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烛》和《死水》是我国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烈士留给我们的两本诗集。闻一多的道路是由诗歌开始的。诗人、学者、民主斗士,是闻一多在短短的四十八年走过的一条既曲折又光辉的人生道路。虽然,由于种种原因,闻一多没能象鲁迅和郭沫若一样,从他开始创作的第一天起就以革命战士的姿态站在斗争的前哨;但是,做为一个“五四”时代精神哺育出来的新诗人,闻一多的创作生活的根须是深扎在爱国主义的土壤里的。他的爱国主义诗篇绝大部分收在《红烛》、《死水》集中,另外  相似文献   

2.
今年11月24日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闻一多先生诞辰110周年纪念日。闻一多中学位于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是一所有着百年办学历史和人文底蕴的市级示范高中。学校充分发挥闻一多人文资源教育优势.弘扬红烛精神,通过“一种理念、一尊铜像、一栋展馆、一面碑廊、一次报告、一场晚会、一本教材、一个网站”等形式来宣传和纪念闻一多,以先生的精神武装人、  相似文献   

3.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闻一多的这句名言,出自肺腑,寓意深邃,支配和伴随着他一生的思想、言行和事业。闻一多,原名亦多,族名家骅,字友三。我国著名的诗人、学者、斗士。早年以《红烛》、《死水》两部诗集闻名于世;中年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成绩卓著,享誉海内外;后期对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和腐败强烈不满,  相似文献   

4.
闻一多(1899~1946)是集诗人、学者,民主斗士于一身的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和卓越的科学文化战士。《拍案颂——闻一多纪念与研究图文录》运用大视野、多角度和全方位的笔法,概要记述了闻一多曲折而光辉的人生轨迹,基本囊括了近百年介绍、宣传和研究闻一多的各项成果。全书编入各类图片资料1000余幅,不少系首次发表,同时全文或节录编入若干篇历史文献、纪念文章与研究论著,并由编撰者撰写全面系统的栏目概述和条目简介。全书编排新颖、史料丰富、叙述准确,评介中肯,是一本融学术性、史料性和鉴赏性为一体的学术文化精品。  相似文献   

5.
闻一多,原名闻家骅,是著名的诗人,学者,还是英勇坚定的民主战士。生于湖北浠水县的一个书香家庭。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1922年赴美留学;1925年回国。1937年全国抗日战争爆发,闻一多留起了一把胡子,并发誓不取得抗战胜利就不剃去胡子,以此铭志;1943年开始参与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这些重要的人生经历,使闻一多的文艺思想一变再变,展现出他从学者转变为战士的思想成熟过程。  相似文献   

6.
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伟大的民族,有着五千余年的文明史,历史上涌现出不少感人的爱国事迹,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可是近些年来,却有少部分学校和家庭由于片面追求应试教育和升学,忽视了对孩子的爱国主义教育,致使一些局部和个别地方出现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滑坡的情况,有的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不关心,只顾个人利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一定抬头。有位中学老师给学生上政治课时讲闻一多的故事:闻一多是著名的爱国文人、诗人,写了许多震撼人心的革命诗文作品,但课堂上有学生“嘘声”,老师问为何?答曰:“闻一多写书是为了赚钱”。老师…  相似文献   

7.
对一个人来说,死于邪恶势力的暗杀是最不幸的。然而,直面邪恶势力的暗杀都毫无惧色的人,才可谓是真的勇士。学者、诗人闻一多就是这样的真的勇土!“何妨一下楼”主人挂牌治印闻一多早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与北大等校相比,当时清华在开展政治活动方面是比较沉寂的,但是,在“五四”运动历史潮流的裹挟下,充满激情的闻一多最早投入了这场运动。从书写张贴《满江红》到组织同学上街游行;从闻发改良清华的思想到组织“立社”的实践,闻一多一直在努力探索拯国救民的真理。清华大学毕业后,他留学美利坚,归国后继续执教于清华。多年来目睹…  相似文献   

8.
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上世纪30年代曾任教于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前身)。他在青岛栖居的地方,后人称为“一多楼”。在一个阳光灿然的午后,我迈着轻轻的脚步,满怀虔诚之心前来造访。  相似文献   

9.
正导演王小帅在出版《薄薄的故乡》时说了句话,他是"无故乡的人"。我是有故乡的。而像我这样有故乡但却一直心神不宁的人来说,多了些牵挂,少了些洒脱。关于故乡,总是一言难尽,写出来,却又避免不了情深言浅。一度犹豫要不要把这个主题继续写下去,觉得所要写的内容更多还是偏于个人体验,担心别的人读了会有厌烦。不少写作者对写亲人与故乡存有障碍。这是自古以来的一个传统,没有哪个国家的文学,会像中国这样,对亲人与故乡有如此强烈的美饰意愿。诗人、作  相似文献   

10.
《党史纵览》2002,(9):48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传统文人气质很浓的诗人兼学者,他喜欢夜间上课。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经常到教务处交涉将他上午的课移到晚上。晚间上课很安静,待讲到兴致盎然时,他便一再延长下课时间,有时不到“月出皎兮”不会下课。  相似文献   

11.
闻一多先生是一位传统文人气质很浓的诗人兼学者,他喜欢夜间上课。在西南联大任教时,他经常到教务处交涉将他上午的课移到晚上。晚间上课很安静,待讲到兴致盎然时,他便一再延长下课时间,有时不到”月出皎兮”不会下课。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化界、新闻界的人们都知道闻一多拍案而起的故事,这里不再赘述。也许有人早已淡忘了闻一多这位民族精英。然而,面对今天即将跨入新世纪的大千世界,面对当今中国大潮汹涌、泥沙俱下中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是否应该盛赞一下闻一多先生“拍案而起”的精神呢?  相似文献   

13.
“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了你很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我内心的灵魂……”伴随着1998年岁末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的播出,该片主题歌不胫而走。大街小巷里,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几乎都会吟唱这首歌。 《澳门岁月》主题歌系著名爱国学者、诗人闻一多先生所作《七子之歌》  相似文献   

14.
这首名为<台湾>的诗歌,是爱国诗人闻一多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组组诗<七子之歌>中的第三篇.其余六篇分别为<澳门>、<香港>、<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诗人以拟人的手法将这7处"失地"比做远离母亲怀抱的7个孩子,用孩子的口吻哭诉他们被迫离开母亲的襁褓、受尽异族的欺凌、渴望重回母亲怀抱的强烈情感.自从台湾被日本帝国主义占领的那天起,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国人,就为争取台湾回归祖国,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抗争.  相似文献   

15.
浠水县位于鄂东中部,长江中游北岸,是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的故乡。浠水是教育大县.全县有各类学校433所.教学点19个,其中高中9所,初中38所,小学342所,在校学生近20万人,教职工近万名。浠水教育发达,文化繁荣.素有“耕读齐家、邑人重教”的传统和“浠水悠悠出大贤”、“全楚文乡”之盛誊。 近年来,浠水县教育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全  相似文献   

16.
上篇 著名爱国诗人闻一多在题为《我要回来》的写澳门的诗中,这样深情地咏道: 你可知“妈港”不是我的真名姓? …… 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 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 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 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 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  相似文献   

17.
赏析1945年5月,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冉冉升起,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不少人似乎为这"新"的莅临而欢呼雀跃、而沉溺其中。诗人闻一多应约写下这篇"微言大义"的《五四断想》,深情地寄寓着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脉系扣在一起的西南联大莘莘学子:回望、拜谒"五四"时,更应该意识当时"旧的"(文化、社会、习俗等)"不肯让路的",阻碍"新的上来",  相似文献   

18.
向谁低头     
低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生活中,低头的姿势只有一种,但低头的目的,却多种多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低头,带着静夜的孤独,带着思念的执著,体现了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如此低头,总让我们在一种深深的回顾中卸掉世俗的繁缛,于浓浓的思念中净化心灵。  相似文献   

19.
沙湾,一代文豪郭沫若的故乡. 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南宋诗人、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畅游峨眉山、二峨山、三峨山后,吟咏赞誉:"灵山秀山水,沙岸湾环处".大渡河畔的沙湾由此得名.  相似文献   

20.
赏析1945年5月,抗日战争的胜利曙光冉冉升起,中国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不少人似乎为这"新"的莅临而欢呼雀跃、而沉溺其中。诗人闻一多应约写下这篇"微言大义"的《五四断想》,深情地寄寓着将个人前途与民族命脉系扣在一起的西南联大莘莘学子:回望、拜谒"五四"时,更应该意识当时"旧的"(文化、社会、习俗等)"不肯让路的",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