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3 毫秒
1.
正马克思是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革命导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缔造者和国际共产主义的开创者,是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思想家。两个世纪过去了,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马克思的名字依然在世界各地受到人们的尊敬,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马克思的一生,是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1835年,17岁的马克思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时代观是马克思关于其所处的时代的根本看法或根本观点。马克思的时代观之所以是马克思的,就因为它具有深刻的"马克思特色"。具有"马克思特色"的时代观是"新唯物主义"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特征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群众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与马克思的解放观相一致的时代观,是科学的时代观。马克思的时代观为我们精准地分析和揭示我们的时代特征及其深刻内涵提供了基本方法、基本立场、基本视角和基本观点,研究马克思的时代观在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孙代尧 《前线》2014,(12):77-77
<正>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与世长辞,享年65岁。3月17日,在伦敦北郊海格特公墓举行的马克思葬仪上,恩格斯用英语致了悼词,这就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讲话约1500字,以德文刊登在3月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在这篇不朽的悼文中,恩格斯对马克思光辉战斗的一生作了科学和公正的历史评价。悼文亦可是美文。恩格斯的这篇悼文简练概括、结构严谨、情真意切、语言优美,极富感染力,堪称难得一见的美文。恩格斯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亲密的战友,在长达  相似文献   

4.
正今年5月5日,是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纪念日。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普鲁士邦莱茵区特利尔城,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1999年,世界著名传媒公司英国广播公司在互联网上进行了全球范围内的千年最伟大、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评选,马克思荣登榜首,达尔文、牛顿和爱因斯坦等大思想家、科学家居于其后。  相似文献   

5.
超越马克思     
1958年初,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任重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他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了个说明:本来打算用《学习马克思,超过马克思》这个题目,因为有的同志不同意,才用了现在这个题目。文章发表后,引起很大争论。1959年,王任重就这个问题请教毛主席,毛主席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6.
自由传统是马克思精神成长的背景,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由此可见,自由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理念。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在当代,我们应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哲学思考的旨趣,以自由看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7.
不管是苏联学者或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学者,都没有用过"西方马克思学"的说法,"西方马克思学"完全是中国学者独创的术语。1978年~1995年中国学者对"西方马克思学"的引介,经历了从翻译到综述、评论的转变;在马克思文本研究背景下对"西方马克思学"进行跟踪和梳理研究,是近十年来"西方马克思学"研究复兴的基调。开展"西方马克思学"研究,不是仅仅为了驳倒西方学者,不是满足于在西方马克思学制造的话题中打转,而是为了最终超越西方马克思学,推进中国马克思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从历史上看,产权理论的真正奠基者是马克思。马克思依据商品经济的矛盾运动,依据他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创立了借贷资本和利息理论,土地所有权和地租的理论。在这些理论中,马克思论述了所有权和经营权是怎样在  相似文献   

9.
正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是和马克思的初心一脉相承的。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到,1835年,17岁的马克思在他的高中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为人类而工作",就是马克思的初心。马克思选择的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是什么?是新闻工作。1842年,马克思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任  相似文献   

10.
目前,"全球化与马克思"已成为理论界关注的一个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实上取决于对"全球化究竟有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基本性质"这一问题的回答。事实上,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的全球化。站在今天这个"全球时代"来回顾马克思,我们必然会看到马克思理论的当代意义和生命力。尽管我们这个时代的全球资本主义在许多表现形式上与马克思所亲身面对的资本主义有所不同,但在一些根本性方面并没有发生改变,因此,马克思的理论仍然是我们剖析和批判当今现实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  相似文献   

11.
高永强  殷雅辉  楚颖惠 《求实》2006,(Z2):122-123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继承。1.马克思对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继承只要承认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是马克思哲学的来源,就得承认马克思与费尔巴哈是立足于唯物主义的共同立场。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观点和思想实质是唯物主义,马克思之所以能够创立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吸收了费尔巴哈唯  相似文献   

12.
张春贵  李兴伟 《唯实》2009,(4):9-12,21
自由传统是马克思精神成长的背景,人类自由是马克思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构想,由此可见,自由是马克思最为重要的理念。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对西方自由传统的继承与超越,在当代,应重新认识马克思哲学思考的旨趣,以自由看待马克思。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理论立场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政治立场是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理论立场与政治立场逐渐统一在马克思长期的理论研究和政治斗争的过程中,它们在内在逻辑上具有一致性。马克思政治立场与政治斗争推动了其理论立场与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而马克思理论立场与理论研究成果之深刻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又进一步坚定了马克思的政治立场与政治斗争。深入研究马克思理论立场和政治立场及其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理论与实践活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以及加强和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虎学 《唯实》2012,(4):30-36
马克思的分工思想是对以往一切分工理论的批判性继承和发展,是对分工现象第一次科学、完整的解释,也是进一步科学研究的起点。在国内,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一些学者对马克思的分工理论已经作出了具有奠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在国外,专论马克思分工思想的专著很少,许多研究都是以马克思有关分工的论述为参照或依据进而对分工问题的进一步拓展,其中,也不乏很有见地的观点和看法。回顾并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其进展,是进一步研究马克思分工思想的科学起点。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并非天然地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马克思主义以前的马克思”有着自己的运思背景、思想特质和精神旨趣。本文首先考察了马克思思想原点的主要内容:职业理想、社会理想和爱情理想,然后分析了马克思思想原点的三种颜色: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启蒙主义,最后对马克思思想原点做出简要评析。  相似文献   

16.
《理论与当代》2005,(5):39-40
史傅德在4月7日的《社会科学报》上撰文介绍马克思的工作方式:一、亲手缝制笔记本。马克思做学问时需要使用笔记本,而且主要是他自己亲手缝制的笔记本,以便把那些前后相续的资料联在一起。二、全面阅读藏书。马克思的私人藏书有2000多种。那个时候的书是很贵的,马克思为买书花掉了他和他的朋友恩格斯的大部分收入,  相似文献   

17.
自由是马克思哲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学者们对其给予了广泛关注。目前,学术界围绕马克思自由观的发展脉络、内涵要义、基本特征、原则方法、理论对话、现实意义、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诸多有益成果,但尚有一些不足之处。在以后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应该拓展马克思自由观的研究视域,丰富马克思自由观的理论内容,开启马克思与现代哲学、社会学理论家的比较对话,在"中国特色"中把握马克思自由观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到德国的第一站,我们选定的是 特里尔市,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卡 尔·马克思的故乡。 马克思去世100年后的公元2000 年,德国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一次推 举十大历史名人的活动,结果马克思 位居第二,居第一的是阿登纳。阿登  相似文献   

19.
曾凡跃 《探索》2003,23(4):114-117
马克思科学的个体观 ,是实践的个体观 ,也是辩证的个体观。对个体的本质、个体的发展的辩证理解 ,是马克思科学个体观得以建立的重要条件 ,也是马克思的个体观得以扬弃旧哲学个体观的内在机制。个体辩证法还是马克思辩证法系统以及马克思的历史观和人学观的内在构成。  相似文献   

20.
正邓小平是在法国期间开始读马克思的书,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他说:我的入门老师是《共产党宣言》和《共产主义ABC》,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道理;我读的书并不多,就是一条,相信毛主席讲的实事求是,懂得了实事求是,就大有希望;有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会胜利。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对马克思、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独到的认识和思考。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