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论命题,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相互联系的,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当代中国发展的必然要求。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了35年之后的2013年,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于执政党的转型和国家未来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转折性的意义,说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阶段。这样的重大转折绝不是偶然的,它是中国社会全面和深入转型的需要,一方面,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提出有着历史、经济、社会和执政党哲学认识方面的深刻背景;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后现代化国家中的国家治理问题与西方先现代化国家的治理有着明显的重要的区别:在现阶段的中国,所谓国家治理问题与西方国家是完全不同的——特殊的发展方式积累起来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以及独特的政治制度促成了中国国家治理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必须注意到,目前中国的国家治理问题的关键应该是"治理国家",也就是进行深入的执政党建设和国家基本制度的建设。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历史逻辑一脉相承、理论逻辑相互支撑、实践逻辑环环相扣,目标指向一以贯之,重大部署接续递进,这体现了党的国家治理理念的创新与升华。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经验证明,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其创新与发展能增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能力,其制度效能也直接影响着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因此,应当紧紧抓住新型政党制度的优势,充分发挥其对于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促进作用。既要充分认识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逻辑联系,寻找逻辑契合点;又要在建立两者逻辑契合的基础上,探索新型政党制度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措施。  相似文献   

4.
霍建国 《新视野》2012,(2):29-32
2008年的金融危机既是国家能力弱化的结果,又对国家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金融危机揭示了新自由主义所奉行消极国家观的局限性,即在实践层面削弱了国家能力,导致了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缺失、社会治理能力有限、公共服务能力的弱化与国家创新能力的不足。在应对金融危机过程中,世界各国积极发挥国家的作用,凸显了国家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国家能力建设成为民族国家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议题。民族国家迫切需要以加强宏观调控能力建设平衡国家与市场的关系,以加强社会治理能力建设促进国家与社会均衡发展,以加强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促进国家与公民的和谐,以加强国家创新能力建设提升国家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政治现代化,作为对新时代中国政治领域现代转型的概念表达,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成为有效诠释自主性现代政治建设的重要知识框架,是对当前中国政治建设经验的全新总结与提炼。由于政治现代化建设本身是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围绕着重塑国家、国家建设、民主政治与国家治理等议题展开了不同阶段下的理论与实践探索,尤其是“国家治理”命题的提出,不仅旨在实现人民民主形态的成熟与稳固,而且在理念、主体、结构与方式等层面发生了重大转型,为今后政治领域建设提供了丰厚的资源,为“中国式政治现代化”发展空间提供制度靶向。通过准确把握和理解中国式政治现代化道路的时代特征、主题嬗变及发展空间,对政治现代化标准与理论扩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两个决定,是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现代化建设总布局的"姊妹篇":一个确定了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一个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现代国家治理能力表现在国家制度体系的稳定性、国家制度执行的有效性、社会各方参与基础上的资源配置结果的公平正义性等方面。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推进和实现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7.
张弛 《理论学刊》2020,(1):115-122
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核心力量。党遵循着中国社会深层的文化自觉,通过自身的政治属性,充分调动人的主观意志和创造精神,影响群众与干部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取向。秉持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精神,中国共产党将"改变世界"作为党的价值观和政治道德的评价标准,把握制度的变革与制度的权威间的平衡。党的领导一方面通过适应中国社会的伦理结构获取正当性,同时又在改造社会中塑造新的伦理,通过拟情式的心理活动由党的组织内部向全社会辐射。只有把党的认知带入国家治理研究,运用党的思想、经验、历史和话语把握其中的文化意义,才能弥补制度研究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夏中南 《前线》2015,(4):51-53
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管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因而,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中,深入梳理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思想的特点,摸清底数,对我们总结经验教训,反思问题,促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与执政党紧密的结构形态,决定了国家治理与执政党建设的内在关系,国家治理现代化涉及的问题广泛,理论深刻,内容丰富,任务艰巨,必须把握好一些关键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是国家治理能力和党执政能力的统一,两种能力的对接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保证。在我国,党的建设制度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党领导国家建设和引领社会发展的使命,决定了必须探索与中国道路相契合的国家现代化治理。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在当代中国特殊的地位,决定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实现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原因在于,政党执政方式法治化是现代国家治理的基本特征,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面临的困境有三个方面:长期的封建专制传统的束缚,党特殊的发展历史的影响,少数党员干部法治观念淡薄。要从三个层面提升党的执政方式法治化水平,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文化现代化,构建新型政治文化,跨越历史遗留之难题;加快实现政党角色转型,破解"路径依赖"困局;要加强党员干部法治教育,塑造依法执政主体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