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鹏杰 《传承》2011,(23):4-5,15
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的苏联解体、东欧剧变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悲剧。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探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原因和教训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导致苏联解体的原因,除斯大林模式的积弊太深和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期和平演变之外,戈尔巴乔夫"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改革无疑是导致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而在这场世纪性的大改革中,苏共对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彻底放弃更是火上浇油,其对苏联的快速解体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苏联剧变的核心原因在于苏联共产党内部出了问题.苏联共产党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改革中.以“民主化”、“公开性”为口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发生偏离进而放弃,既有苏联历史原因,忽视了理论教育.也有领导人缺乏共产主义信仰。我们要注重汲取苏联的沉痛教训,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搞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苏联剧变20周年。20年来,中国一直在总结苏联剧变的深刻教训,去苏联化,摆脱斯大林—苏联模式的束缚,从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亦出现了一些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冷静下来,进一步深入地、认真地思考一些问题,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苏联剧变的根本性、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斯大林—苏联模式长期未能进行根本性的改革,这种社会主义路径已走不下去了,已走入死胡同。基于这一基本看法,当前我国应着重思考的问题与吸取的教训有:一是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不断地改革才能发展,不改革只能是死路一条;二是在改革经济体制的同时必须进行政治体制的改革;三是如何认识改革要坚持正确方向的问题;四是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与稳定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顺利转变,说到底取决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政治信仰危机在苏联剧变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深层次原因,其中广大群众的信仰危机为苏联剧变提供了社会基础和必要条件,领导集团的政治信仰危机是苏联剧变的直接的关键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从不同的视角探讨苏联剧变的原因,有利于深化对苏联剧变问题的认识。对苏联来说,社会主义既是它的软实力,又是它的硬实力。探讨苏联社会主义,必须把它放到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苏联社会主义的特征并不完全符合社会主义的普遍原则,建设社会主义不能盲目效仿苏联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6.
苏东剧变是20世纪世界的一个重大事件。现在审视这一事件,重要的在于探讨苏东剧变的原因并从中汲取教训、得到启示,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败的教训很多,这里仅就其对外关系方面失误的教训谈谈看法。对外关系政策是建立在对世界观察基础上。苏...  相似文献   

7.
苏联剧变20年以来,学术界一直在挖掘其剧变的原因,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苏联软实力的严重衰落。软实力是苏联兴起的最直接原因。十月革命前,俄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几乎没有什么物质力量为社会主义苏联提供硬实力,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苏维埃体制和最初的和平外交等,使苏联获得了强大的软实力,并且在此基础上造就了苏联的硬实力大国地位。但是,苏联在硬实力崛起的过程中,却抛弃了自己的软实力优势,特别是个人崇拜、丧失凝聚力的意识形态、错误的对内对外政策和僵化的国家体制等,不仅导致苏联软实力的衰落,也进而导致苏联硬实力的衰落,最终导致国家瓦解。  相似文献   

8.
苏联剧变是 2 0世纪留给人们的“历史之迷”。为了求得破解 ,苏联剧变十余年来 ,对其剧变原因的分析探讨 ,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在我国 ,由于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坚持的社会主义信念问题 ,而且关系到已经进行了 2 0多年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 ,所以 ,对苏联剧变的研究更是受到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充分重视和关注 ,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这对我们正确总结苏联剧变的经验教训 ,把握其内在规律是大有裨益的。同时 ,从十余年来的对苏联剧变的研究来看 ,在苏联剧变的原因上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共识 ,但在导致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上分歧很大。本文拟就“剧变”与“解体”概念的运用、苏联剧变的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历史合力论”在苏联剧变研究中的运用等问题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编者按: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不会忘记,今年是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周年。总结苏联亡党亡国亡社的教训,对于我们党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尤为重要。1988年10月本文作者赴苏留学,和苏联人一起经历了那场剧变。1993年6月回国后,一直致力于世  相似文献   

10.
在探究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时,有一种看法很值得关注,这就是所谓"叛徒论"。有人认为,由于出了戈尔巴乔夫这样的"叛徒",背弃了社会主义,才导致苏联亡党亡国。我们必须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探析苏联剧变的原因。这一事件是多种因素"历史合力"的结果,其中,制度(体制)的弊端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误和蜕变,则是现实的、直接的原因。唯物史观不否认个人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但"叛徒论"者对苏联剧变这样重大而复杂的事件不作辩证的科学的分析,只简单地归咎于出了一两个"叛徒"就搞垮了苏联,这样的结论无疑是十足的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1.
国外马克思主义者从历史、现实和未来对苏联社会主义进行了辩证分析和研究。回顾历史,肯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正视现实,分析了苏联东欧剧变后的社会主义形势;探索未来,总结了苏联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未来的启示。在对苏联社会主义做出评价基础上,对社会主义前途进行了判断,指出当前社会主义面临严峻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要正确吸取苏东剧变的教训,抓住对社会主义认识产生新飞跃的这个契机,走出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2.
一、促使苏联剧变的因素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看待苏联剧变的原因和教训上,特别是在对其中根本的、有决定性、关键性因素的看法上,确实有深刻的分歧.本来促使苏联剧变的各种因素是一个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在强调某种因素的作用时,自然不能脱离整个系统孤立地谈.一些文章和著作突出强调的是:个别领导人的背叛、马克思主义被背弃、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等.这些当然是导致苏联剧变和解体的原因,而且是重要原因.但它们在剧变中起了什么作用呢?  相似文献   

13.
苏联剧变和解体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党建问题上的教训值得重视和汲取。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路线和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深远;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民主导致苏共领导层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党建工作疏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苏共脱离群众,失信于民——这些成为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潘德礼 《人民论坛》2011,(12):16-18
苏联剧变和解体是各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党建问题上的教训值得重视和汲取。苏共党内长期存在的"左"的路线和政策造成的危害最大,影响深远;理论脱离实际、缺乏民主导致苏共领导层思想僵化、固步自封;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导致党建工作疏忽;官僚主义作风严重,导致苏共脱离群众,失信于民——这些成为苏共瓦解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苏东剧变以来,国内外政治界、学术界对苏共亡党、苏联解体的原因进行了多视角、多方法的探讨和研究,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中国外交部原部长李肇星"在外交部工作期间,曾利用各种时机向不下30位外国领导人请教过苏联解体的原因,得到  相似文献   

16.
苏联解体的文化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复杂的。从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来看 ,文化建设滞后 ,没有建立与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内化到人们思想深处的意识形态、道德思想、政治文化成为主要原因。当前世界各国对于文化安全特别重视 ,因此我国应认真借鉴苏联解体的教训 ,加强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苏联解体、苏共垮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苏联特权阶层的自我政变,是为了使他们长期以来通过非法手段占有的社会财富和各种权益合法化。苏联剧变后的进程也确实表明了这一点。苏联时期的那些在册权贵在苏联解体以后摇身一变,成了新体制下的新官僚或者富翁。  相似文献   

18.
东欧民族主义是影响战后东欧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影响东欧国家与苏联关系的一个重大变量。笔者认为,东欧国家的民族主义对东欧剧变的影响十分巨大,同时也影响着东欧国家的转型和未来前景。本文主要论述战后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民族主义倾向的来由、发展以及对东欧剧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苏东剧变已经过去20年了,但是对苏联解体的研究仍然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对苏联这个泱泱大国解体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读,如经济没有搞好说、斯大林模式僵化说、民族矛盾决定说、军备竞赛拖垮说、戈氏叛徒葬送说、外部因素说等。科学地分析苏联模式以及苏联演变问题,是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前途的一个重大课题。如何评价苏联模式?苏联模式和苏联解体之间的关系何在?怎样正确评价苏联时期的历史人物?苏联解体后的自身状况和世界格局如何?本刊特邀国内苏东问题专家,剖析苏联模式兴衰成败的深层次原因,以期能够以史为鉴,正确认识中国面临的执政形势,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20.
窦凌 《理论月刊》2002,3(8):85-86
有人认为,原苏联东欧剧变的主要原因是僵化的“苏联模式”所致。这种说法缺乏根据。本文认为僵化的不是“苏联模式”,而是不顾历史条件变化继续推行这种模式的思想观念。苏东演变启示人们: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实际出发,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适时进行理论创新和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