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扩大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是我国社会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完善社会治理体制的迫切需要。目前我国社会治理体制中存在公众参与机制不完善、参与能力不强、组织化程度不高等制约因素。以扩大公众参与推进社会治理体制创新,下一步要重点从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推进公民社会建设、加强制度建设等五个方面进行改革,以逐步实现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4)
创新社会管理,从根本上说要以现实社会中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思考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公民参与权的实践对社会公平的实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由此看来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是当今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但在公众参与过程中暴露出参与意识薄弱、整体素质不高,制度供给不足、参与渠道不畅,组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对此,要提高公众参与能力,加强制度建设,转变政府职能,积极培育独立的社会组织,形成组织化的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3.
潘岳 《瞭望》2004,(34)
公众参与,指的是群众参与政府公共政策的权利。提倡公众参与,是中国发展观与执政观的伟大进步。世界环保事业的最初推动力量来自于公众,没有公众参与就没有环保事业。受传统的发展思路影响,地方政府要财政收入,企业要短期利润,官员要单纯的GDP增长  相似文献   

4.
社会发展要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顺应人民群众的基本愿望和要求,就必须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是通过行使公民的政治权利来实现的,而权利行使是从公民的利益表达开始的.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研究利益表达,注重利益表达,对于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提高政治活动的水平和效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贯彻六中全会《决议》精 神,深入持久地开展精神文明创建 活动?我认为,选准有效载体至关 重要。而有效载体应该具备以下三 个要素: 一是,有效载体必须能够解决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成为群众的自觉实践活动。《决议》要求,各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都要同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持之以恒,务求实效,使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在实践中得到提高。这是唯物主义群众史观在新形势下的具体运用和体现。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最终决定力量。任何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如果没有群众的支持和参与要取得成功是不可能的;如果不能代表和体现群众的利益,要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和拥护也是不可能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也不例外。1995年我们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在全局开展创“三优”(优美环境、优良秩序、  相似文献   

6.
从西方语境下发展起来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移植到中国当前的乡村民主建设实践中,必须创造性地与我国的国情及农村实际相结合,提高乡村干部的信任度和政治权威,有效整合家族、企业及各种乡村中介等组织的利益纠纷与矛盾冲突,克服对基层政权的权威束缚与资源依赖,进而实现政府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最终引导乡村社会走向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7.
环保NGO:公众参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离不开广大公众的积极参与,环保NGO是公众参与的有效组织形式。要大力扶植、引导和利用我国的环保NGO,以推动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治理中的公众参与是城市资源所有者、利益主体和价值观念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和城市治理演进过程的完善与必然。我国城市治理当中公众参与的缺失、公众参与意识淡薄和制度空缺,导致城市规划、建设和经营中决策的非科学性、低效率、高成本,有失公平、伤害公众利益的行政行为多有发生。城市管理者必须加快转变职能,建立严格的公众参与制度,完善公众参与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9.
徐珊 《学理论》2014,(31):28-29,38
我国的进步发展为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提供了历史机遇,城市国际化作为城市的一种发展动态,能够使经济更有效益、文化更具品位、生态更加美好、城市更富魅力、民生更为幸福。然而,目前与城市国际化建设有关的纲要、计划或研究提到的诸多措施中有关公众参与方面的却非常有限。人民群众作为构成人类社会的主体,是人类历史活动的主要担当者和体现者,他们的利益和意志反映和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通过本选题的研究,希望能够引起各方面对公众参与城市国际化水平提升的关注与重视,将民意作为这项重大城市发展进程中重要的考量。  相似文献   

10.
公众参与地方立法实质是公众与公共机构共享地方立法权,但我国目前因为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理念和制度缺失,公众参与地方立法的参与度不强;公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公众对地方立法的影响力不大。为此,应当通过立法建立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的理念和制度,如公众参与组织、参与模式、参与程序制度、公众参与立法评价制度等,促进和确保公众参与共享地方立法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