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侵权与新媒体法制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互联网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生活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根据第22次中国互联网调查,我国已有网民2.53亿,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一,博客用户也已达1亿。同时,我国的手机用户也已达到5.75亿(2008年3月国家发改委统计数字),网络、手机、数字电视已成为多种传播方式的复合体,中国已成为新媒体使用大国。但是,随着新媒体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并逐渐应用于国家管理、商业往来和人类信息交流与传播各个领域,以网络侵权为代表的网络侵权的日益严重与版权保护的有效性也逐渐成为阻碍信息产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为了有效防治网络侵权和网络犯罪,世界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  相似文献   

2.
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网络舆论承载着互联网虚拟世界中无数网民的心理寄托和情绪表达。在没有互联网以前,公共舆论是西方政治学和行政学早期研究的一个传统,同时也引起了美国政治学家的高度重视;在互联网产生以后,西方学界从传播学和社会学两种角度上,分析和研究了网络舆论。本文通过网络舆论的优势以及特点,指出网络舆论对社会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王博 《行政与法》2014,(10):34-37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利用网络进行反腐是对廉政建设的重要补充.网络反腐的诸多特点使其成为网民热衷的监督形式.解决网络反腐中存在的问题,需要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网民素质的提高以及互联网企业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4.
截至2007年底,我国网民数量已经达到2.1亿人,很快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这是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针对互联网全行业第21次调查报告所公布的数据。网民数量增多的同时,涉及的侵权纠纷也日益增多。2006年7月1日实施的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例对网络知识产权作出了新的规定,网络转载他人作品必须取得权利人许可,未经许可的转载侵犯了作者的著作权。请看  相似文献   

5.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在给我们带来了E-mail、MP3、电子商务的同时,也带来了病毒,甚至网络犯罪。网络犯罪是在虚拟的世界借助高新技术的手段实施的一种犯罪行为,是一种新型的犯罪,网络犯罪日益成为法律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本文对网络犯罪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6.
马静 《法制与社会》2012,(36):230-231
随着网络化的浪潮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和速度席卷全球.网络言论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方便了人类的信息交流和知识传播.但同时,网络也为一些人侵犯他人隐私、传播色情和进行其他网络犯罪提供了渠道.使公民的权利和自由在一个新的领域受到无形的威胁.因此,为了规制网络言论自由,本文试从立法、开发商、网民、政府网络言论自由的角度,就政府如何应对网络言论的挑战进行探析.  相似文献   

7.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被黑客植入木马病毒、普通百姓无故遭遇"人肉搜索"、国内半数以上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中国互联网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网络失信问题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全国近3亿网民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网民对互联网诚信状况感到不满.  相似文献   

8.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被黑客植入木马病毒、普通百姓无故遭遇“人肉搜索”、国内半数以上电子邮件是垃圾邮件……在中国互联网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网络失信问题日益严重。调查显示,全国近3亿网民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网民对互联网诚信状况感到不满。  相似文献   

9.
曹晖 《法制与社会》2014,(15):141-142
网络舆论是网民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由于其传播速度很快,渗透力很高,对公安执法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克服网络舆论对公安执法工作的影响,公安机关需要更新观念,提高整体的执法水平,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性,才能处理好网络舆论与公安执法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当前已经达到5亿人,其信息传播量巨大,传播速度之快,加入互联网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网民的言论自由权界域也难以界定,因此,人们在自由发表言论的同时,名誉权也受到很大的威胁和侵害.名誉权是公民一项很重要的人格权,如何正确的划分网络名誉侵权的法律界域十分重要.本文对网络名誉侵权的特点、界定进行探析,然后进行案例分析进一步了解网络名誉侵权以及其法律保护政策和惩罚方式.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与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网络这个平台当中来,我们通过网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我们的许多信息也被"记载"在这个平台上,随之而来的,是对网络隐私权的保护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互联网的特性和网民的"大众心理",结合相关的立法与法规对网络上的言论自由权和网络隐私权的保护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冯波 《检察风云》2011,(6):60-61
社区是社会学界的概念,指由一定数量的居民所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人类生活共同体,其基本构成要素有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网络社区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将现实生活中的社区拓展到互联网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社区形态,是由网民所构成的网络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曾勇 《法制与社会》2012,(19):287-288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全球化发展,互联网在给我们的生活、生产和社交等活动带来便利性的同时,网络病毒、网络赌博、网络诈骗、色情传播等犯罪活动也日益猖獗.据统计,网络犯罪的问题每年以30%的速度递增,世界上80%以上的网站都存在安全漏洞.本文认为,网络犯罪是互联网信息时代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已经严重侵蚀互联网的健康发展.并与现实社会的犯罪问题交集在一起,具有随机突发、隐蔽快捷、覆盖面广和影响性大等特点,给社会的稳定乃至国家的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本文将在网络犯罪的背景下,在对网络犯罪概念和特点描述的基础上,对其形式进行深入研究,并详细阐述网络犯罪具体的控制措施,以便有效控制和防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4.
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到目前为止,中国上网计算机已发展为54.2万余台,用户已达117.5万。预计到2000年,中国将有4000万人上网。网络作为“第四大传媒”正以惊人的速度深入中国老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在数以百万计的网民们徜徉在“自由网络世界”里享受激情冲浪之时,却有一小撮自称“黑客”的网络败类,在他人的电脑或网络系统里,疯狂地窥探、篡改或盗窃秘密数据及程序,从而使网络在给人们提供充足空间的同时又布满一个个险恶的陷井,令网民和网络系统防不胜防,提心吊胆。  相似文献   

15.
网络犯罪的形势及其对国际刑法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活动在任何领域所取得的成功都将导致需要相应机制控制的犯罪。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着一场深刻的革命,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在其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无尽便利的同时,网络犯罪也随之成为全球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其必将为国际刑法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网络传播与著作权集体管理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艺 《知识产权》2000,(2):25-26
随着国际互联网和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数字化信息在网上的传播,使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和共享。成千上万的网民足不出户便可纵观天下风云,尽情地冲浪在知识、文化和信息的海洋中。网络与现代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网络信息的传播对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人甚至把网络的重要性称为“无‘网’不胜”。但网络技术的特殊性也对传统知识产权保护体制产生了一定的冲击,网络信息的知识产权保护也随之成为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里最前沿的焦点课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我国网民人数不断增加,当前已经达到5亿人,其信息传播量巨大,并且具有交互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因此,在方便了人们的言论的同时,也造成了对人们名誉权的侵害,因此,本文对网络背景下的名誉权进行了探讨,首先指出了何为网络背景下的名誉权,网络背景下的名誉权的特点,然后简要介绍了我国网络背景下的名誉权现状,最后探讨了网络背景下名誉权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8.
群体性事件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中,在网络上同样会发生。网络群体性事件,简称网群事件,指在互联网上发生的有较多网民参与讨论的事件。而其中的一些负面网络群体性事件可以在很短时间内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在网络上,一个普通人就可能做到一呼百万应,而且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会信息传播进入以微博、微信、论坛、手机客户端等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其即时性、便捷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丰富和颠覆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深受广大网民青睐,也使网络成为社会信息和舆论的集散地.  相似文献   

20.
王勇 《青海检察》2010,(1):48-5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居世界第一,规模庞大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意见和意愿,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洪流,使互联网成为“放大镜”和“加速器”,一个细小的案件,一起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均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公共事件。如何妥善应对政法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已成为一道严肃的新课题,本文从基层政法机关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政法网络舆情的冲击,提出初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