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仁民 《政府法制》2009,(1):48-49
关于“天价短信”的报道无不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他们在讲述不堪各种诈骗短信侵扰的痛苦之余提出一连串问题:既然这些诈骗短信无论经何人之手以何种方式发送,最终都需通过电信运营商,那么,诈骗短信是否真的难以治理?广大手机用户在遭受损失后,如何才能将骗子绳之以法?笔者为您讲述“天价短信”背后的秘密。  相似文献   

2.
程建  朱赟  王春丽 《法制与社会》2010,(26):135-136
手机普及和短信火爆,催生催旺了被称为"拇指经济"的新产业。但同时由于手机、电脑、银行卡等高科技产品的诞生为诈骗分子实施犯罪提供了一个隐身作案的电子平台,手机短信诈骗等新类型犯罪形式现已屡屡出现。本文试从检察机关审查、判断和运用证据的角度,对短信诈骗这一新型犯罪类型的定性处理、短信诈骗犯罪证据体系的特点以及证据审查等方面进行简要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公民与法治》2010,(2):53-53
电信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方便,但同时以短信这种先进通讯方式为手段的诈骗层出不穷,形式更是花样百出,让人们对这些不法分子防不胜防,一些没有防范意识的人落入了这些坏人精心设计的圈套。下面我就介绍几种不法分子惯用的短信诈骗手段及防范方法,谨防大家上当受骗。  相似文献   

4.
《法庭内外》2010,(7):55-56
顺义区法院经调研认为,当前发生的手机诈骗犯罪案件具有5个特点:一是成本低廉。犯罪分子使用短信群发器、群发软件等工具,短时间内向成千上万个手机用户群发短信,诈骗成功率高。二是流动性强,犯罪分子经常采取跨区域流动作案方式,给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取证增加了难度。  相似文献   

5.
近期银行卡短信诈骗出现升级版,以前的短信骗术多为谎称“您的银行卡在某处消费××元即将扣除”,诱使持卡人拨打短信中指定的电话号码套取卡中的信息。如今利用手机短信进行银行卡诈骗的案件又有抬头,并且诈骗短信花样翻新,更具欺骗性,如出现的新诈骗手法有:“紧急通知:尊敬的银联卡拥护,近日发生多起银行卡资金被盗案件,您的银行卡尚未加密,请速升级加密。银联技术科热线:010-51262170。”对此,中国银联提醒,银联从未发过类似短信。持卡人收到可疑短信应通过发卡银行或中国银联客服电话95516查证核实。未经查证核实前,请不要与短信提供的…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案例启示:短信诈骗型犯罪既未遂标准的确立需要综合考量。一方面应明确传统诈骗罪既未遂的界分标准,另一方面要明晰短信诈骗犯罪的具体行为过程以及基本构造,只有当行为人通过短信欺诈行为现实支配或取得被骗财物后,短信诈骗犯罪才能达到既遂。[基本案情]张某系A市无业游民,在一次赌博输钱后便产生了通过诈骗他人钱财而筹集赌资的想法,并通过不法途径购得一台手机短信群发器。2013年7月5日张某在其居住的出租屋内利用该手机短信群  相似文献   

7.
万慧  孟耀军 《法制与社会》2011,(29):118-119
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使用已经全面普及,人们对手机广泛使用的同时也引发了许多纠纷,如短信诈骗、侵犯人格权、离婚及强奸等。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型证明材料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案件受理过程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而对短信的证据属性认定以及证据种类界定的能方面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8.
杨慧 《法制与社会》2014,(16):75-76
短信诈骗是一种新型的诈骗行为,其犯罪形态成为实践中认定的难点,本文试图对利用手机群发诈骗短信骗取款项,因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而未实际取出的案件进行分析,认为行为人为了逃避侦查丢弃银行卡后,并未实际取得卡内款项的只能认定为未遂。  相似文献   

9.
聂晓方 《法制与社会》2013,(15):80-81,83
近些年来,手机短信诈骗的案件开始由最初沿海地区扩展到全国各地,从某方面暴露出我国法律在相关规定和执行上的缺失。尽管公安机关进行了严厉的打击,但是其犯罪形式却更加多样,犯罪手段也越来越高明,犯罪数量居高不下,社会危害程度更加严重。本文针对短信诈骗的鲜明个性特点,剖析我国制度漏洞和管理缺位的原因,并从完善法律、强化司法机关职能等方面寻求减少和预防短信诈骗犯罪的对策和途径。  相似文献   

10.
第三篇 手机短信何时不再蒙尘 不法分子瞄上"短信" 据统计,中国手机用户数量已达2.5亿,平均每天有超过三 亿条的短信在用户的拇指之间传送。有关资料显示,2003年世 界范围内手机短信总量为5100亿条,其中中国达到1700亿 条,整整占了三分之一。 伴随着"拇指经济"的繁荣,虚假信息诈骗活动也日益猖獗。 近年来,短信诈骗已由发布各种各样的虚假信息骗人钱财,发展 到明目张胆地发布恐吓、威胁等内容,使接收到短信的人产生恐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最早的电讯诈骗案发生在本世纪初。那时骗子作案的手段还非常“原始”。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讯诈骗的犯罪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从最初群发短信的“土炮”,发展到“400电话捆绑转接技术”,以及使用电话群拨、网络短信群发、网络电话群发、网络电话对接等技术手段。犯罪分子不出家门,坐在电脑旁,点击鼠标,就可轻松实施远程诈骗。  相似文献   

12.
肖建华  黄伟东 《政法学刊》2009,26(4):97-100
虚假信息诈骗的形式多样,主要分为网络诈骗、短信诈骗和电话诈骗三种类型。虚假信息诈骗的特点包括团伙高组织性,高隐蔽性;犯罪成本低,作案方便;犯罪方式跨地区,跨省;犯罪危害巨大。虚假信息诈骗犯罪出现高发,多发态势;诈骗团伙民展趋于专业化,低龄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范围扩大化。  相似文献   

13.
胡颖 《刑事技术》2013,(6):61-62
1案例简介某年2月以来,犯罪嫌疑人谢某、刘某等人在我省某市租用了多处廉价房间,利用电脑、手机采用群发虚假短信的方式,骗取受害人钱财,老百姓反映强烈。4月该市刑侦支队联合网技等部门采取统一专项行动,抓获犯罪嫌疑人100余名,缴获银行卡、电话卡、电脑、手机等一大批作案工具和赃款,彻底摧毁了该电信诈骗犯罪集团。通过对扣押的作案工具进行检验发现,该犯罪集团统一采用发送虚假短信方式进行诈骗,  相似文献   

14.
有人说,有手机的地方就会有手机诈骗。的确,垃圾短信已经成为我们日常手机接收短信的重要内容。这其中,或者"中奖"或者"亲人"急需费用等形形色色的诈骗短信更是充斥于内,让人不甚烦忧。意外的"大单"张福德是当地的一名建材商人,生意一直不温不火。最近,听朋友说区交通队要改造地面,需要采购一批混凝土。张德福心中有了计较,赚钱还在其次,这层关系的打通会对自己以后的生意大有裨益。但是,由于自己平时老实巴交,朋友  相似文献   

15.
近期,短信诈骗死灰复燃。本文作者(一名警察)通过一个被违法短信骗走133万元的当事人的经历,提醒人们收到违法短信时,一定要保持清醒头脑,必要时“首选报案”。  相似文献   

16.
韩雪 《法律与生活》2013,(24):26-27
丢失的身份证,它的效力并未随着身份证的补办而消失,反而成为不法人员谋生的手段。一些不法之徒通过网络收集丢失、被盗的身份证,招收线下职员办理银行卡。然后,这些被成功办理的银行卡账号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诈骗短信里,成为犯罪平台。从收卡到办卡,再到诈骗,俨然成为一条环环相扣的黑色地下卡链。张勇就是这个黑色链条中的一位“卡虫”。  相似文献   

17.
随着手机的普及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手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手机短信诈骗作为一种新型的诈骗形式,具有隐蔽性强,影响范围广,手段多样等特点,并且治理难度大,已经严重危害了公民的财产安全.本文将对短信诈骗案件频繁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以期达到惩罚犯罪和保护人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近日,海淀警方发布,海淀警方与北京市公安局网安总队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在河南、福建警方的大力支持下,一举打掉了一个网银升级诈骗团伙,共抓获7名犯罪嫌疑人,查获电脑、短信群发器、电话卡等大量作案工具。这是今年北京警方  相似文献   

19.
近年以来,全国手机短信诈骗的发案量迅速增长,各地警方经过侦查后发现这些案件的线索最后往往都指向福建的厦门,泉州一带。由此而来公安部门在侦查这些案件中出现了管辖权的冲突,直接影响到对短信诈骗的及  相似文献   

20.
数字     
98.4%2020年,人民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98.4%。2020年1至11月,全国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案件下降9.3%,一、二审裁判生效后息诉服判率达97.9%.1200亿元2020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持续深入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活动,共破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25.6万起,抓获犯罪嫌疑人26.3万名,拦截诈骗电话1.4亿个、诈骗短信8.7亿条,为群众直接避免经济损失1200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