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日本的国家走向与中日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泉纯一郎出任首相后 ,日本的政局变化、内外政策乃至国家发展走向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 ,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亦成为国人讨论的热点。本文试对这些问题作些个人的评析。一、小泉执政与日本政局对近十年来日本形势的最形象比喻 ,莫过于“颠簸”这两个字。前不久 ,笔者与美国黄兴基金会董事长薛君度先生共同主编的一本关于日本问题的书 ,题目就是《颠簸的日本》。所谓的“颠簸” ,在这里包含两层意思 :一是说日本的政治经济形势这些年来一直处在不稳定当中。二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稳定源于两大体制 ,即政治上的“1 955年体制”…  相似文献   

2.
近日报载:受过美国高等教育,曾当过刷鞋童的印第安裔 “秘鲁可能党”总统候选人托莱多在大选中获胜;流亡日本的前总统藤森受到了国际通缉,秘鲁国会又表示将以“滥用公款、大选专款以及滥用国家情报局基金”等罪名对其提出新的宪法指控;秘鲁动荡政局的始作俑者一──前总统顾问、国家情报局局长蒙特西诺斯也将面临“52项”关于腐败的控告,并将接受法庭的审判……,这些轰动世界的新闻报道不禁勾起我去年十一月间访问秘鲁的回忆── 风雨飘摇的政局 2000年9月 14日,前总统顾问、国家情报局局长蒙特西诺斯“录像丑闻”爆光,引…  相似文献   

3.
自民党下台,细川组成联合政府,是日本政界改组的第一幕;细川宣布辞职,羽田少数派政权正式成立是日本政界改组的第二幕。 在第二幕中,日本朝野各政党大多数都是得不偿失:小泽的战略失大于得;自民党日趋衰落;社会党的形象受损;新党不新。日本国民对细川辞职后的日本政局混乱状态表示忧虑和不安。 今后日本政局的变化有三种可能:在现行的中选举区制度下举行大选,这种可能性较大;在新选举制度下举行大选;羽田不解散国会举行大选,而是宣布内阁总辞职,建立新的联合政权。 日本政局的“战国时代”,必须经过较长时期的动荡才能结束。日本政局中改宪派正在抬头,这种情况引起人们关注。  相似文献   

4.
清末著名女革命家秋瑾在英勇就义前曾书写了一句感人的绝命词——“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她因起义事泻被清廷逮捕在审讯中唯一的一句供词,之后便被清廷斩杀了。  相似文献   

5.
新福田主义是日本在中国迅速发展、亚太地区成为新增长中心形势下的外交构想.它继承了福田主义的精神,是对冷战结束以后日本亚洲外交实践的概括,也表明今后的政策取向.中国是日本亚洲外交的出发点和着眼点.日本将努力稳定中日关系,提高两国的合作水平,同时也更关注中国的发展和动向.新福田主义的提出带有福田个人色彩,也是日本转向重视亚洲外交的历史必然.它的一些原则不会因日本政局的变化而改变.  相似文献   

6.
本文拟对近年来亚太经济合作进展的动向、背景以及东盟国家的态度进行一些分析。一近年来,随着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亚太地区进一步加强经济合作的呼声不断提高,有关亚太经济合作的各种“经济圈”的设想纷纷出笼,如日本提出的“亚太自由贸易区”、“东亚经济圈”、“太平洋经济文化合作论坛”以及美国提出的建立新“环太平洋论坛”等。引人注目的是1989年以来,出现了一个新的动向:自六十年代以来,亚太经济合作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20年代,日本经济是否执行“金解禁”政策成为日本政府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二战后,日本学术界从不同视角对这段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但仍然存在重大分歧。本文依托日本经济史研究的既有成果,对金解禁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日本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日本政局对金解禁的影响进行了尝试性的论述,并力图对井上准之助的金解禁政策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相似文献   

8.
1993年以来,日本政局出现右倾化动向,尤为今年,自民党与自由党组成联合政权,两股右翼保守势力又重新合流,从深层对日本的政治、外交和军事安全政策产生重大影响。 一、日美防卫新指针及相关法案的出台,标志着日美军事合作已进入新阶段。今年4月27日,日本众议院通过了新防卫指针及相关法案,5月24日参议院对其审议通过,这为新日美防  相似文献   

9.
2003年东北亚地区的安全形势出现了一些明显变化。朝鲜核问题不断升温,日本积极突破宪法的禁区,韩国政局动荡起伏,“台独”势力日趋嚣张,特别是美国的东亚战略和军事部署的调整,使谊地区的军备竞赛日渐显现,我国改善周边安全的外交努力面临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0.
《国际交流》2009,(2):32-32
应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邀请,日本民间组织“世界”理事长中田选率领的日本企业家一行5人于3月22—26日访华。在京期间,交流协会常务副会长李成仁会见,双方就加强中日环保节能合作、日本政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等问题交换了看法。外宾还拜会了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中建集团进出口总公司、北京市惠丰华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参观了北京市南宫村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日本经济90 年代以来的长期萧条,从总体上讲是由于战后以来的经济体制过度疲劳所致。作为日本经济发展的现存制约因素,这种“体制疲劳”的具体表现,主要是政府主导的经济模式、独特的银行信用制度、“优秀”的官僚队伍等因素的存在。面向21 世纪,日本只有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放宽限制,改建“小政府”、弱化政府的经济职能才能使经济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日本政局与外交新变化和中日相互作用新趋势的推动下,中日关系面临实现进一步发展的新转机。日本首相福田康夫的平衡美亚和重视日中关系的政策取向,为中日关系带来了“福田机遇”期。中日双方应珍惜这一机遇,共同推动两国关系走向更高层次的战略和解与合作。  相似文献   

13.
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的动向及其根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美化侵略历史的动向及其根源刘江永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过去半个世纪了,然而,日本还未能正确认识和对待侵略历史,中日关系也时常因此而受到干扰。本文拟就日本近年来美化侵略历史的动向及其产生的背景和原因做一分析。一、值得警惕的一股危险逆流1995年5月3日,...  相似文献   

14.
今年9月10日是日本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50周年纪念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发表了《第四次专家咨询会报告》和《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在肯定了日本为国际金融体系所做的贡献和小泉政府“结构改革”措施的同时,分析了日本在实施“结构改革”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报告还结合经济改革的下一步动向,预测了日本经济走势。  相似文献   

15.
5月初,美国国务卿、国防部长和日本外相、防卫厅长官再次举行“日美安全协商委员会”会议(简称“2 2会议”),就采取具体措施,强化日美同盟,明确日美军事分工合作,落实去年2月19日“2 2会议”提出的“地区与世界共同战略目标”最终达成协议。这一协议的实质是推动日本加强军事力量,实现日美“军事一体化”,进而将日本全面纳入美国全球战略体系,使之成为美国维持和加强其全球和亚太霸权地位中的“坚定的战略伙伴”。其动向直接关系到日美军事同盟与日本国家政策未来走向,导致亚太乃至世界战略格局的重组,与我国安危密切相关,值得严重关注。一…  相似文献   

16.
世纪之交的美欧日政治走向石人冷战后,美国、西欧、日本政治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展望21世纪,这些变化还将继续影响这些国家的政局走向。目前,美欧日各国正处于跨世纪的政治过渡期,战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政治家相继登台执政,各国领导层基本实现了“代际转换”...  相似文献   

17.
一、华人经济动向概观 中国经济正在迅速地发展、变化,但也有很多问题。中国甚至被称为具有绝对成本竞争力的“世界的工厂”。其结果,海外的华侨华人经济开始产生很大的变化。在进入正题前,先概观一下当前中国大陆外华人(包括香港、澳门、台湾)经济的短期动向。 一个世纪前的20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尤其是亚洲经济具有日本的勃兴这一特征。当  相似文献   

18.
2009年9月日本实现政权轮替,民主党取代自民党,给中日关系带来新的机遇和变数.鸠山内阁的“友爱”、“共生”理念以及作为其践行的“东亚共同体”,使战后中日关系框架内涵萌生结构性变化.而在菅直人政权和野田内阁时分别发生的“钓鱼岛撞船事件”和“购岛闹剧”,给中日关系带来深刻伤害.探寻民主党执政失败的根源所在,对未来日本政局和中日关系的走势,无疑具有昭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1993年日本政局发生了一次举世震惊的大变动。众议院选举后,以细川为首的七党一派组成联合新政权于8月正式成立,取代了38年来一直掌权的自民党政权。所谓的“55年体制”崩溃了,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形成。这一巨变最主要的原因,是自民党的内部腐败使其失信于民。正因为如此,联合新政权的成立为日本政局带入了清新的空气,为民众带来了新的希望。联合新政权上台后举步维艰,细川首相执政仅8个月即告辞职,但它毕竟已经初步进行各方面的政策调整。今年初通过了政治改革四法案;为振兴经济走出低谷而制定的综合经济对策也已出笼;初步进行了税制的改革与调整;同时对外关系上也已开始体现出新政权的特色。无论联合政权能否长期延续,其内外政策的方向调整对于今后日本的发展都将起到划时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选后的日本政局走向马俊威日本大选结束后,桥本龙太郎于11月7日再度当选日本首相,维持了4届达3年3个月之久的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被打破,自民党重新单独执政,日本政界进入保守势力主导的新阶段,政治右倾化倾向加强。一、日本政治力量新变化大选后日本政界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