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巩固什么、完善和发展什么"这一重大问题,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中国之治"新境界,展现了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彰显了党的执政自信和领导自信。  相似文献   

2.
实现大国之"治",离不开大国之"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系统总结了中国发展的伟大成就与宝贵经验,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和长远出发,为新时代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向前有路,未来可期。  相似文献   

3.
正10月31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胜利闭幕。随着全会公报的发布,"中国之治""党的领导""制度优势""治理效能"等重要概念迅速成为网络热词。而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则被誉为"将深刻塑造中国未来的重要决定",是迈向"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重要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作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大突发事件,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事关人民幸福、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经过不懈努力,成功阻止了疫情的发展。充分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同时也以事实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可以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认真总结以"中国之制"推进"中国之治"的基本经验,不仅有利于完善此次疫情大考暴露的短板与漏洞,而且对今后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在疫情防控中取得了重大战略成果,中国之"治"举世瞩目。事实上,中国之"治"与"中国之治"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和保障。习近平关于疫情防控的重要论述,既揭示了中国之"治"的重要经验,也昭示了"中国之治"的成功之道。具体而言,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善"治"美。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国疫情防控的根本价值取向,鲜明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是打赢疫情防控这场人民战争的根本力量,也是"中国之治"的力量源泉。作为战胜疫情的两大利器,科技创新之"智"与文化引领之"力"是成就"中国之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成熟与完善对于国家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随着西方"自由民主制度"所带来的全球范围内民粹主义的抬头与全球治理失序,中国国家治理模式带着巨大的活力在世界舞台上展现,中国之治这一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也让世界瞩目。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的管理者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道路充满信心。我们始终坚定认为,推进中国之治将更好地把中国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优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关键力量。  相似文献   

7.
<正>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份《决定》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指导方针,也是实现"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和"执行之律"。《决定》在总论部分高度凝练的13个显著优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的根本保障所在,是"中国  相似文献   

8.
正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这"两大奇迹"背后的重要支撑,"中国之制"为"中国之治"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法律表现形式。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开创全面依法治国新局面,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中国之治"新境界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9.
“中国之治”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基本内涵、模式和取向的形象表述,是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完善和优化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打赢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必须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运用制度威力应对风险挑战的冲击。”近来,我国遭遇了突如其来的新冠病毒袭击。在抗击疫情的大战中,“中国之治”经历了烈火淬炼;在应对风险的大考中,“中国之治”交出了合格答卷。抗疫斗争的伟大实践,充分彰显了“中国之治”的优势和伟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作为"中国之治"的制度体系,是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制度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成就,蕴含着"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彰显着中华民族从"古代中国之治""近代中国之变"到"现代中国之治"历史演进的制度革命,具有深刻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把握这三重逻辑,是揭示"中国之治"制度密码、增强制度自信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1.
叶娟丽  范晨岩 《探索》2020,(1):5-15
"中国之治"是十九大以来理论回应中国治理实践的最新成果,具有特定的语境与含义。但仅从"中国之治"这个四字词语的提出来看,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在可考证的资料中,苏轼最早提出"夷狄不可以中国之治治也",从而将"中国之治"与华夷论相连。此后,严复、康有为、鲁迅等人分别从不同立场使用了"中国之治"这个概念。根据"中国之治"的词源学意义与十九大以后"中国之治"在学术界"复兴"的具体历史背景,现实语境的"中国之治"至少具有三个层面的意义。具体而言,一是中国之智,即中国式治理理念;二是中国之制,即中国式治理方略;三是中国之志,即中国式治理愿景。当然,对"中国之治"还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进行界定。结合"中国之治"的理论渊源与现实语境,在使用与传播这一概念时需要把握好三对关系:分清"中国之治"的应然形态与实然形态,处理好作为工具的"中国之治"与作为目的的"中国之治"的关系,注意将"中国之治"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价值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方案"的提出有其内在逻辑,它的形成、发展和完善,不仅有其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还有其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更有其哲学逻辑。它是历史与现实的交流、交融和交锋,同时也是理论与实践交互推进和层层递进的结果。"中国方案"作为中国的发展理念及实践经验与全球各个领域的治理现状相结合的产物,是个性与共性、个别与一般、特殊与普遍的统一,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13.
斯大林把苏联的一党制定型化,成为集权体制的组成部分.戈尔巴乔夫推行西方的多党制,导致苏共领导地位的丧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既非苏联的一党制,也非西方的多党制,而是政党体制的一大创新,实现了一元化与多样性的统一、稳定与民主的统一.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孕育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初期,成熟于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的成功实践表明,采纳和实行什么样的政党体制模式,要走自己的路.  相似文献   

14.
<共产党宣言>开篇指出:"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党人和德国的警察,都为驱除这个幽灵而结成了神圣的同盟."  相似文献   

15.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舞台上,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都饰演着主要角色,徘徊于国共两党之间,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势力,他们也一直追求着,渴望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承担救国的一份责任,同时,他们的价值也只有在救国的途径中才能为人们所重视,于是他们追求着一种对社会的“承担机会”,并在实际行动中珍惜着这样的机会,梁漱溟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位。  相似文献   

16.
"全球治理"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关于"全球治理"的研究概况,其次描述了当前研究的问题,最后对国内"全球治理"理论研究进行展望。"全球治理"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的加强,研究范围和领域的拓宽,研究视角和方法的突破,这些都是今后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国"小城镇大战略"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明确指出:发展小城镇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千年之交,百年之替,现在是研究和总结小城镇发展的好时机。中国改革开放后,小城镇大步发展了近20年,应该从中理出一些新思路、基本经验和基本规律。一 80年代中期,农村大包干后,农业有了剩余产品和剩余劳动力,农民向非农转移和小城镇发展的需求就产生了。从农业生产力解放、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到乡村城市化变革,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 近两年来,中央强调拉动内需、调整经济结构。宏观经济大局的这种变化,要求我们对小…  相似文献   

18.
潘焕昭 《理论学刊》2004,1(11):28-32
中共二大提出 ,在中国首先要建立一个能够体现“国内和平”、“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民主自治”等实际内容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就中国共产党此时对民主共和国的国家形态、政权形式、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及其实现方式、过渡性质等基本问题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阐述来看 ,这样的民主共和国还不具备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特征 ,但其中的某些思路和观点 ,可以说是构思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前期准备。  相似文献   

19.
唐日梅 《党史纵横》2009,(11):42-43
“一五”时期,以前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之一,即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援建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的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共产党人要当好“三个代表”,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加强党性修养,改进作风,充分发挥先进模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