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5 毫秒
1.
论权力的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权力的德性,即权力的善恶问题一度是学界关注的热点,但学界更多的是关注是什么的问题,并没有深入到为什么的问题。事实上,权力是善还是恶,要看权力的工具性与价值性所呈现的样态,当权力的工具性趋向价值性并与之保持一致时,权力表现为善;当权力的工具性背离了价值性,或者价值性不能驾御其工具性时,权力则表现为恶。权力善、恶的判断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权力为了谁的问题,这才是我们的依归所在。权力的工具性以及价值性都应最终从属于一个最根本的终极属性——人民性。从道德视阈研究权力,就是要挖掘权力的这种德性,使权力不仅不能成为任人操纵的工具,它更应是一种促进社会进步的力量。  相似文献   

2.
政治权力自产生以来就一直与伦理道德纠葛,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从道德视阈研究权力方兴未艾.从伦理视阈研究权力,内容和范围很广,因而必须抓住其研究的核心问题.学界对权力伦理的核心究竟是什么,争论较大,难以达成共识.事实上,权力具有两重性,即工具性与价值性.工具性解决的只是权力的效率,即"怎么办"的问题;价值性探讨的主要是诸如正义、公平、自由等政治价值范畴,即"为什么"的问题.从伦理学视角研究权力,价值性才是其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3.
政府伦理道德具有对法律的补充完善功能和对权力的制约规范功能,具有公共性、人民性、责任性等特征。健全伦理道德法制化建设,提高制度与组织的伦理程度,完善行政伦理道德建设运行机制,是当前我国服务型政府伦理道德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4.
以数字化互动技术为基础的"媒介权力"开始广泛地嵌入社会治理的权力结构,并推动一种前所未有的复杂的结构重构。媒介权力带着其特有的"二元性"特征,即以直接和间接两种权力形式嵌入社会治理场域。媒介权力的生成源于理性认同,普遍通过行动主体的编制力和切换力而生产,其中算法技术提升了这些能力。媒介权力的运行首先涉及合法性机制的作用,围绕着决策、执行和监督等环节来施加其影响力。媒介权力的嵌入推动了社会治理场域权力体系的再结构化,主要体现在媒介权力对社会权力体系的分割与重构、权力结构的不平衡性与公共性之间的张力特征及与社会的个体化特征和主体性建构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在现代行政关系中,行政权力既有权利特性,又有义务特性.行政权力的权利特性表现为执行性、管理性和领导性的规定;与之相对应的是,行政权力的义务特性表现为合法性、责任性和服务性的规定.其中,执行性、管理性和领导性的规定更加强调政府自上而下的权力运作和渗透.从本质上看,这种权利特性就是"控制权",印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实施影响与控制的手段.对于这种权利特性,我们需要研究它的两种倾向:权力的权利特性既有膨胀与扩张的倾向,也有特权化的倾向,即异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6.
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之公共性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性的结合,公共管理的公共性主要表现 为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共性以及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如果过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管理 性,强调其工具取向以及技术理性,就会诱致官僚制的畸形发展、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现象,使得公共管理的 公共性异化和缺失,引发公共部门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应从组织再造、职能转变以及寻租规避等方面予以救 治。  相似文献   

7.
为民执政的深刻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职责范围内的支配力量。权力就其产生和本质看,具有公共性。为公众服务是其产生的基础和主要职责。权力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中,对于推动社会进步、维护公共秩序、稳定社会关系是须臾不可缺少的。自从人类出现私有制,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权力的问题复杂化了。出现了权力的利益归属问题,这种利益归属包括两种可能:一种是利他性,即掌权者按照社会要求正常行使权力,为整个社会成员带来应有的利益;另一种是利己性,即权力可以为使用者本人带来一定的政治、物质和精神上的利益,出现了权力的…  相似文献   

8.
一直以来,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着两个明显的挑战,学科整合度低以及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2010年以来国际公共管理学界兴起的公共价值理论具有一定的潜能来迎接挑战。公共价值基本含义是公域范畴里具有内在且客观存在的价值观和具有外在且拥有关系属性的价值观的总称,具有评价论和义务论双重特征。公共价值观有多种分类方法,如时间序列、组织结构、管理过程等。公共价值典型特征是其价值观充满冲突,平衡是化解冲突的原则,人民性是最基本出发点,公共性和有效性是驱动的双轮。公共价值的生产在价值链条上,呈现"增值"或"减值"两种状态。公共价值的测量和评估是其走向管理实践的阶梯,文章提出洋葱状的三层测量框架。公共性和有效性成为当代中国公共管理变革的价值基础。  相似文献   

9.
论公共权力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公共权力的概念及其内容公共权力属于权力范畴 ,我们可以把权力的概念定义为 :“具备一定资格的主体基于一定的利益通过带有一定强制力的方式左右客体态度或行为的能力”。公共权力它是一种特殊的权力形式 ,它与一般权力相比 ,其最主要的特点是公共性与社会服务性 ,即它是适应公共社会需要 ,处理公共事务而产生的。但是 ,在历史和现实生活中 ,公共权力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个人或少数人的形式。国家、政府和其他群体组织的权力不过是抽象的存在 ,代表它们行使权力的都是具体的人。然而 ,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政治学层面给公共权力下一个初步的定…  相似文献   

10.
认识权力     
认识权力是认识过程中主体支配和控制客体能力的体现,它表示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关系中,主体较之于客体的一种优越的地位。认识权力具有制约性、能动性、工具性和动态发展性的特点。明确认识权力对于主体能动地发挥其认识作用,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异化及其救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共管理是传统公共行政之公共性以及一般管理之工具性的结合体。公共性主要表现为公共组织的公共性、公共管理职能的公共性以及公共管理过程的公共性。但由于过多关注公共管理的管理性,强调其工具取向以及技术理性,诱致了官僚制的畸形发展、政府失灵、权力寻租等现象,使得公共管理公共性异化和缺失,引发公共部门的合法性危机,因此应从组织再造、职能转变以及寻租规避等方面予以救治。  相似文献   

12.
政务微博是一类特殊的微博,一方面,由于它使用主体的形象、传播信息的性质和功能定位的权威性,因此,它与其他普通微博相比应该具有严肃性;另一方面,因为它也属于微博,所以,它与微博一样也受到了虚拟网络的影响,如果它希望得到网民的关注,那么,就应该遵循微博的运行规则——具有亲和性,即语言网络化,内容生活化和互动常态化。但是,不能将它的"严肃性"理解为或者演变为"官话套话"、"形式主义"、"一言堂",同样,也要防止将它的"亲和性"变为"油腔滑调"。由此可见,政务微博要实现其话语权,从政府的角度来看,重要的是在严肃性与亲和性间寻觅到最佳平衡点。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一项公共政策而言,它的最显著特点就在于它的公共性。而如何实现这种公共性,则需要政策制定者在政策制定之时时刻秉承公平、正义等价值原则。为此,政策制定者们必须增强民主参与程度,建立、健全有效的政策合法化程序与机制。就我国目前而言,如何实现公共政策的公共性,已经成为我们完成"十一五"规划、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14.
班组长的作用有两种:一种是职责范围内的具有支配力的作用,即“权力性”作用;另一种是职责范围以外的具有影响力和感召力的作用,即“非权力性”作用。班组长在日常工作中,单靠权力性作用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是不够的,还必须辅之以“非权力性”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5,(4)
对领导权力进行制约是重大决策科学化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基于法定程序与领导责任追究,从政策文本、政策工具和整个决策过程出发,可以建立一种以"模块化动态制约"为特征的新型领导权力制约机制,这一机制在内容上具有过程性、网络化和动态性的特征,在运行中包括程序制约和后果制约两大连续性主模块,以及这两大模块对决策权力动态制约的七个分模块。要解决当前重大决策中领导权力制约的两大问题,即决策程序中的过程非连续性问题和决策后果中的权责关系断裂性问题,应以动态制约的思路推进这一新型领导权力制约机制:一是建立连续清单的领导权力动态制约程序;二是建立权责一致的责任追究与倒逼机制;三是动态地组合运用权力制约工具,形成"内外兼施"的领导权力制约态势。  相似文献   

16.
中国走"和平崛起新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和平崛起"是一个辩证的统一整体,中国崛起的方式、环境及目标都是"和平"的。"和平崛起新道路"具有责任性、共赢性、创新性、全面性、长期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现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到来是一种总体性转变的产物,这种转变主要在于“公共性”的价值承诺。从历史叙事学角度看,这种价值承诺主要在于保证公民主体向“公共性”空间的融入;从外部介质来看,这种“公共性”诉求更体现了当前大众传媒的维系功能。大众传媒对于疏通公民“公共性”空间打开了出口,所以,在公民社会中大众传媒的功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它渗透育化于公民社会“公共性”意识;它对于不良公共情绪具有把脉引导作用等。  相似文献   

18.
引咎辞职制虽然是一种行政制度、政治制度,但其本质上是一种制度伦理,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其行为过程、实质、目的和结果蕴含并体现了民主性、公正性、服务性和效率性等伦理价值。这几种伦理价值体现了权力与利益复杂关系在引咎辞职行为中的价值诉求,是由引咎辞职行为的公共性决定的。  相似文献   

19.
社区公共性既是社会建设的价值追求,也是基层社会内在秩序的基础性支撑。中国社会公共性经历了理论的辩驳与实践的检验,由此形成了制度主义、结构-功能、微观公共领域、内生动力与制度互构四个视角,在深化社区公共性研究的同时,也忽略了部分特征。随着公共交通、公共服务均等化、"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社区公共性的未来研究要注重历史维度的社区演进逻辑、村改居社区、社区的文化心理层面以及社区公共性中层理论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国本土化特色的公共性理论。  相似文献   

20.
合作治理不是一种固定化、理想化的模式,而是一种不断变革的趋势。依据政府权力谱系与社会公民性程度这两个维度,可以把合作治理划分为权威型合作与民主型合作这两种基本类型。权威型合作,即权威型国家与臣民型社会之间的合作;而民主型合作,即民主型国家与公民型社会之间的合作。权威型合作与民主型合作由于在制度安排和社会形态上的基本差异,因而在合作建构、合作关系、合作结构以及合作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分别。从权威型合作走向民主型合作,是“公共性”价值实现的内在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