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一重大命题,这是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一个庄重宣示。这不由使人回想起历史的声音、历史的启示。多年来,党内外人们对1945年毛泽东与黄炎培的"窑洞对"总是津津乐道,对黄炎培先生提出的如何走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之问念念不忘,当然,对毛泽东充满自信的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  相似文献   

2.
半个多世纪前,毛泽东意味深长地把共产党在全中国的上台执政比喻为“进京赶考”,告诫全党不要当李自成。从此,“赶考”一词有了特别的含义。今天,面对复杂的社会局面和各种严峻考验,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需要更加强化这种“赶考意识”,始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这份答卷,我认为主要要回答好五个问题。第一,共产党员“赶考”考什么?毛泽东同志当年提出“进京赶考”,含义十分明确:那就是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具体到每一个党员,这场“考试”起码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即:一要考“德”,看能否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与黄炎培先生1945年在延安关于共产党人能否跳出"周期率"的一段谈话,是一个早就为人耳熟能详的话题,在研究党的廉政建设课题中,就"周期率"  相似文献   

4.
1949年3月23日,党中央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联系到现在,我们不正是也在“进京赶考”吗。  相似文献   

5.
“进京赶考”的说法,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在中国革命取得全国胜利的前夜,中共中央进京前,毛泽东同志多次告诫共产党人,“不能学300年前的李自成,打了18年仗,做了18天皇帝,而是要长久的做下去”。  相似文献   

6.
从毛泽东的"进京赶考"到习近平的"赶考远未结束",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承"赶考精神"的驱使和鞭策,实现着"赶考接力"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以共产党人特有之勇气、胆量、气魄和智慧,探求治国理政的道路、理论和制度,以实现国家之富强、民族之振兴、人民之幸福。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接过治国理政的"赶考接力棒",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探索和开拓新境界。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赶考”的原本含义是指去京城参加全国性最高层级的会试,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周恩来以此意指即将掌握全国政权的中国共产党要经受的重大考验,赋予其新的含义。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和周恩来乘汽车离开西柏坡去北京。毛泽东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  相似文献   

8.
袁浩 《前进》2009,(10):55-55
1949年3月23日上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乘车从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毛泽东兴奋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笑着回答:“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9.
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时,把进北京比喻为"进京赶考"。六十多年来,我党一直坚持和发扬这种"赶考"精神,保持忧患意识,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在新世纪新形势下,面对新的问题,我们更要以"赶考"的精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增强"赶考"意识,提高"赶考"能力,常行"赶考"之事,密切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相似文献   

10.
1949年3月23日,毛泽东同志离开西柏坡时,曾把党中央进京执政形象地喻为“进京赶考”,谆谆告诫我们的党员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戒骄戒躁、艰苦奋斗,不要当李自成,要做合格的“赶考人”,过好“赶考关”。而今重温老人家的教诲,仍觉得非常亲切,很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  相似文献   

12.
杨生博 《理论月刊》2001,3(11):70-72
黄炎培先生与毛泽东交谈中的"周期率"有两重含义针对中国历代农民战争是"周期律",针时中国共产党是"周期率",中国共产党既有能跳过"周期率"的根本条件,也有跳中的具体障碍.可贵的是中国共产党人一直从生死存亡高度努力探索着跳出的新路.  相似文献   

13.
李文海 《传承》2012,(7):79-79
清王朝为什么无法跳出“兴亡周期率”呢?根本原因是由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所决定的。毛泽东同志在讲到中国共产党已经找到“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新路”时,强调的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相似文献   

14.
1949年,人民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朱德、周恩来、刘少奇等人离开崇山峻岭的西柏坡,前往繁华的古都北京筹备建国大业时,曾意味深长地比喻为“进京赶考”。在这之前,毛泽东还举了另一个“进京赶考”的例子,那就是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一六四四年,他轰轰烈烈带着自己的义军弟兄进入北京,仅仅潇洒快活了一个月,便凄凄惨惨地败走西安,交了一份白卷。  相似文献   

15.
蒋燕 《当代广西》2004,(13):16-18
1949年,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临行前。周恩来劝毛泽东注意休息,毛泽东兴奋地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不睡觉也高兴啊。今天是进京‘赶考’嘛”。周恩来接着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从此,一场特殊意义的“赶考”便随之拉开了序幕。时至今日,这场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赶考”还在继续。党的十六大召开后,新当选的总书记胡锦涛一行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一进西柏坡,胡锦涛总书记便说,“我们这一次来可以说是来‘上学’,‘上学’是为了更好地赶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都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我们在考试过程中除了要继续坚持“两个务必”,积极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发扬“求真务实”精神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时代的新特点,把握好“赶考”的新内容,在政治、经济、文化、人才等四个方面考出水平,考出成绩。  相似文献   

16.
钱娟 《群众》2011,(12):84-84
新中网成立前夕,毛泽东同志把建设国家政权比作进京“赶考”,并且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窑洞对"脍炙人口,流传甚广,至今已逾一个"甲子"了。当年刚开过中共"七大",毛泽东很有把握,当面快速应对黄提出的中国历史上"其兴也勃、其亡也忽"的周期率问题:"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  相似文献   

18.
蔡霞 《同舟共进》2012,(12):4-6
1949年初,毛泽东离开西柏坡时意味深长地说"我们进京赶考去",60多年后的初冬,"赶考"路上正迎来一代新人。60多年的"赶考",有建设成就的喜悦,有失误教训的沉重,有历史发展的曲折,真正是一言难尽。经历了那么多的风雨坎坷,回头看执政"赶考",考执政能力、领导水平,也考拒腐防变、抵御风险。如何向人民、向历史交出一份合格答卷,这需要有感情、有思维、有勇气、有胸怀和境界。  相似文献   

19.
文衍  王文生 《新东方》2002,11(4):69-72
古今中外,腐败周期率问题一直存在着,其支配力似是不可扭转。中国共产党已经执政五十多年,要实现毛泽东同志当年回答的“我们能够跳出这周期率,我们找到了这条新路,就是民主”这一论断,就必须全面认清现阶段腐败问题的基本特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不懈地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20.
《传承》2013,(9):1-1
中国历史上,新兴势力推翻统治阶级,夺取政权,其标志性事件就是“进城”,毛泽东形象地称之为“进京赶考”。著名的“进京赶考”有三次。一是秦末刘邦进城,二是明末李自成进城,三是中国共产党进城。细察这三次进城,虽然时空不同、结局迥异,但有一个惊人的共同点,就是民心向背决定“进京赶考”成败。刘邦在楚汉战争中率军攻入关中,到达咸阳后,随即下令封闭王宫、还军灞上,并“约法三章”,得到了百姓信任,最终打败了项羽,建立起长达229年的强大西汉政权。李自成南征北战18年后攻入京城,然而起义军进城不久便追求骄奢淫逸,很快失去了民心,大顺政权仅坚持18天就迅速败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