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十六大报告在讲到政治体制改革时指出:"要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同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政治文明概念的提出,为我们借鉴人类共同文明成果提供了理论依据.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产物和标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包括政党制度、议会制度、司法制度以及一系列政治原则等.制度设计的"假定"原则就是其中重要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现实国情的产物,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其基本特征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中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反映在政党与政党的关系、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和政党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中国的政党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能够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政治制度,有着巨大的优越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适合本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该制度发端于中国革命的特殊背景,是对革命实践的积极应对和成功回应.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现代化的发展中,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断演进,日益显现出自身的生命力和优越性,这种生命力和优越性的内在根据就在于制度的适应性.这种适应性,主要表现为对政党秩序的构建和对现实社会生态的回应与成效.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不断增强政党制度的社会认同,提升政党制度的民主功能,规范政党制度的运作空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演进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张丽  李姣婷 《传承》2014,(3):84-85
从政党制度与政治稳定的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对德国和泰国的政党制度发展历程进行考察与分析,说明了在发达国家,政党数量的多寡与政治稳定没有关系。然而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社会历史条件的不同,一党制及一党独大制可能导致社会动乱,也有可能导致社会稳定,但是多党制必然导致不稳定。  相似文献   

5.
任何一种政党制度的形成都不是偶然的,都存在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和现实合理性.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的逻辑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与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崭新的政党制度模式,在制度形式、党际关系、执政方式、民主实现形式等方面都具有创新性.  相似文献   

6.
前言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各国政党制度的不同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世纪行》2009,(4):3-3
政党制度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由该国国情、国家性质和社会发展状况所决定。我国实行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制度是在中国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8.
中国当下政党制度的选择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创造出的一个适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政党制度。如果从政治文化视阈来看,对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契合是其获得文化合理性的基础;对近代中国社会多元政治文化的尊重与承认是其建构的现实土壤;对社会大众民主价值追求的积极而有效的回应则是其永葆先进性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论民主监督功能对我国民主党派存续与发展的重要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宪政与政党制度的规范和惯例下,政党在国家政治的日常运行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在我国非竞争性的政党制度中,无论是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还是理论维度来看,都需要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对中国共产党的民主监督功能来体现民主党派作为现代政党的政治价值,从而达到促使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实现民主党派自身发展的双重目的。  相似文献   

10.
刘蓉宝 《求索》2008,(12):216-218
中国政党制度,经历了多党制、两党制、一党制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模式的实践。民国初年多党制实践以失败告终,证明西方的政党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国共两党两次合作的历史证明,两党制在中国行不通;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破产,证明一党制违背民主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愿望。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呼唤适应中国国情的新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选择,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符合中国的现实国情。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具有双重功能,即对其成员和所联系社会群众的利益代表功能和协助中国共产党为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服务的功能。正确认识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政治参与中的双重功能,是新世纪参政党建设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2.
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巩固和发展我国的政党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巩固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按照“三个代表”要求 ,始终保持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 ,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前提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对多党合作的领导 ,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根本保证 ;以“三个代表”思想为指导 ,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是巩固和发展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实践"三个代的关键是建立严密的保证"三个代表"实现的政治制度系统.执政党的政治行为是一种为社会服务的公共北产品,这种公共产品的质量,不仅需要主观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靠现实具体的政治机制决定的.保持政党宗旨与制度设置的内在一致性,是执政宗旨实现的保证.当领导者们实践"三个代表"不再仅仅是一种道德自律行为,而且是一种制度机制的逻辑行为时,它才有可能成为一种可靠而稳定的政治常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多党合作中居于领导地位,是由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决定的,由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性质决定的,是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不能把西方多党制的政党关系作为衡量我国政党关系的标准.民主党派组织上的独立性和党际关系上的平等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在我国政治生活和多党合作中的领导只能是政治领导,只能通过民主协商来实现.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根本利益和奋斗目标的共同性、我国民主党派的主动性和政党制度的优越性,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党派的领导关系是一种互相依存、互相作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刘娜 《桂海论丛》2013,29(5):25-29
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伦理建设,对于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党际关系,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政党制度伦理建设存在着制度伦理法制化不强、平等协商理性相对缺乏、参政党职能效果发挥较弱、政党民主监督体系不完善以及制度伦理理论支撑的相对滞后等问题。加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伦理建设,必须加快政党制度伦理法制化建设、推进地方政治协商制度化、提高参政党职能地位、健全政党民主监督体系以及完善制度伦理学科建设。  相似文献   

16.
在新的历史时期 ,加强边疆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全面贯彻“三个代表”要求 ,紧紧抓住坚持与时俱进这个关键 ,保持党的先进性这个核心 ,坚持执政为民这个本质 ,在推进边疆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在增强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稳定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凝聚作用 ;在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边疆各族人民根本利益上 ,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世界政党的发展和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世界政党的格局、各国政党的建设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发展变化对我国政党制度建设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面临着新的形势、任务和挑战.我们要认清形势,迎接挑战,解放思想,努力创新,坚持、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  相似文献   

18.
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程序化建设还比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政党制度优越性的充分发挥。新世纪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丰富和完善民主的实现形式,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建立利益协调机制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都需要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程序化建设。切实推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程序化建设,要革除重实体、轻程序的偏见,准确把握程序化建设的原则,明确程序化建设的重点,增强程序的"刚性"。  相似文献   

19.
民国初年多党议会制的追求与挫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辛亥革命后,资产阶级仿效西方,追求多党竞争和议会制度,尝试的结果以失败而告终.实践证明选择政党制度不能脱离国情.回顾民国初年多党议会制的追求与挫折,分析失败原因,汲取前车之鉴,有助于理解今天政党制度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村民自治制度中的农村妇女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妇女参与的实现与扩大不仅有赖于政权的现代化,有赖于政党的制度安排,同时也有赖于传统性别文化的破除与妇女群众主体参与意识的培养.为此,必须赋予农村妇女以真实的和个体的主体性,建构一个"横向"的妇女力量整合机制,使农村妇女能够参与到党和国家的政治体系中,建立起国家与农村妇女的纵向联系.同时农村妇联组织在代表女性整体利益的政治沟通过程中也必须注重整合分散的妇女权力资源,通过不断地自我更新实现农村妇女参与的草根化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