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企业慈善责任(CorporatePhilanthropyResponsibility简称CPR)是企业社会责任中超越底线的责任,它对提升企业形象、塑造产品品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作用。在经济全球化时代,企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日益明显,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与增加就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现阶段,由于慈善责任理念的缺失以及受企业发展规模和实力限制,我国企业在履行慈善责任方面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文中从伦理学视角分析我国企业履行慈善责任的伦理价值及应遵循的道德原则,提出应从强化企业慈善责任理念和优化企业慈善责任建设的伦理环境两个方面来促使我国企业更好的履行慈善责任。  相似文献   

2.
在生育的社会性日益凸显的今天,政府作为人类整体利益的"守望者",理应肩负起最重大的生育伦理责任。政府生育伦理责任主要表现为依据"善"与"正当"相结合的伦理思维路向,履行适度生育、优生优育、生育补偿、生育技术等方面的伦理责任。若欲政府承担相应的生育伦理责任,必须树立生育伦理责任意识,形成生育伦理舆论,加强生育伦理责任管理。  相似文献   

3.
服务型政府之建构蕴含服务伦理与责任伦理的双重要求。服务型政府建设关键在基层政府层面,而基层公务人员作为基层政府建设的主要践行者,自身的责任伦理状况对政府伦理建构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基层公务人员面对个体私权与社会公权的融合交织、效忠组织与公共职责的冲突、角色身份多元化与行为多样化的选择往往陷入责任伦理困境。为此,应坚持以传统伦理刚性约束为主的路径选择,区分责任伦理中自我伦理与他人伦理、理论伦理与现实论理的不同论域,促进责任伦理的明确化与标杆化。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术风险的新特征昭示着世界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风险社会。然而,面对技术风险主导的全球风险社会,传统的责任伦理资源却由于自身的局限性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使其难以为风险社会中的责任追究提供合理有效的辩护。因此,面对技术风险责任对象的远距离性、责任主体的隐匿性和责任内容的整体性,在责任主体、责任客体和责任内容上对传统伦理进行全方位的重构,无疑对于摆脱当代责任伦理危机、防范和化解技术风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钱莹 《学理论》2011,(30):32-33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企业的期望不断提高。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况与人们的期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推动了社会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理论探讨日益深化。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质是道德伦理责任,而思想政治工作在推动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本文将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探讨二者之关系。为企业社会责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初步建立一个基本框架,亦拓宽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的领域。  相似文献   

6.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飞速发展,"独角兽"企业大量出现。电子商务、科技创新使得互联网"独角兽"企业融入国民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与那些经营多年的传统企业相比,互联网"独角兽"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却没有跟上业绩增长的步伐,网络安全、个人信息保护、大数据"杀熟"等社会责任的履行差强人意。围绕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对社会责任认知、履行和表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应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构建了互联网"独角兽"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路径,以促进互联网"独角兽"企业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7.
责任政府对行政伦理责任的基本要求,即责任本位、服务本位和法治本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政府治理领域出现了集体腐败、行政不公、行政不廉和行政不实等诸多伦理问题.这些问题凸显了政府伦理责任的实现机制存在严重不足.在此背景下,责任政府成为当代中国政府治理模式的必然选择.提升和实现行政伦理责任是建设责任政府的关键,即确立正确的政府理念,从宏观层面上阐释行政伦理责任的基本价值取向,即以体现行政伦理责任的政府理念来指导行政管理实践;加快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从中观层面上提出行政伦理制度化建设的基本途径;加强行政伦理的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从微观层面上探讨行政主体伦理责任意识的培育.  相似文献   

8.
企业自觉履行促进社会进步、遵守环保原则等责任,正在成为发达国家新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解决公共行政“悖论”应当强调行政伦理 ,明确行政伦理责任。引咎辞职制度是公共行政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承担行政伦理责任的重要制度安排。中西的引咎辞职现象都是行政伦理自律与他律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0.
社会潜规则扎根于传统文化心理,寄生于公权力,依托于正规则,同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的舆论习俗、伦理道德、制度条例和法律法规等相违背。消解社会潜规则需要进行从信念伦理到责任伦理的伦理批判,前者导致社会的"名实分离",为社会潜规则提供了正当借口,阻滞社会共同体的制度建设,奠定了社会潜规则生成的思想基底;后者执持"正名原则",召唤"公权伦理",激发"规则意识",构成社会潜规则消解的观念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