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哈尼族是我国西南边疆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中就已记载了包括哈尼先民在内的“和夷”分布在自雅砻江流域以南的广大西南地区。至迟到唐代,哈尼先民已进入红河地区。红河南岸哀牢山腹地的地理阻隔作用,以及梯田内封闭的农耕生产体系,形成了较为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态,使得红河哈尼族社会中保留了大量原始文化遗存。造型文化即是这一原始文化的形态之一。哈尼族造型文化由原始工艺美术、器用文化、建筑艺术(环境文化)组成。在这种造型文化中,实用原则、宗教内涵大于审美的形式法则,审美的形式法则较为初始、朴稚。在形式因素、造型特征之下呈现为隐层的  相似文献   

2.
哈尼族是云南的独有民族之一,据2000年云南省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哈尼族有1424990人。从行政区属上看,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玉溪市和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州市。其中,墨江、红河、元阳、绿春、元江、宁洱、江城和镇沅是哈尼族最大的聚居区域。从地域看,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及元江、藤条江、李仙江和澜沧江流域,是当代哈尼族繁衍生息之地。哈尼族渊源于古代的羌人族群,  相似文献   

3.
哈尼族简介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总人口125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无量山的红河、思茅等地州。墨江是哈尼族主要聚居地,是全国唯一的哈尼族自治县,全县哈尼族人口21万人,占全省哈尼族总人口的六分之一。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认为,哈尼族与彝、拉祜族等同源于我国西北古代的氐羌游牧部落,学术界还有“土著”和“东来”两种观点,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没有自己的文字,流传在人们口头的民间文学,是哈尼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1957年创制了一套本民族文字方案,目前在红河等地…  相似文献   

4.
哀牢山拉祜族主要分布在思茅地区镇源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县者东乡哀牢山一带,与彝、汉、哈尼族杂居。解放前,哀牢山的拉祜族自称“戈搓”拉祜族,在清代的一些地方志中,拉祜族被称为“果葱”、“苦葱”、“苦宗”和“小古宗”。时至今日,镇源县者东乡的拉祜族仍然自称“戈搓”。由于长期与彝、汉、哈尼等民族杂居,各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相互交流,加之地理环境的因素,今天哀牢山的拉祜族在语言、服装、建筑、宗教等方面都极大地受到其它民族的影响,汉化、彝化程度较深,他们几乎丧失了本民族的语言、服饰以及传统的建筑。所…  相似文献   

5.
红河流域哈尼族神话与梯田稻作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哈尼族先民本来是游牧、迁徙民族。至今,哈尼族仍为山地民族。但是,在哈尼族文化中心区红河流域的哈尼族神话中,却显示出一种似乎与山地氛围相悖的文化现象:水及水族均在各类神话中占有主导地位,水族创世成了一个鲜明的主题。在哈尼族的宗教民俗中,水神占有特殊地位,鱼、贝、螺等水族佩饰物成了重要的民俗信仰。在世界许多民族的原始观念及神话中,都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水。然而象哈尼族这样反映得如此集中且历久不衰者,却不多见。那末,我们如何解释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呢?  相似文献   

6.
论哈尼族梯田稻作的生态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哈尼族梯田稻作的生态机制白玉宝大江大河流域往往是人类早期文明启始的摇篮。地理因素和生态环境,从根本上制约着人类早期文明的发韧,并深刻制约着一个民族文化的传播范围和变异趋势。哈尼文化最初启始于长江上游和黄河上游地区,即甘青川藏接合部;在长江上游和珠江...  相似文献   

7.
哈尼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几千年来,勤劳朴实的哈尼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8.
1991年国庆期间,深圳特区华侨城的中国民俗文化村开业庆典,滇南哀牢山区的哈尼族蘑菇房山寨,作为文化村21个民族的24个村寨之一坐落其间。元阳县有名的哈尼族歌手朱小和与一批哈尼族青年男女应邀入村,在蘑菇房内生活,用哈尼酒歌“哈八”、乐器巴乌及民间歌舞等,向中国大陆、港、澳、台、侨和外国客人展示哈尼民居民俗传统文化的风采神韵。蘑菇房,是哀牢山哈尼族独树一帜的传统民居。鸟瞰哈尼山寨,那座座民居犹如破土而出的朵朵蘑菇,与巍峨的山峰、迷人的云海、浩翰的梯田一道,汇成一幅壮美的哀牢山图景。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是难看…  相似文献   

9.
<正>哈尼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与彝族、拉祜族等民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哈尼族迁徙史诗《哈尼阿培聪坡坡》记述,哈尼族祖先曾经在宽阔富饶的"诺玛阿美"过着幸福的游牧生活:"诺玛阿美又平  相似文献   

10.
哥布 《今日民族》2005,(7):33-35
“哈尼文是哈尼族所需要的,是这个民族不可或缺的,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文化所必需的。这个世界已经失去了太多美好的东西。如果有一天所有的哈尼人都不会讲哈尼语了,那么这个世界又失去了一种美好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一) 哈尼族是祖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共有九十二万四千余人,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红河与澜沧江间的哀牢山区和无量山区,以元江、墨江、江城、红河、绿春、金平、西双版纳、澜沧等地最为集中。哈尼族有多种自称,以“哈尼”、“卡多”、“僾尼”、“豪尼”、“碧约”、“白宏”等六个自称单位人数为多。哈尼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哈尼族过去没有文字,所以哈尼族文学是流传在口头上的民间文学。解放后,在党和人民政府关怀下,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方案,为哈尼族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相似文献   

12.
哈尼族     
哈尼族是一个勤劳勇敢、历史悠久、富有革命传统的民族。共有五十五万余人。主要聚居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红河、元阳、绿春、金平四县,其余散居在墨江、普洱、澜沧、江城、元江、新平、勐海等县。哈尼族有哈尼、雅尼、卡多、碧约、爱尼、豪尼、和尼、哦怒、多尼、卡别、罗别、罗梅等自称和他称。解放后依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哈尼族。  相似文献   

13.
从哈尼族的创始歌谣、神话传说故事和日常谚语中,可以看到哈尼人对动植物图腾的崇拜、亲近和爱护。图腾最初被哈尼人当作祖先崇拜,被认作保护神,延伸而来的图腾禁忌成为哈尼族地区的无形法律。哈尼图腾的原始宗教性功能逐渐演变为一些社会性的实用功能,各种图腾文化日渐同哈尼族人的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哈尼族图腾文化中蕴含的生态思想和民族聚合精神对今天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140多万人,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博大精深,但由于哈尼族历史上没有文字,许多宝贵的哈尼族文化没有得到记载,在历史的长河中散佚。值得庆幸的是,哈尼族利用民歌这种形式,使哈尼族文化得以传承,丰富了中国文化宝库。  相似文献   

15.
朝霞 《今日民族》2004,(1):37-43
甲寅乡位于红河县境东部,是个隐藏在好山、好水怀抱中的哈尼族山乡。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假玉”的人在放牧中走失了牛群,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终于有一天他在一个山好、水好、气候温和的地方找到了走失数天的牛群,从此,他在这里安了家,并用“假玉”来命名这里,由于哈尼口音的原因,后人便写成了“甲寅”。来到甲寅,凡是六十来岁以上的老人都能给你讲这个传说。甲寅距县城迤萨37公里,占地面积87平方公里,辖6个村委会,41个自然村,总人口24196人,境内居住着哈尼族、彝族、汉族、瑶族四种民族,哈尼族占85%,甲寅因此被称为全国最大的哈尼族山…  相似文献   

16.
大年车腊干通“车腊干通”(即十月年)又称“扎苔苔”、“富土”等,因在农历十月间进行,故汉译为“十月年”,是哈尼族最大的辞旧迎新节日,即哈尼年,素有“哈尼富马干通”(大意为哈尼大年)之说。按照哈尼族历法习惯,农历十月为新旧替换的年末岁首。以农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为新年的开始。当天傍晚(有的是翌日早晨),家家户户要支蔑桌烧堆火在家门外,还杀一只鸡,哈尼话叫“哈常丕”,意为祭献非正常死亡的族亲和村里人,不让他们的亡灵闯进家门,以保证家人平平安安欢度节日。次日属蛇口,每个寨子都要共同宰杀一头猪,按照本寨子…  相似文献   

17.
哈尼族是一个有一百多万人口的历史悠久的民族,红河州是哈尼族的主要聚居区。哈尼族人民在历史上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对这些文化财富进行科学的研究,是今天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哈尼族地区蕴藏的各种形态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历史学、社会学、民族学、民族语言学、民俗学、宗教学、文艺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哈尼族的研究曾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为了进一步推进研究工作的开展,经中共红河州委宣传部批准,红河州哈尼学学会于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三日在个旧成立。从事哈尼学研究的各方面的同志六十多人参加了成立大会。省人大常委副主任白佐光、中共红河州委书记高祖兴等省、州党政领导同志,以及  相似文献   

18.
在风光旖旎的西双版纳州动海县城东部27公里处,有个哈尼族聚居的山乡———格朗和哈尼族乡。去年秋末冬初,我先后6次踏进格朗和乡调查,所见所闻,深感格朗和这地方正如自己的名字一样,是个幸福、吉祥的哈尼山乡。一哈尼族自古住山上/过去搞刀耕火种/种一山收一箩/哈尼族吃也吃不饱/穿也穿不暖/哈尼族今天还住山上/现在实行科学种田/粮食收成一年比一年好/仓里,堆满了金灿灿的谷物/罐里,盛满了白花花的油——哈尼歌谣节录这歌,唱出了哈尼族往昔的辛酸;这歌,唱出了哈尼族今天的幸福与欢乐。格朗和是我的故乡。传说古代这个…  相似文献   

19.
梯田──哈尼文化之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全球的人类文明启始来看,长江大河流域往往是人类早期文明的启始摇篮。据史料记载,哈尼文化启始于长江和黄河上游的甘青川藏接合部地区,完成了由原初的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型。唐宋以来,哈尼族以梯田稻作为轴心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逐渐定型于滇南的红河水系和澜沧江水系,在哀牢山和无量山之间得到完善和发展。到了明情已发展成规模。清嘉庆们临安府志》对红河南岸壮丽的哈尼梯田风光作了这样的描绘:“依山平旷处,开凿田园,层层相间,远望如画,至山势峻极,蹑坎而登,有石梯蹬,名曰梯田。水源高者,通以略约数里不绝”。哈…  相似文献   

20.
哈尼族与山     
10多年前在北京举行的一次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颁奖晚会上,节目主持人要刚获得文学新人奖的一个从哀牢山走出去的哈尼族作家表演节目。这位作家生性不爱唱歌跳舞被逼无奈走上台去,学着山谷里的哈尼族孩子从半坡的茅屋跨出门坎对着迎面的大山喊:“阿妈,回来吃饭罗!”他在喊声中把头渐渐低下,屁股冲天,让吼声从地上弹起来。想不到这一喊,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一位教授冲上去握住作家的手说:“谢谢你!把我带到了哀牢山哈尼人的高山峡谷中。”这位作家用发生在哈尼山村中最平常最常见的小事,把哈尼人与山唇齿相依的关系活生生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