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在我国现行的一些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和有关论著中,往往未将“从实践到认识”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加以区分,而是在不同程度上将二者等同起来了。例如,《马克思主义哲学概论》(安徽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51页):“从实践到认识,就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又如,《辩证唯物主义原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349页):“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飞跃为理性认识,即由实践到认识”。无疑在他们看来,“从实践到认  相似文献   

2.
在高二《思想政治》(下册)教学中,有部分师生总是把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和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看成是一回事,其实,这两个飞跃并不是一回事。它们既有区别,又有一致性。区别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的起点不同。从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起点是实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起点是感性认识。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做”和“行动”;而感性认识是事物作用于人们的感觉器官所得到的对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及事物的外部联系的直接反映,是人们的一种精神活动。第二,两者转化的内容不同。虽然这两个飞跃都是…  相似文献   

3.
关于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飞跃,在我国常用的哲学教科书中有三种不同的提法:一是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二是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三是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前些年,围绕第一种提法是否科学的问题,哲学界曾开展了一场大讨论。近两年,随着人们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深入,哲学界又出现了探讨后两种提法是否一致的动向。为  相似文献   

4.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论,其中之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毛泽东同志说“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认识开始于实践,认识来源于实践。“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邓小平文选》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相似文献   

5.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说到,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六十多年的进程中,曾发生过两次历史性的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第一次飞跃曾使我们认识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本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系统地解决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对象、任务、动力、国际环境等一系列基本理论。毛泽东同志曾根据这一飞跃写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基本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保证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今天,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第二次飞跃,又使我们认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  相似文献   

6.
《孙子兵法》军事认识论思想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子兵法》(以下简称《孙子》)不仅是一部杰出的军事理论著作,也是一部流芳百世的军事哲学“经典”。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孙子》军事认识论思想很少论及。其实,《孙子》中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认识论思想,可以说是军事认识论的真正诞生地。 一、“知彼知己”的军事认识原则 如何认识、把握战争规律,是军事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在战争认识史上,孙子第一次明确提出和论述了“知彼知己”的军事认识原则,并将这一原则成功地运用于对战争的认识。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哲学?多年来,在哲学的教学、教材和通俗读物中,传统的讲法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例如,从艾思奇同志的哲学著作或主编的教材来看,早在三十年代的《大众哲学》中就讲过:“哲学思想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根本认识或根本看法,也就是世界观。”(艾思奇:《大众哲学》,1978年版第29页)五十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中也说:“哲学是关于人们的世界观的学问。”(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纲要》,1959年版第一页)六十年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还是讲:“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1962年版第2页)  相似文献   

8.
(一) 在人类认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并系统论述“度”这个范畴的,是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他在《逻辑学》和《小逻辑》这两部著作中,对“质”、“量”、“度”的范畴,都有详尽的阐述。他指出:度“是有质的限量”,是“质与量的统一”黑格尔哲学从体系上讲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对于生产力概念的理解直接制约着他对社会历史阶段的划分。马克思对于生产力的认识有两次质的飞跃,由此决定了他对社会经济形态的认识经历了三个时期。1.萌芽时期(1842——1844年) 马克思在早年任《莱茵报》主编时就开始涉猎经济问题。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一书中马克思探讨了“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得出了“市民社会”是“原动力”和“人为基础”因而决定政治国家和法的结论。①此时,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运动要经历两个飞跃,一个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一个是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长期以来,我们对后一个飞跃缺乏深入、全面、细致的探讨。本文将从实现第二个飞跃的角度,着重探讨价值理性认识的含义、存在根据、任务及其思维特点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三段历史,两次飞跃龚育之撰文指出,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相应地,在第一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第二段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时期,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在第三段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段历史,两次飞跃,三大成果(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就是对马克…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月5日发出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哲学社会科学重要性的认识,大力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始终把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看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重大任务。但是,以党的文件的形式,从战略高度专门强调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性,这还是第一次。这不仅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因为…  相似文献   

14.
一、从第一认识圆圈到第二认识圆圈半世纪以前,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概述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总规律公式,丰富了列宁关于认识“并不是直线,而是无限地近似于一串圆圈”的思想。党史告诉我们,作为认识主体的中国共产党人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道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经历着两个不同的认识圆圈和飞跃。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开始,这是崭新理论  相似文献   

15.
田鹏颖  刘颖晴 《长白学刊》2024,(2):136-145+165
认识从实践始,并随着实践的发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实现认识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立足于现实实践不断深化对文化的认识,提出一系列关于文化问题的重要论述,构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生成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思想切入实践,是重要的理论品质,也是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一次飞跃得以完成的必然要求,必须将习近平文化思想转化为宏阔深远的文化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展开,开放式发展,走向认识的更高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 阎耀军在《江津学刊》1991年第4期上撰文说,弄清楚企业管理中的人的哲学,不仅是开展企业管理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关系到企业管理方向与成败的大事。作者认为:在管理学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几乎每一种管理理论,都是从对人的一定认识而提出来的。从整个管理学的发展史看,对人的认识大体经历了五个阶段,也就是顺序产生过五种关于人的哲学:第一种是“工具人”的哲学。认为管理中的人就是和机械一样的工具,人在生产活动中所起的作  相似文献   

17.
在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总题目下,笔者曾在《论认识回到实践的中间环节》(与李德清合作,见《哲学研究》1985年第10期,以下简称《环节》)一文中,给出了认识向实践飞跃的三类中间环节。还是在这个总题目下,笔者试图在此再探实践“三主体”(另文再探“三环节”与“三主体”的关系),由此而揭示出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之辩证途径的总线索。  相似文献   

18.
现在,理论创新已经成了一个热门话题。究竟什么是理论创新,怎样才能进行理论创新?这些问题需要很认真地加以思考。一、理论创新就是认识世界毛泽东曾说:“不论做什么事,不懂得那件事的情形,它的性质,它和它以外的事情的关联,就不知道那件事的规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就不能做好那件事。”(《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171页)那么,理论创新是什么样的事呢?理论创新就是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就是将我们对客观世界的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形成理论形态的认识成果。认识客观世界,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恩格斯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进行认…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是人教版高中《生活与哲学》教材第二单元第六课第一框,开启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内容。本课共分两目:一、实践及其特点。介绍了实践的基本含义,实践的三个特点;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论述了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一)“感性认识中包含着理性认识。”这种包含指: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指导下取得的.——这是在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问题上哲学界流传至今的提法。这种提法有其合理性,然而又是不够全面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