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文化运动以《新青年》为文字阵地掀起了一场从1915—1923年近8年的思想革化、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新世纪以来,学术界对新文化运动的研究热度不减,相关专题的论文大量发表,不同代表人物思想研究的论著竞相出版,各种内容的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基于2000—2015年中国知网(CNKI)的相关研究文献统计分析,从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情况进行述评:一是新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的现状考察;二是新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的内容剖析;三是新世纪以来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总结与思考。  相似文献   

2.
新文化运动,一般是对五四前后文化革命的通称。本文所讨论的范围只限于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也称启蒙运动)。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目前的一些党史或现代史论著往往对其概括为:沉重打击了长期统治中国的封建主义思想文  相似文献   

3.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维变革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发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道德伦理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个人解放又是道德伦理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高举的两面旗帜。  相似文献   

4.
正关注度:6.8活跃度:7.4影响力:6.7综合得分:6.94学术界反思新文化运动2015年是新文化运动100周年,各地学术界召开了不少纪念新文化运动的学术会议,不少学者对新文化运动激进反传统的倾向进行反思,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学者共识。有学者表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是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文化,而是一种根源于中华文化传统的整体文化创造";还有学者坚定  相似文献   

5.
新文化运动由民主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决定了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方向。比较新文化运动之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新文化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以及五四运动之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表明新文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关键时期,这是外在和内在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既有外来文化的传播,也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值得重视的是,马克思主义传播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大同思想等,反映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编者按:新文化运动是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发端,形成的一场思想启蒙运动,标志着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深刻转变。然而,新文化运动因其特殊背景存在深刻悖论。近代民族危机使新文化运动具有强烈的文化工具主义特性,与救国图强相关联的"民主、科学"价值得到彰显,而更为重要的"自由、人权"等价值被忽略;民主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主观诠释中具有乌托邦特征;新文化运动主流在  相似文献   

7.
五四运动是以新文化运动与反帝爱国运动的双重内容彪炳史册的。新文化运动为反帝爱国运动做了思想准备。反帝爱国运动又促进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七十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深思它留给我们的遗产,对推动今天我国现代化进程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文化运动是近代中国思维变革过程的继续和发展,它的发生并非偶然,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道德伦理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内容.而个人解放又是道德伦理革命的一个主要内容."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时高举的两面旗帜.  相似文献   

9.
今天,只要人们谈论新文化运动,就不可避免地要提及陈独秀和胡适。如果说对陈独秀的评价曾有过不公允,但陈独秀作为《新青年》的创办者,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毕竟还是以革命家的身份站立于中国历史舞台上,而胡适却始终是以“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反面教员形象载入史册的。胡适在新文化运动中的进步作用不入正册,无论对全面评价胡适,还是对今人借鉴历史,吸取经验教训都是不利的。胡适因参加新文化运动而出名,中国的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1915年9月在上海创  相似文献   

10.
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也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的发生作了思想上的准备,而五四运动则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更高的发展阶段,二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这些科学论断,早已成为我国学术界和我国人民的共识。近年却有一些人出来否定和责难。他们把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说成是五四运动的传统和五四运动的精神,指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造成了这一传统的中断,还说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断裂”。这股翻案风是对历史的歪曲,…  相似文献   

11.
<正>一百年前,《新青年》的创办揭开了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的帷幕,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新文化运动为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更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待《新青年》,因为《新青年》对新中国的建立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新青年》才有新中国。一、陈独秀创办的《新青年》促进了国人人格独立、个性解放新文化运动的发生,使得一批进步的中国人  相似文献   

12.
从广义的文化而言,辛亥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组成部分,辛亥革命又是新文化运动的新起点。辛亥革命以后的二三十年代,是中华民族近代史上文化最繁荣的时代。人才辈出,思想活跃。民主与科学——新文化的核心思想,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  相似文献   

13.
“五四”是一个说不尽的话题。人们可以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来评说“五四”。前不久,有学者对“五四”的起因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引起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就“五四”若干问题的评价,谈点看法,以求教于方家。一、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起因有学者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激进主义的产物,是非理性运动。这种说法显然不够妥当。“五四”新文化运动不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而是社会现实的需要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首先,新文化运动是针对尊孔复古和政治复辟逆流而发起的。辛亥革命以后的中国,首先是袁世凯称帝,实行卖国独裁,提倡尊…  相似文献   

14.
正《新青年》编辑部旧址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院是《新青年》编辑部旧址,百余年前,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先进知识分子以此为阵地,掀起席卷全国的新文化运动高潮。《新青年》编辑部是新文化运动主阵地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重要场所。  相似文献   

15.
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运动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是一个经常为人们提及但很少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要反思五四精神,使新文化运动的研究深入下去,就非研究其对立面——文化保守主义思潮不可,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对新文化运动有一全面的认知与了解。因此之故,笔者试图通过对五四时期最著名的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泽龙教授在答《社会科学报》(2007.5.17)记者问时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对中国文化发展的现代性意义,应该说是不需要讨论的,没有"五四"新文化运动,就没有20世纪中国人的现代思想观念的确立,它是中国社会的现代化的历史转折点。至于它对中国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17.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早在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即民主和科学。  相似文献   

18.
张耀杰的《北大教授与〈新青年〉——新文化运动的路线图》前后写作了10多年,称得上是呕心沥血的学术著作,其中的大部分篇章曾经与我反复交流过,所以我愿意借此机会谈一谈对于由《新青年》杂志开启的新文化运动的一些看法,算是为这本书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9.
说到五四新文学传统 ,我们有必要把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区别开来。五四以前的初期新文化运动 ,早在 1 91 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后改名《新青年》)杂志时就肇始了。它的基本口号是德先生和赛先生 ,即民主和科学。当封建主义在社会生活中占据支配地位的时候 ,提倡民主 ,反对独裁专制 ,提倡科学 ,反对迷信盲从 ,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但是 ,在新文化运动初期的领袖人物那里 ,民主是指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科学是指自然科学和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 (包括詹姆士、柏格森、罗素等人的学说 …  相似文献   

20.
1915年一个以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为起点的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大地应运而生。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这一运动很快就波及到了湖南。五四爱国运动爆发以后,湖南的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在湖南的近现代史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对这一运动加以简单的述评,以求教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