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惜别梅坑     
革命失利后战友的离别,心情是沉重的。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被迫长征。长征前夕,何叔衡邀战友林伯渠在瑞金城西的住地梅坑话别。林伯渠说:“何叔衡同志备清酒、花生约作竟夕谈”。他有感于这次不同寻常的离别,特作《别梅坑》一诗:  相似文献   

2.
林老的马灯     
看过黄镇《长征画集》的,都会对“夜行军中的老英雄”这幅素描留下深刻的印象,画面上一位须发斑白,戴着深度近视眼镜的红军老战士,身穿戎装,腰束皮带,腿缠裹布,右手拄着手杖,左手提着马灯,在夜色苍茫中仰首阔步,奋然前行。这位老英雄就是林伯渠。中央红军长征时,林伯渠任总供给部部长和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他年近半百,身体羸弱,但精神矍铄,一路行军,一路工作。为了  相似文献   

3.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一部长征史有多少讲不完、道不尽的精彩故事。长征途中,可谓步步险关,处处绝境,稍有不慎,就可能全军覆没。然而,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最终经受住了血与火的考验,勇往直前。本篇从长征史料中选取了部分片段,力图展现一些鲜为人知的长征故事。“长征”一词何时首次提出?“长征”一词何时首次提出?党史专家认为:1935年5月在以红军总司令朱德名义发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首次提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时,使用的并不是“长征”一词,而是分阶段使用“突围”、“转移”和“西征”。突破四道封锁线以前,红军…  相似文献   

4.
“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①是长征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党的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无论过去和现在,政治工作在党的事业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政治工作与遵义会议的召开。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和长征初期的严重挫折。红军在突破第四道封锁线的湘江战役中蒙受了惨重伤亡,中央红军从长征出发时的人万六千余人锐减为三万余人。李德、博古不顾蒋介石调集重兵围歼红军的严峻形势,坚持中央红军到湘西与红二、六军团会合的计划,使中央红军濒临全军覆灭的境地。在中国共…  相似文献   

5.
谢觉哉(1883—1971),湖南省宁乡县人。红军长征前,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秘书长、内务部长等职。在中央苏区,他是人们公认的苏区五老之一。五位长者当中,除何叔衡外,谢觉哉和徐特立、林伯渠、董必武一道,参加了长征。  相似文献   

6.
七十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在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形成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大力地推动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和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从而成为中国近现代史上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一种革命精神,焕发出巨大的文化力量,激励着中国人民永远踏着时代步伐而进行人类社会进步事业永恒的长征。“长征精神”是一种精神鼓舞。1936年,当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著名作家鲁迅和茅盾即对红军的英勇斗争致以热烈的祝贺与敬意。他们在《红色中华》报上发表热情洋溢的贺信,信中说:“英勇的红军将领和士兵们,你们勇敢的斗争,你们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解放史上最光…  相似文献   

7.
长征路上,宣传鼓动工作做得十分出色.红军中的文化宣传工作者,利用行军作战的间隙时间,写了许多优秀的宣传鼓动作品,激励着广大红军指战员,起到了“团结自己,战胜敌人”的作用.彭加伦就是其中卓著的一个.彭加伦(1906—1970),江西奉新县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西开展革命斗争.1934年10月,他随中央红军长征,任红一军团宣传科长、红军陕甘支队宣传部长.在长征途中,他及时写出了富有宣传鼓动作用的歌词,谱之以曲,配合党中央、毛泽东的战略部署,鼓舞红军指战员满怀豪情地胜利前进.其中有三首歌词,曾在长征部队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概况及特点 (一)近十年来红军长征研究的主要成果 1995年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推动了长征研究.随着新一轮长征研究高潮的到来,有关部门出版了一大批关于长征问题的史料,颇具代表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中央档案馆合编<红军长征文献>、中央档案馆编<红军长征档案史料选编>、费侃如编著<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史事日志(1934.10.10--1935.10.1)>、李勇、殷子贤编著<红军长征编年纪实>、文化部党史资料征集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编<长征中的文化工作>、赵国荣主编<红军长征过禄劝>,以及当事人的长征日记等,这为深入研究长征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9.
延安五老     
林木 《党史博览》2006,(7):28-29
“延安五老”是延安时期中共党内对徐特立、吴玉章、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的尊称。其中,徐特立、谢觉哉、林伯渠、董必武参加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相似文献   

10.
1935年10月,中央红军胜利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的战略大转移,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把中国革命大本营放到了西北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发展奠定了基础.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却认为中央红军已经“力竭心疲,精锐尽失,歼灭自在意中”.在革命队伍内部,有些人看到红军人数锐减(中央红军主力到达陕北时只剩7000余人),也出现了悲观情绪.张国焘更是竭力散布“中央红军失败了”、“估计长征是失败”的悲观论调,妄图动摇军心.因此,在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回顾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肯定长征的伟大成绩,总结长(?)的历史意义,就成为教育干部、鼓舞红军指战员继续前进、开拓新局面的一项迫切任务.毛泽东到达陕北后不久,在所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中,批判了张国焘的悲观论调,阐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大历史意义.而且,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一诗中,对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作了艺术的概括.广大红军指战员也以喜悦的心情回顾长征的光辉历程,采用各种方式庆祝长征的伟大胜利,借以教育、鼓舞自己和人民群众.当时,以歌曲这一艺术形式总结长征战斗历程的,当推陆定一、贾拓夫合写的《长征歌》和萧向荣写的《长征曲》.这两首长征之歌在根据地军民中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洪明 《求是》1996,(23)
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日前夕,由江泽民主席题写书名并题词的《红军长征史》面世了。这本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精心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精美装帧排印的史书,不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这是编印者缅怀革命先辈伟大业绩,凝结着对英勇红军崇敬激情的产物;是对长征这项伟业的参与者、支持者、继承者、健在或是已经离去的人们表示的一份深情厚意;是对这个光荣日子奉上的虔诚献礼。 “英雄的史诗”。江主席的这个题词,简洁而又深刻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历史。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  相似文献   

12.
刘岳 《前线》2014,(4):123-123,126
徐特立与董必武、林伯渠、谢觉哉、吴玉章一同被誉为“延安五老”。1927年7月,一片白色恐怖中,徐特立在汉口加入中国共产党。徐特立参加长征时已经58岁。1937年,徐老60岁生日时,毛泽东在给他的贺信中说:“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称赞他“革命第一、工作第一、他人第一”。徐老的这种革命风范,在营救被国民党关押的乔信明等红军将士这件事上,体现得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13.
正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正式宣告了历时两年的长征的伟大胜利。这一伟大胜利,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广大红军将士历尽艰险、浴血奋战,充分发扬革命乐观主义、革命集体主义精神而谱写的一部雄伟壮丽的英雄史诗。红军长征的胜利,与不断开展着的文化宣传工作密不可分。在整个长征过程中,文化宣传是中共红色文化传播的光辉典范。毛泽东日后曾这样总结:"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  相似文献   

14.
正在长征的队伍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因为年龄较大、德高望重被亲切地称为"长征四老"。他们分别是:徐特立、谢觉哉、董必武、林伯渠。这四位老革命家意志坚定、不畏艰险,乐观豁达、感召力强,成为长征中一道风景。徐特立:年纪最长,精神最旺"长征四老"中,徐特立年纪最长,参加长征时已经57岁。然而,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人意志坚定,积极乐观,他始终坚信"只要党存在,红军存在,我们在政治  相似文献   

15.
爬雪山,过草地是红军长征中最艰难的一段历程,也是红军长征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历程.在阿坝州境内,红军经历了四个"最":①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召开的重要会议最多.红军长征途中,中共中央召开了19次政治局会议,在州境内先后召开了两河口政治局常委会议等10次政治局会议.②红军长征在阿坝州境内经过的时间最长,参加人数最多.  相似文献   

16.
平凉是红军长征途经甘肃地域最广、过境部队最多、驻扎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在这里,毛泽东等中央和红军领导人驻足休整;在这里,红军建立过多个红色政权,开展游击战争;在这里,红军实现了长征大会师.平凉大地上遍布着长征英雄的足迹,长征精神已深深浸入这片热土.  相似文献   

17.
吴旗三章     
吴起镇(今吴旗县城),这个传说为纪念古代军事家吴起而命名的陕北小镇,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1935年10月19日,中央红军(陕甘支队)经过二万五千里远征,终于来到了这个小镇。从此,吴起镇成了红军长征胜利的象征,也成了长征诗人反复吟咏的地方。林伯渠《初抵吴旗镇》中写道:一年胜利达吴旗,陕北风光慰所思。大好山河耐实践,不倦鞍马证心期。坚持遵义无穷力,鼓励同仁绝妙诗。迈步前进爱日永,阳关坦荡已无岐。林老的这首诗,是红军对长征历史的回顾与展望。经过一年之久的艰苦转战,红军战士纵横驰骋,转战祖国半壁山河,历尽人类史上罕遇的艰难困苦,它充分表明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向往和忠贞。长征之所以能取得胜利,是由于坚持了遵义会议的正确方向,坚持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林老以诗人的激情,赞扬了红军艰苦卓绝的革命精神和伟大  相似文献   

18.
在许多有关论述中央苏区红军长征的史书论著中,都称长征初期的主力红军为“红一方面军”或“中央红军”。严格说来,这是不很确切的。因为,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在开始长征时,已经改变了部队的名称。根据历史文件记载,1934年10月10日,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时,以朱德为主  相似文献   

19.
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红军长征史》一书,同时摘取了中国图书出版界的两项《高荣誉,即第三届“国家图书奖”和第六届“五个一工程”“一本好书”奖。该书是中央党史研究室“九五”规划项目之一。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室领导的关怀和支持。该书依据翔实的历史好料,生动记述了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艰难历程和英雄业绩;揭示了红军长征的不朽精神,总结了长征胜利的基本经验和重大意义,从而深刻地揭示了红军将士为革命理想和人民利益英勇奋斗的本质特点,昭示了长征胜利的历史必然性。该书不仅集红军…  相似文献   

20.
有人说:如果将当年的长征比喻为地球上的红飘带,那么贵州就是这条飘带最动人的转折.由江西、福建开始,红飘带一路西拂,在贵州,先汇成一个结,而后翩然松开,飘向陕北.在这段最动人的转折里,从黎平到遵义,从遵义到赤水河畔的茅台,红军一路行来,每一转,局势为之一变;每一折,前景为之一新.这个“最动人”既是动人心魄也是激动人心……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四个多月,占总时间的三分之一.贵州是红军长征途中停留时间最长的省份,而这段时间也是红军的最低潮时期,在这一阶段红军的经历最为曲折,起伏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