,又将形成的一个新国家联盟组织;是目前部分独联体国家在原有合作模式难以实现突破性改革的前提下,以特定的共同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利益驱动为基础,谋求准独联体范围的地区和跨地区合作形式的新探索。  相似文献   

7.
海合会是中东地区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运行最为成功、结合最为紧密的区域性组织。在中东众多区域性组织日渐衰弱或瓦解的情况下,海合会身处恶劣的中东安全环境,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独树一帜,成功地推动海湾地区一体化进程,探索出一个适合中东区域特点的地区主义发展模式,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海合会区域发展的优势突出,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同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研究海合会的发展经验与教训,对中东乃至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区域性组织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区域研究的新路径:"新区域主义方法"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先武 《国际观察》2004,20(4):65-73
本文以赫特纳等人提出的关于冷战后新区域主义研究的“新区域主义方法”为对象 ,阐述了该方法以批判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为学术视角、以“区域性”和“区域间性”为理论基石、以“核心—中间—外围”三大区域结构为核心、以“安全、发展和生态可持续性”为价值准则 ,涉及经济、政治 /安全、社会、文化、环境等多纬度内容和全球、区域、国家和次国家等多层次动力的新区域主义及其世界新秩序观 ,并分析了其理论和现实意义及其存在的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独联体地区的一体化进程与多元化趋势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俄罗斯力求在该地区重建统一的经济和安全空间,却遭到该地区多元化趋势的强烈抵制。面对无法阻挡的多元化趋势,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已经出现了重大变化,即从过去那种以俄罗斯为中心,要求别国无条件服从,谋求包罗万象、整体统一的"一体化"模式转向一种新的多边互动的菜单式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10.
独联体向一体化推进王郦久今年4月2日,俄罗斯总统叶利钦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在莫斯科签署建立俄白“共同体”条约。叶利钦称该条约“将在两个兄弟民族、两个主权国家的历史上开创一个崭新的阶段”。卢卡申科赞扬俄白在合作方面“向前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两国“将...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如何应对外国非政府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普京执政以来,俄罗斯政府不断出台越来越背离西方民主观念和模式的治国之策,其强国理念和权力布局更引发了西方的极度不满和遏制。因此,外国非政府组织特别是西方倡议型非政府组织也加紧活动,推进俄罗斯“民主化”。它们倡导的民主自由价值理念冲击着俄罗斯原有的价值体系,对俄罗斯政府形成愈来愈大的压力;与此同时,格鲁吉亚和乌克兰等独联体地区的“颜色革命”也引起了俄罗斯政府对外国非政府组织的警觉。面对此种情势,俄罗斯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之策,规范非政府组织的活动。  相似文献   

12.
苏东剧变之后独联体地区重建和新建了一些以社会主义为方向的共产党和组织,由于国内外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和自身组织内部的问题,社会主义运动面临着严峻挑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一地区的共产党组织进行了深刻反思,确立了奋斗目标,调整了政策主张,制定了灵活的策略方针,正在进行着艰难的探索。本文试对俄罗斯之外的独联体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3.
"古阿姆"集团是独联体框架内以乌克兰为首且横跨独联体三个地域(中亚、高加索、欧洲地区)的地区组织.该组织曾一度偃旗息鼓,但自独联体发生"颜色"革命以来,在美国的扶持下重整旗鼓,并于2006年5月23日更名为"民主和经济发展组织--古阿姆".该集团的重新崛起加速了独联体地区的地缘政治分化进程和经济非一体化进程,并催生俄罗斯新的独联体政策.  相似文献   

14.
2001年是苏联解体和独联体建立10周年.俄罗斯作为一个实力大国,在独联体国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独联体又是一个独特的国际组织形式,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俄罗斯对独联体的政策,也决定了独联体的发展方向和存在特征.本文分析了10年间俄罗斯对独联体政策演变的几个基本阶段及造成这种演变的内外因素,对独联体10年间的发展没有达到俄罗斯预定目标的主客观因素作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5.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外高加索三国关系的演变同俄对独联体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随着对独联体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加强了对外高加索事务的介入,以解决“热点”问题为契机,双边关系得到一定发展。但在美国和北约等外部强大势力对该地区的渗透之下,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在对俄罗斯失望之余,双边关系很快冷淡下来,格俄之间甚至兵戎相见。  相似文献   

16.
“颜色革命”除了给相关国家政局造成不稳定外,还给整个独联体带来冲击。它动摇了独联体的生存根基,加剧了俄美在该地区的争夺,从而使地区局势产生动荡。由于历史上形成的独联体成员国之间难以割断的经济联系、相互依赖的政治与安全关系以及共同的文化价值观念等因素,独联体仍有生存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一、大国之间既相互合作又相互制约的态势明显。 美俄矛盾进一步上升。双方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加剧。美国加紧推行“大中亚计划”,牵头召开中亚五国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参加的国际会议,力图构建由美国主导的大中亚地区安全合作机制。美国还加大对白俄罗斯的压力,招致俄罗斯不满。“古阿姆”组织升格为正式地区性国际组织,“疏俄靠美”的倾向进一步凸显。为应对美国的压力,俄罗斯加大经营中亚力度,先后邀请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总统访俄。加强战略和军事合作,扩大俄罗斯在中亚的驻军。美国对俄罗斯的警惕和疑虑也在增加。美国副总统切尼严厉指责俄罗斯的“民主倒退”和“能源讹诈外交”,被俄罗斯媒体称为开启了“第二次冷战”。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国情咨文中针锋相对,批评美国的扩张主义、军费开支和民主人权记录。  相似文献   

18.
独联体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刘桂玲今年正值独联体成立5周年。5年来独联体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各成员国在“独”与“联”之间摇摆。时至今日,这个新生的国际组织既没有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实体,也没有消亡。近两年来独联体“向心倾向”增强,并积极寻求在世界中的...  相似文献   

19.
"颜色革命"与美俄角逐独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3年底到2005年以来,“颜色革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在独联体地区延伸。格鲁吉亚、乌克兰和吉尔吉斯斯坦政权在“玫瑰革命”、“橙色革命”、“郁金香革命”中相继更迭。美国及其他西方大国继上个世纪和平演变并西化苏联和东欧后,对转型中的前苏联国家展开了新一轮的“民主”攻势,试图通过“再西化”进程分化独联体,孤立和遏制俄罗斯。遍地燃烧的“颜色革命”,加剧了美俄在独联体地区的争夺,加速了独联体走向分化。  相似文献   

20.
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的挑战--以德国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国家职能的影响是国际关系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国际政治经济各学派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论学说.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衰弱理论指出,全球化对主权国家职能的削弱主要表现在安全、货币、福利三方面.本文以主权国家的福利职能为切入点,以德国社会福利制度所受的挑战为例,阐述经济全球化对欧洲福利国家和社会福利制度的冲击,其目的在于进一步认识经济全球化对主权国家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