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我的童年是一段美丽的回忆,布鞋点辍其间;我的人生是一首充满母爱的歌谣,永远唱响心间……   母亲是做针线活的好手.童年看母亲做鞋,是我记忆里最鲜明的风景.夜深人静,一盏昏黄的油灯拉下母亲瘦长的身影.母亲坐一小方凳,弯腰弓背,左手紧握鞋身,右手不停顿地来回穿针引线.每当这时,我总是站在母亲身旁,问这问那.有时,母亲叫我去睡觉,我不愿意,母亲便会假装生气地说我是“小傻瓜“,又点点我的小鼻子.……  相似文献   

2.
我是穿土布鞋长大的。那是一种用穿烂的衣服改做的布鞋,妈妈去地里把魔芋挖回来磨成浆,再放锅里烧开,把换下来的旧衣服布一层一层地糊成“布壳子”,把“布壳子”晒干,然后妈妈就用这“布壳子”铺鞋底、做鞋帮。用这种“布壳子”做成的鞋,妈妈给取了一个形象的名字:“粑粑鞋”。记忆里,妈妈总是在灯光下纳鞋底,那个时候队里正搞大集体生产,没有闲工夫做布鞋,妈妈就利用晚上的时间坐在煤油灯下一针一线地纳鞋底、撩鞋帮、上鞋子。每次当我一觉醒来,总是看见妈妈坐在那里纳呀纳呀。那麻线抽过鞋底时发出一声声悠长的声音,就像妈妈的一声声叹息,…  相似文献   

3.
写下这个题目,让人有点费解,其实一说也就都知道了,就是你不知道什么时候,有人便会送你一件“白穿”的衣服。当然不会是什么西服,或皮衣那么高档的物件。所送的大都是一些短衫,或比短衫还要短的不带领子的“和尚领”和小背心。人家送了,你是不好意思不穿的。尤其在咱中国,从老祖宗那里就讲个勤俭持家。上小学时,就告诉你“汗滴禾下土”,逼得你要把饭碗舔干净。你怎敢把人家白送的衣服扔了呢,那不成了狼心狗肺!只是,这些小背心上都有字,哪能白穿呢,不是白穿的。天下没有白吃的宴席,当然更不会有白送的衣服。为此我背过“矿泉…  相似文献   

4.
心中的油灯     
记忆的深处,最难忘童年时代在那盏煤油灯下度过的时光。每次,母亲总是坐在我身旁,纳着鞋底一言不发地陪伴我读书、写字。顽皮的我总喜欢偷空观察母亲,母亲那时眼睛好使,尽管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且离得较远,但母亲总能把鞋底上的针线排列得比我书写的文字还要整齐。有时候,我写着写着便进入了梦乡,醒来时却发现一字不识的母亲正盯着我写过的作业本,那神情比欣赏自己纳过的鞋底还要专注,柔和昏黄的灯光映着母亲慈祥的面容,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滋生,可惜那时我尚未学会汉字“感动”的写法。   真正领悟母亲博大的爱是…  相似文献   

5.
良知未泯     
这是一个储放印刷纸和杂物的小仓库,散发着纸张的霉味。   天快要亮的时候,张百万的女儿张小萱突然发起了高烧,本来就垂头丧气的秦培,这下就更窝火了,气急败坏地对熬得两眼通红的小莹说:“把她扔大街上算了 !”   “她还是个孩子呀 !”小莹战战兢兢地说。   “不是我狠,是她老子张百万比我毒,是她老子害了她 !”秦培把牙磨得咯咯直响,布满血丝的两眼比小莹的还红。   “咱得救救小萱,为了她,也为了咱俩。”小莹惊恐地说着:“咱现在把她送医院去,还来得及,咱要是不救她就真的叫犯罪了。啊 ?你听见没有,咱们赶快把她送…  相似文献   

6.
在公司的大楼旁有个小鞋匠,每天晚上路灯刚亮起,便会看到他的身影,但我从未找他修过一次鞋。上个礼拜天,有一双皮鞋开了胶,想随手扔掉,又感觉可惜,傍晚闲来无事,便提着鞋找到了那个修鞋匠。修鞋匠的生意并不是很好,破旧的修鞋机,在公路两侧急驰而过的车鸣声中,“喀哒、喀哒……”响个不停,老鞋匠低着头,借着昏黄的路灯认认真真忙着自己的活计……老鞋匠见我走来,显得很高兴,“老板,等一两分钟,等我把这双鞋补好,马上给你修……”他边说着随手递给我一个小板凳。“不急,不急……”我笑了笑,在小板凳上坐了下来。我趁老鞋匠忙活之机,随便和鞋…  相似文献   

7.
史久堃平静地说着他做志愿者的经历:“我做的事情都特别琐碎,没法跟人家濮存昕比。但能为这些艾滋病患者做点事儿,我特别塌实。听到我帮助过的艾滋病患者说‘史老师是好人’的时候,我心里真的很高兴。”  相似文献   

8.
<正>母训:在家不会待客人,出门就不会当主人。或许儿时体弱多病的缘故,幼时的我懦弱、胆小、懒惰、邋遢、自闭、自恋、口吃、愚钝……不一而足。记得有一回,家里来了一位远方客人,我竟然吓得大半天躲在内屋没敢出来。母亲发现后,拉着我的小手,鼓励我主动和客人打招呼,我的表现尽管不如人意,但母亲的脸上却绽开了幸福的笑容。有一次,舅家的小老表来我家小住了几天,我对人家很冷淡,母亲很严厉地批评了我:"你这样做不但没教养,连娘的脸都叫你丢尽了。""哼,不就是一个小屁孩吗?"我觉得受了很大的委屈。"孩子,只要进了咱家门,大小是个人,都要尊敬。在家不会待客人,出门就不会当主人。"  相似文献   

9.
某地一官因受贿锒铛入狱,对称他为“贪官”,直觉得“冤”得慌。他说:“我还算不上是贪官。人家送钱给我,我本来是不要的。我要人家带回去,人家不带。我总不能不讲人情,驳人家的面子呀!”一番道白,人们不得不“由衷”地慨叹:原来贪官也“做人难”,有一本“难”经啦!  相似文献   

10.
拿自己说事     
李彬 《现代领导》2006,(5):23-23
有两件事激起思绪,总是挥之不去。一件事是浙江卫视访谈节目采访获得剑桥大学“荣誉博士”的金庸先生,金庸先生谈到年至耄重选择读书时,他讲了这样的话:“我在浙江大学担任文学院院长.人家说我学问不好,不够做院长。别人指责我,我不能反驳.唯一的办法就是增加自己的学问。”另一件事是外交部长李肇星在给中直机关作中日关系形势报告时,他回忆起童年在腔东农村老家,老母亲领着他东躲西藏,生怕被日本鬼子抓走的场景,几十年过去了,  相似文献   

11.
麻洋旧事     
瓦场 我老家村庄叫麻洋,更为准确地说应该是“瓦洋”,相传很早以前我们村就是这十里八洋唯一做瓦片的地方。可后来为什么叫“麻洋”,我不知道。也许是嫌“瓦洋”太老土了吧,不想让别人认为这个村庄的人总是玩一些泥土的活儿。这样一想也不太对头,天天与泥土为伴,以泥土养家糊口的人怎能嫌弃泥土呢?就像子女不会在意母亲的美丑一样。  相似文献   

12.
梁进东、陆丽晶这一招也真厉害。杨玉萍想,既然这样了,就把信让儿子、儿媳看看吧,也好商量着咋办。于是她便说:“我也收到他一封信,是从老家转来的。” 陆丽晶不失时机地站起来:“妈,信你带来了吗?叫俺看看跟俺收到的那一封一样不一样。” 杨玉萍抖抖索索地扯开衣角,掏出信来递给陆丽晶。陆丽晶看了看,又笑盈盈地递给梁进东:“进东你看,地址、字迹一模一样,信的内容也大同小异。”梁进东看后又递给母亲,亲热地说:“妈,放好,快放好。” “妈,你看,进东是你与他的亲生儿子,我是你儿媳,咱是最亲最亲的呢!现在没有外人…  相似文献   

13.
勤俭难忘     
去年,单位给我分了三间房子,房子虽然是旧的,但比起我以前住的单间要强得多。欣喜之余,我和妻子商量,如今房子宽敞了,该把母亲从农构接到城里来享享清福了。回到老家,我与母亲说了此事。母亲说,我在农村住惯了,在城里怕不习惯。但在我的再三请求下,她终于答应进城住几天。进城后第二天早上,母亲说她夜里没睡好,我和妻子忙问她怎么啦,母亲说:“这里的路灯怎么一整夜都亮著,谁掏电费呀?”我笑着说:“您老人家就别操那份心了,不让你掏钱就行了呗。”母亲却说:“这得浪费多少电呀,村里人浇地电都不够用呢,咋城里人也不知道…  相似文献   

14.
“人家有的咱也有啦。”济南市历城区董家镇张二村的残疾人农户刘西生这样对我说。  相似文献   

15.
幽默天地     
一个母亲担心她28岁的女儿找不到丈夫,便帮女儿登了一则征婚广告,说:“兹有年轻貌美,且极有风趣的女继承人,征与玩世不恭、喜好遨游之男士通信结友。” 广告登出数日后,母亲问女儿结果如何?女儿说:“我不能告诉你。”母亲大怒,说:“我帮你出主意,你竟然不对我说情况。”“好吧,”女儿幽声说:“只有一封信,是爸爸的应征信。”  相似文献   

16.
小书屋托出大天地我叫魏长举,今年68岁了,1996年初,我因患脑血栓病退在家。刚一回来,乡亲们便来劝我说:“长举啊,这群众文化整天东跑西颠不少吃累,这回退了就好好歇歇吧!”也有很多老乡说“:你这一回来,咱村又多了个文化人,这回咱看书写信的可没啥大问题了。”听着乡亲们的议论  相似文献   

17.
回到家,我把公文包往桌上一扔就直挺挺地躺到沙发里不吭一声,妻子以为我办案累了,忙着为我烧好洗澡水。我说:“我今天哪儿也没去,甭忙乎!” 妻子站在我身边愣神地看了我好久:”你脸色不好,是不是不舒服?” 我冲妻子抖了一句没头没脑的话:“没得事,就做了人家一回儿子。” 妻子冲我嫣然一笑:“开哪门玩笑?”  相似文献   

18.
站起来     
一位儿麻后遗症患者的女孩接受康复治疗手术后,微笑着对母亲说:“做手术一点儿也不疼,下次我还来做。”但时隔不长,便听到那女孩压抑的痛苦呻吟,继而便是撕心裂肺般的嚎哭声。 这约是3年前的事了。当时,我在女孩隔壁,女孩叫的同时,我  相似文献   

19.
读书是一种嗜好。孙中山先生说:“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活”。毛泽东同志知识渊博,特别熟悉文史掌故,他曾说:“读书是我终生的爱好,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形容早年进湖南图书馆读书的情形:“我就贪婪地读,拼命地读,正像牛闯进了人家的菜园,尝到了菜的味道,就拼命地吃个不停一样。”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旁征博引,对答如流,也是源于他勤于读书,他说:“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读书伴随着我的整个生活。”读书是一种乐趣。孔子晚年仍勤奋读《易》,以至于把编书成册的牛…  相似文献   

20.
政策与规则     
<正> 据说,某外商到某地准备投资。他问当地的官员:“我想知道,如果我在贵地投资,会怎样地活又会怎样地死?”当地的官员立马把胸脯拍得“咚咚”响:“哎呀,您老人家在咱的地头上投资,咱又怎么会让您老人家死昵?比如您老人家坐车出门,咱会派警车鸣锣开道,无关人等车等一律肃静回避,您老人家绝不用担心会像戴安娜王妃那样出车祸。比如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