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健康心态作为民族文明素养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新时代我们党基层领导干部应该涵育培植的基本素质。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健康心态,有助于自如应对压力挑战的严峻考验,有助于有效化解尖锐矛盾和棘手问题,有助于从容驾驭复杂多变的工作局面。内心焦躁、心理懈怠、心态失衡和心存侥幸,是当下基层领导干部心态不健康的主要表现。理想信念缺失、能力本领不足、缺乏科学认知和体制机制不顺,是造成基层领导干部心态不健康的主要因素。基层领导干部保持心态健康必须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雅情趣、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敬重群众尊重差异和建立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注重促进人的心理和谐,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领导干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组织者、协调者,其心态和谐与否,事关整个社会和谐心态的形成,事关和谐大业的顺利推进。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既要不断提高领导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更要加强自身修养,改善不良心态,以健康积极的社会心态带动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3.
塑造积极网络社会心态是提高网络治理能力、建设网络强国的重要议题,同时也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青年作为网络使用主体,是网络社会心态的重点研究对象。培育青年群体积极网络社会心态迫在眉睫,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健全网络监管制度机制,保障青年网络社会需求;发挥网络媒体作用,提高青年网络社会认知;融合线上线下心理教育,调适青年网络社会情绪;把握网络舆情发展态势,引导青年实施网络利他社会行为;着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升青年网络社会价值观和认同感。综合施策,全方位、多角度地培育青年积极向上的网络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4.
廉政心态与廉政意识影响着廉政取向和廉政行为。培育领导干部廉政心态是加强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塑造清新明朗的政治生态的重要条件,领导干部从政的政治属性、公共行政属性、职业属性、廉政属性决定了领导干部树立廉政意识,培育廉政心态,强化廉政行为的逻辑,领导干部廉政认知不足、廉政干预不够、廉政教育不强、廉政制度不畅使其廉政心态培育存在认知困境、干预困境、教育困境、制度困境,亟需从构建廉政情感认同机制、构建廉政心态干预机制、构建廉政文化滋养机制、构建廉政制度保障机制四个层面优化领导干部廉政心态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转型速度的加快及中央对领导干部素质能力要求的大幅度提高,一些领导干部存在心理焦虑、心态失衡等心理健康问题。领导干部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压力大、工作担子重、仕途压力大、外界诱惑多、家庭压力大。因此,我们应通过以下四方面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疏导教育:一是开展人生观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利益观和政绩观;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心理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完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四是增设人际关系课程,增强领导干部人际关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不良心态及其矫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利益格局大调整,社会矛盾多,发展快,群体性事件频发,需要切实提高领导干部应对群体性事件的能力。良好的心态是处理群体性事件中充分发挥领导能力的前提条件,也是直接影响和感染群体的基础条件。心理素质高、心态良好的领导干部能把危机变成契机,开创新的局面。相反,领导者的不良心态不仅会直接影响其思维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表达能力的发挥,而且会给领导者带来负面影响,从而不能有效化解危机。  相似文献   

7.
社会变迁,战略转型,人们不仅承受着极大的心灵震撼,也经历着强烈的心理冲击。正确认识社会心态的成因,切实把握社会心态的作用,以和谐社会孕育心理和谐,心理和谐造就和谐社会为目标,激发全社会的关注和行动,通过人文关怀、心理疏导,不断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优良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8.
疫情防控常态化已成为全社会共识,而健康的社会心态是打赢这场阻击战的重要支撑。社会心态作为疫情期间社会矛盾的晴雨表和指示器,也是人民美好生活的社会心理面向;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可以视为从社会心理角度解决新矛盾、满足新需要、提升幸福感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9.
重要战略机遇期 ,提高领导者的心理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积极的心态是领导心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心态与领导者的工作成就密切相关 ,积极的心态是领导者的心理法宝。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 ,并从积极心态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出发 ,进行积极心态的自我培育 ,是领导者积极心态培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任慧 《前线》2014,(12):25-26
<正>当前,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新时期,社会心态整体上趋于成熟自信、开放包容,人们的行为更加理性平和、务实进取,积极向上,健康的社会心态正在逐渐形成。与此同时,浮躁、焦虑、冷漠、怀疑、观望等负面社会心态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2011年,社会心态的培育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其中把"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探索培育良好社会心态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唐继宏 《唯实》2004,(8):177-179
重要战略机遇期,提高领导者的心理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积极的心态是领导心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心态与领导者的工作成就密切相关,积极的心态是领导者的心理法宝.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并从积极心态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出发,进行积极心态的自我培育,是领导者积极心态培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2.
唐继宏 《唯实》2004,(9):177-179
重要战略机遇期,提高领导者的心理素养已成为当务之急.积极的心态是领导心理素养的重要内容.心态与领导者的工作成就密切相关,积极的心态是领导者的心理法宝.防止“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并从积极心态形成的心理学规律出发,进行积极心态的自我培育,是领导者积极心态培育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3.
张明 《学习月刊》2013,(6):87-87
社会心态是反映人们利益诉求,对社会具有广泛而深远影响,且具有一定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心理倾向。十八大报告专门指出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我国正值经济社会发展黄金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在正确评估当前社会心态的基础上,注重消极社会心态的疏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  相似文献   

14.
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是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组成要素,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健康社会心态的培育关系到个人福祉、社会稳定、国家发展的全面实现.本文试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疏导、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四个方面展开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路径思考.  相似文献   

15.
刘东  丁青 《前线》2015,(3):36-38
幸福源于价值的满足,也源于心态的积极与健康。社会心态是社会变革的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心理资源与条件。广义的社会心态包含社会的价值取向。彰显社会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和价值取向,更是建设法治国家的重要精神驱动力。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不仅在心理层面有利于消解各种不良的社会情绪,也在政治、法律和道德等层面站在了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高点。要让更多的人感受到公平正义社会公平正义是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6.
尚传斌 《党课参考》2020,(1):107-111
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挑战多、压力大,要想很好地履职尽责,不仅需要良好的身体素质,还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心态是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一种素质,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违法违纪案件看,心态出现问题是有些官员走向犯罪道路的重要诱因,其中,攀比心理、侥幸心理、从众心理、迷信心理等不良心态比较普遍。  相似文献   

17.
培育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当前大学生社会心态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着消极负面的不良倾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导认知取向、疏导社会情绪、主导价值共识、倡导公共人格、督导社会行为等方面的突出作用,正契合了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客观需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势,注重文化传承与理论教育相贯通、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相结合、以文化人与落地化行相统一是引导大学生健康社会心态培育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社会心态是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新时代大学生的健康社会心态培育须遵循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基本要求,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和价值,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大社会实践锻炼的力度,完善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19.
加强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对于提高领导干部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促进干群关系和谐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必须创新领导干部道德修养的实践路径,构建长效的学习机制、实践机制、自我改造机制和自律机制。  相似文献   

20.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式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