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再工业化"是奥巴马竞选时要"变革"美国的重要战略,但5年多过去了,统计数据表明美国制造业仍然外移,制造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比重在加大;制造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没有增加,GDP中制造业的产值在相对下降;制造业带来的就业在美国总就业中的比重没有增加,相对有所下滑;美国制造业的进出口的逆差仍在扩大,美国制造业的出口在美国总出口和在世界制成品出口中的比重变化都不大等等。因此,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从目前看,成效不彰。  相似文献   

2.
通过运用产业地理集中度等统计模型,以1998年到2008年的数据为基础,对东北三省与江浙沪制造业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东北三省制造业的发展程度明显低于江浙沪的制造业发展层级,规模优势仍然集中在传统重化工业上,依靠能源、资源的优势发展了自己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尽管发展程度落后于江浙沪等省市,但从数据的分析中也看出,东北三省制造业的集聚程度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在能源的开发与利用、资源的生产与深加工方面都有着自己特有的产业优势,特别是在新型制造业领域也逐渐赢得一定的发展空间,为今后东北三省制造业的转型与升级换代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的工业部门包括有矿业、制造业和动力工业等。目前在菲律宾工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制造业,据菲律宾国家经济发展署公布的数字,在1982年菲律宾工业部门国内生产总值359.16亿比索中,制造业占68.3%。本文所探讨的战后菲律宾工业的发展,即是探讨作为菲律宾工业部门主干的制造业的发展。一、战后菲律宾工业的发展战后以来,菲律宾的工业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即发展代替进口工业时期和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时期,第一个时期从1950年至七十年代初期;第二个时期自七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二战结束50多年来,泰国经济在泰国政府的引导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经济不仅以每年平均7—8%的高速度增长,国民生产总值已进入世界前30位行列,而且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1983年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首次超过农业.1985年工业制成品的出口又首次超过农业产品的出口.1992年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上升到26.1%.在第八个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中,泰国政府又出台了许多鼓励措施推动制造业的发展,并计划制造业的增长率为11.6%左右.也就是说泰国的制造业在今后的时期内将得到进一步发展.在制造业中占有相当地位的钟表业,自1968年在泰国兴起以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钟表成品及部件的出口值迅速增加,从1988年的13.63亿铁增加到1994年的98.27亿铢,平均年增长率是40%;同时,相关产品的进口则日趋下降,形成这种产品的国际贸易顺差.尽管1995年出口速度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可观的出口值,在可以预见的将来,钟表业在泰国的国民经济中将扮演很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5.
制造业是新加坡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按照1987年的统计,制造业产值占新加坡国内总产值的27%,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以雇员为准)占总劳力的26.7%。这两个几乎一样的数字在新加坡这一年各个产业的对应比重中都是最高的。这充分显示出制造业的强有力地位和雄厚实力。制造业产值比重之高靠什么支撑?换言之,在制造业内部,哪个(哪些)部门是其发展支柱?我们可从1990、1991两年各部门的附加值份额来阐析这一问题。根据新加坡经济发展局的统计,这两  相似文献   

6.
在金融危机、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印尼自本世纪初出现了早熟型去工业化现象。印尼政府现已意识到发展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故而将其纳入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力争在2025年将印尼打造成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印尼加强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印尼制造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印两国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在金融危机、国际需求萎缩、国内生产成本上升和产业升级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印尼自本世纪初出现了早熟型去工业化现象。印尼政府现已意识到发展制造业对提振国民经济的重要性,故而将其纳入中长期的发展规划中,力争在2025年将印尼打造成以制造业为支柱的工业强国。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与印尼加强在制造业方面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印尼制造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印两国在区域价值链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印度制造业发展潜力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佳 《亚非纵横》2010,(1):9-15
自2004年印度政府提出制造业发展战略以来,制造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印制造业也受到了较大影响。印政府为应对这场危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印制造业增长虽放缓,但仍有很大发展潜力,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会提高。然而,印制造业的崛起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俄远东地区军工企业具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优秀的科技人才 ,曾在前苏联的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自 1990年起 ,远东的军工企业开始向民用产品转轨 ,如飞机制造业、造船业、机械制造业等。由于 10年的转轨步履艰难 ,成效不大 ,目前远东军工企业正逐步调整各项政策 ,以期吸引外资来改造军工企业。这为开展中俄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相似文献   

10.
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泰国制造工业非常落后,外国对制造业的直接投资也就微不足道:投资规模小,1954年制造业仅占外资额的7%左右。投资行业也很有限,不外是若干生活消费品的生产企业。投资者也几乎为英国所囊括,1954年占外资额的80%以上。六十年代以来,泰国制造工业迅速发展,同时泰国政府也实施了奖励外国投资的法令,制造业的外国直接投资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国对制造业投资的规模明显扩大,1986年泰国投资局批准的制造业外国直接投资申请额为28.84亿铢,占外国直接投  相似文献   

11.
1981年7月,新加坡开始进行一项雄心勃勃的十年经济发展计划,这项计划要求在扩大诸如银行业和金融业这样一些进行脑力劳动的服务行业的同时,必须将工业基础由劳力密集、低技能的制造业改变为高技术,高增值的制造业。  相似文献   

12.
印度尼西亚工业的发展自1945年起步,借鉴东亚工业发展模式,发展至今形成了以二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和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发展方向。但是近年来印度尼西亚制造业升级缓慢,人力资本储备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本文从印度尼西亚工业化现状和导致工业结构转变的国内需求结构分析入手,进而对印度尼西亚新政府在国内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存在的发展策略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在欠发达国家中,菲律宾是制造业二元性十分典型的国家,小企业和大企业在不同的方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可是,在菲律宾的经济发展历程中,中小企业却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本文拟分析不同规模企业在菲律宾制造业中地位的变化以及探索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自战后以来,汽车制造业在短短的40多年中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逐渐成为衡量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的标准之一.目前,汽车制造业已形成为工业化国家的经济命脉,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意大利和瑞典等,都是依靠出口汽车来维持国际贸易平衡的.而且,汽车制造业还不断促进着其它工业的发展,以美国为例,全国钢产量的25%、橡胶产量的60%用于汽车制造业,此外,汽车制造业还是机床的最大消费者,并促进了炼油、炼钢、玻璃、油漆和其它工业以及公路的发展.1992年,世界汽车的总产量达4,500万辆,销售量近5,000万辆,是1950年的近6倍.北美、西欧和东亚构成了世界汽车制造业的3大中心,其中,东亚(包括日本)的汽车产量占世界汽车总产量的38.5%,居世界第1位,并且逐渐形成了日本——韩国——东盟等成熟或比较成熟的连锁式的汽车工业市场.据有关专家估计,在今后30年中,“从汉城到卡拉奇,从北京到巴厘岛,将是汽车制造业的各大公司投入绝大部分风险资本和进行规模最大的销售战的地方.”也就是说,到21世纪初,东亚将成为未来汽车工业最繁荣的市场.本文仅拟对东亚部分国家的汽车制造业和市场状况,作一粗浅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阿根廷具有以较高速度进一步发展国民经济的各种优越条件:从工农业生产的基础来说,它有发达的农牧业,是世界主要农牧产品出口国之一;1945年,它的制造业产值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2. 8%,是拉丁美洲各国中制造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的第一个国家。在资源条件方面,除煤、铁资源相对贫乏外,其他矿产资源和石油、水力等动力资源都很丰富。以资金而论,除国内资本外,1945年,它的外汇储备  相似文献   

16.
过去的发展经历和近期的趋势过去的经济增长概况。在过去的三十年期间,泰国的经济结构经历了迅速的变化,尽管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达4.5%,但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却持续下降。相形之下,非农业部门所占的比重在这段时期内则增加了。制造业部门的增长率尤其引人注目。到1980年,制造业成了经济中最大的部门。与其它具有类似收入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泰国在发展其工业部门和利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放宽了的国际贸易环境方面,起步是相当晚的。直至1960年,泰国仍严重依  相似文献   

17.
新加坡的国营企业在当地称为“和政府有联系的企业”(Government-Linked Com-panies),本文中简称为“政联企业”或“政联公司”,指新加坡政府拥有对投资股份控制权的公司。政府投资一般占公司资本的1/4以上。政府通过某个控股公司,主要是淡马锡及新加坡科技集团公司等对政联企业实行有效的控股。在所有的控股公司中,淡马锡是最大的一个。 一 政联企业的产生 新加坡政联企业的产生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 1965年,当新加坡刚取得政治独立时,国内经济中服务业占绝大多数,而制造业则相对十分薄弱(新加坡制造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1961年是11.5%,1980年是29.1%,1992年是27.9%),而且英国的消费  相似文献   

18.
韩晶 《东北亚论坛》2005,14(4):81-84
:当前,国际制造业转移对于天津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天津作为一个重要的制造业城市,必须抓住国际制造业转移的机遇,发展面向世界的制造业基地。天津经济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外国直接投资流向相伴随而建立的这种生产基地能否进一步整合出新的竞争优势。为此,天津应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发展,进一步加大天津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实践,不断提高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产业链经济,促进产业集群化。  相似文献   

19.
进入1998年后,外资投资剧减 1997年新加坡制造业部门的外资投资额(协议投资额)比1996年增长4.3%,增至59.64亿新元,但1998年上半年由于电子产品的世界市场需求萎缩和亚洲地区区域内经济衰退,新加坡制造业部门的外资投资额比1997年同期减少28.3%,减至22.06亿新元,有了大幅度的减少。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分析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保护结构。首先,本文描述印度尼西亚工业与贸易政策的发展变化情况。印度尼西亚的工业与贸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一直都符合自由化支持者的以下说法:“顺境势必产生坏政策,逆境势必产生好政策”。其次,对有效保护率的分析表明,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更加自由化了,特别是在1997年经济危机之后。诸如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东盟自由贸易协定和其它特惠贸易协定等国际性,地区性承诺,也促进了制造业的自由化。三,印度尼西亚制造业的贸易自由化比泰国更快,而且可能赶上了马来西亚的贸易自由化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