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我国村民民主自治发展中诸多问题的解决,可以从农村的公民意识与村民民主自治的辩证关系去思考。培养农民的公民意识以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基本途径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便农民公民意识培养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逐步完善,为农民公民意识培育提供政治和制度保障;农村风俗习惯的革新,培养新的乡村精神,以便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精神动力;发展农村各种教育,为农民公民意识培养提供文化素养基础。在此基础上,促进村民民主自治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2.
城市社区民主是城市居民自我管理和治理的基本方法,是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民主建设的过程中,突出对社区民主的建设,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客观需要,还是培养公民民主意识,巩固公民政治主体地位,联系党与群众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3.
基层民主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核心和基础。协商民主最核心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的民主治理。目前基层社区存在民主选举程序混乱、村民民主观念意识淡薄以及利益群体多元化和民主管理体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利津县凤凰城街道运用协商民主的方式解决村社事务,包括健全协商机制,解决民事;搭建协商民主平台,提高民议意识;建立协商民主组织,扩大民决范围。利津县凤凰城街道积极探索基层民主治理的方式,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参与意识,求得“最大公约数”,有利于形成良好有序的基层民主政治环境,有助于推进东营基层民主治理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行政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基本权利,是衡量民主政府决策透明的重要标志。我国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民的行政知情权,形成了方式多样化、范围扩大化、监督规范化的特点。当前,需要规定行政知情权的宪法地位、规范政府信息公开的执行程序、树立公民的权利意识和法治意识、平衡保护个人隐私与保守国家秘密的关系,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协商民主理念与公民意识契合,协商民主的价值也滋养了公民意识,协商民主的实践史就是公民意识的成长史。从公民意识的构成要素和内容看协商民主的发展,主体意识是协商民主发展的原动力,权利意识是助动力,民主意识是持续推动力,责任意识是保障力。  相似文献   

6.
一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根本问题是教育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那么,什么是社会主义公民意识?对于这个问题现在有多种多样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就是国家主人翁感,就是对于作为一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有的人认为:公民意识是“法律上的自主人格。”也有人认为:“公民意识是公民对自己的法定地位的一种感觉、认识和态度。”还有  相似文献   

7.
我国社会已初步具备了公民意识发展的土壤,青年志愿者行动极大地推进了我国青年公民意识水平的提升.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划分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前提条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经济基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公民意识的生成提供了政治保障.这些都为青年公民意识的培养提供了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8.
“民主”是近年来国际社会经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对民主的概念、范畴、内含和本质有种种解释和理解。本文就国家形态民主的本质及其表现形式作一粗浅的探讨。一民主一词的由来和发展“民主”一词最早源于希腊文democratia,它是由demos和kratos两个字组成,demos是“人民”和“地区”的意思,kratos是“权力”和“统治”的意思。直接的含义是“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从这一概念当时所反映的政治实体来看,是指古希腊时期的奴隶制民主政体,特别是表现在伯利克里时代确立的公民大会制度、陪审制度、贝壳驱逐制度等。从理论上看,民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是我国政府在执政过程中对长期以来履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价值观的反思与检视.和谐理念更加关注公民的民主权利、社会公平公正原则、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等问题.彰显了未来我国政府执政的民主与究政蕴涵。为了切实地贯彻这些民主究政理念,政府应健全公民参政议政的渠道与程序,扩大公民参与权;落实行政问责制,实现依法行政;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对公民服务需求的回应性;提供相关的制度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公正。  相似文献   

10.
公民参与在构建和谐社会所必需的民主法治、社会公平、诚信友爱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受传统行政以及经济和政治发展水平的影响,我国公民参与存在参与范围不广、程度偏低、缺乏物质及制度化保障的问题。要促进公民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用的发挥,需要实行政务公开、增加公民参与的物质基础、培育公民参与意识和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民民主意识的嬗变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我国公民民主意识在建国初到“文化大革命”前夕、“文化大革命”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三个发展阶段的形成、嬗变和发展过程,揭示其曲折发展的物质基础、政治条件、法律及思想文化原因等,对强化我国公民民主意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大首次将“公民意识”写进大会报告,同时明确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青年是祖国的未来、事业的希望,其公民意识水平攸关国家现代化的实现程度,决定中国能否以强国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何将当代青年人培育成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代议制民主长久以来都是西方主流的民主模式,但是它却已背离了古典民主理论中的"民"、"主"的原意,十分警惕大众参与和分享权力的民主维度,这种以选举为标志的民主模式把民主政治的重心从公民转向了职业政治家,从公众参与转向了选举竞争,民主政治成为了政治家的统治、精英的统治,而非人民的统治。参与式民主理论则复活了古典民主的主权在民精神,有助于孕育和培养公民德性,保障公众权利与落实公众的政治社会义务。因此,参与式民主理论对我国当前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杰明.巴伯所建构的强势民主理论,是回应自由主义的一种参与式民主理论。巴伯批判在西方占据主流地位的自由主义民主为弱势民主,并未充分实践民主的实质,相反却使得政治生活远离了个人而走向了精英垄断。巴伯主张以扩大公民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直接参与为核心的强势民主,来弥补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巴伯的参与式民主理论对当前中国的民主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扩大公民在社会政治事务中的民主参与,培养民主意识,提高民主能力,走渐进性的参与民主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治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5.
依据“三分法”的社会观,律师社会责任的范围是被称之为第三部门的民间系统即公民社会,责任的对象是民间组织和其中的公民。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政治国家”和“公民社会”良性互动的现代化路径的国情特色,决定了律师社会责任的性质是对公民社会的政治责任。当下的中国律师业担负着维护公民社会的自主性,增强公民社会能动性以实现民主政治的崇高职责,建立以“社会法律援助、宣传普及法律、参与民间组织治理、律师建议报告、参与立法和政策制定”为具体内容的行动体系是律师践行社会责任的行动指南。律师事务所、律师协会通过制度建设、标准建立、持续考核为律师社会责任运动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6.
正在广泛修改讨论的,经26次易稿的律师法草案,尽管“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反复论证、修改“而成,但是,仍有若干条款值得探讨.以下建议系作者对草案的修改管见,仅供立法参考.一、对第一条的修改建议将草案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律师的管理,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发挥律师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制定本法”,修改为:“为了发挥律师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作用,保障律师依法执业,加强对津师的管理,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17.
佟搂药店近一年来实行的“值班经理制”,使职工有机会参与全员、全方位的企业管理,加大了民主管理参与力度,提高了职工主人翁地位认同度,强化了职工主体意识和自律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也为我系统的民  相似文献   

18.
哈贝马斯交往理性理论有力地批判了近、现代工业文明条件下以工具理性思维模式为基础的“精英民主论,”为当代“大众参与民主论”发展提供了一种哲学话语和方法论基础。以交往理性建构的程序主义商谈民主观,其核心在于强调只有公民的有效参与,才是实现民主的根本途径。这种政治哲学思维对促进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公民参与公共决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对解放思想起到了引领和推动作用。通过否定“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的讨论等路径,将中国引上了思想解放的破冰之旅;“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启动了科学发展之旅,成为观念变革的巨大杠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孕育了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的财富观;“调动积极性是最大的民主”重塑了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警察“与民和谐”是重要课题。在日益形成的现代“公民社会”及“全球公民社会”中,警察必须积极而审慎地在宪政法权体系下行使公权力。强化人权意识,特别是形成“在国际人权法上的自我约制”,是警察及警务机关“与民和谐”的重要自觉与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