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把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是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取得的新的重大认识。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政治文明不可或缺(一)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全面发展的社会十六大报告将政治作为文明的一个主体内容,提高到与建设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不仅开辟了我们对社会主义文明认识的新境界,而且为我国整个社会主义文明建设提供了思想理论指导。我们所要建设的政治文明,包括规范、完善的民…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构件,“三大文明”构成了现代社会文明的整体。“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范畴的提出,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和发展。在新世纪新阶段,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明确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三个文明的关系和实现政治文明的根本途径,对于我们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政治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部分,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导和保证,决定着精神文明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也是社会文明的主要标志。我们所要建设的政治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其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在当代中国,惟有中国共产党能够领导、组织和实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党对政治文明的关注,体现了党作为执政党的进一步成熟。中国共产党只有与时俱进,不断提高执政水平,才能够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创造出真正优越于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相似文献   

6.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中,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状态的基本标志。文明并非孤立存在的某种社会要素,而是社会各种文明要素相互作用建立起来的完整体系。作为社会文明的完整体系,任何一种文明的社会形态都是由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有机组成的,因而,一种完整的社会文明必然在不同的角度上分别表现为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社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底蕴,也为社会主义在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基础上,实现文明的进步和超越,指明了发展的方向。正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完整建构了社会主义文明体系,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一步发展确立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李汝德 《理论前沿》2003,(20):45-46
(一)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概念和命题,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境界所谓文明,从广义上讲,是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中所创造的各种成果和财富的总和,它反映社会的开化程度和发展进步状态。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生活是一个基本的结构层面。与此相应,人类的文明也是一个有机系统,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个方面。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政治文明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历史。物质文明是整个社会文明的基础,没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就是无源…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是共和国成长历史上的伟大社会变革,也是变革中国社会的伟大实践。它不仅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合法性、人民政权合法性、党的执政合法性和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以及社会文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合法性的科学理论体系,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合法性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明是执政文明的重要标志。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不仅是社会进步和执政党长期执政的重要规律,也是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就必须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实践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必须正确选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路径,充分发扬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11.
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与建设,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邓小平两个文明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我们必须按照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的配套性建设,协调发展,同步推进。  相似文献   

12.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文明水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鲜明特色。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必须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工作;各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培养适应参政议政的人才;既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又绝不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从历史进程来看,现代中国人追求文明的历史进程大体经历了四个阶段。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重要的理论创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现代政治文明发展的先进形态。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要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实现政治意识文明、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要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立足国情,抓好制度建设这一关键。  相似文献   

14.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上,都存在与那个社会相适应又相互依存的"三个文明".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标志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政治和现代化建设认识的深化,反映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理论的新发展."三个文明"协调发展,才符合唯物史观真实而全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全球化的实质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文明的整合与竞争 ,全球化为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既提供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当前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 ,尤其要加强政治意识文明建设 ,主要有五大原因。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意识文明建设可以从五大关系入手。在加强意识文明建设的同时 ,推进政治制度文明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 ,三者协调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文明 ,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16.
政治文明是人类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文明成果,其核心内容是民主发展的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社会和国家的丈明水平。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鲜明特色。要坚持和完善我国的多党合作政治制度,必须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加强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工作;各民主党派要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培养适应参政议政的人才;既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丈绝不照搬西方政治的模式。  相似文献   

17.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一个创新概念 ,标志着我们党对人类社会文明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中的新阶段 ,具有坚持党的领导、实行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鲜明特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必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走自己的政治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五个文明”就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发展规律有其既在的理论依据,它既是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深化认识.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五个文明”相互之间的对立统一和矛盾运动,构成了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推动五个文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在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当然也包括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有着历史的承接性;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立在不同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迄今为此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上的,它与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又有着本质的区别性。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全球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我们要对以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实践进行深刻反思,通过改革和创新,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建设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关系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理性地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进行思考,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不仅是社会主义文明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加快我国政治发展的迫切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