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马克思主义要更好地发挥对经济社会的指导作用,必须实现大众化。本文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诉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通相容性;马克思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具体路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以下简称“三化”),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围绕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既是政治实践,也是文化重构。因此,从文化的视角观照这一政治进程和文化进程,对于落实十七届四中和六中全会精神,推进马克思主义“三化”工作。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潇文 《群众》2012,(10):50-51
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7.23”重要讲话精神,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举措,也是弘扬理论自觉理论自信的落脚点。省委实施文化工程和党建工作创新工程《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  相似文献   

4.
学界一般把如何处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看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附属问题,这容易引发人们对该问题的重要性的忽视。事实上,从文化发展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身。从这种视角看二者的关系,实际上是两种话语体系之间的互动与整合问题。这样一来,研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话语整合就成为研究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种重要的方向选择。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理论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从文化视角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必然选择。"以文化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功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根本任务,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核心内容,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则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几点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术理论界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研究成绩斐然,学者们从多个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关问题.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并不多.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思想文化理论,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文化土壤上扎根生长并开花结果,在于从传统的文化中吸取思想资料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7.
试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萍美 《前沿》2010,(15):10-13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立场与方法为指导,从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管理学、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的视角来梳理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相关论述和观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理论依据和相关学科的理论借鉴,从而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供理论支撑与理论准备。  相似文献   

8.
阮清方  张伟 《岭南学刊》2023,(5):99-10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相结合,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这两个文化系统在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这三种关系时秉持的基本理念有诸多契合点。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关于生态文明的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天人之学”相契合;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看,二者均倡导团结、和谐和自由的价值理念;从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看,二者都注重从类、集体和个人三个层次关注人自身的发展和价值。从上述视角对二者契合点进行研究,对进一步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张容 《长白学刊》2021,(1):149-15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有特定的实践基础和理论诉求,也有特殊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土壤。因此,从理论上来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表现为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向度、理论向度和文化向度的充分展开过程。然而,由于历史上革命任务的紧迫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向度和理论向度充分展开而具有外显性,并得到学界的重点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向度或文化动因问题则相对弱化而具有内隐性,也没有得到学界充足的重视。从近代中国文化发展视角来分析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能够为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提供另外一种面相。以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为例来看,在近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构建"中华民族的新文化"的过程中,随着自身对文化民族性关注度的提升而必然要提出的重要概念。在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时代,重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提出的文化动因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0.
传统政治文化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中有着二重效应,从正反两方面影响着中国接受马克思主义、涤除教条主义和探索如何建设社会的形成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付蓓  张永亮 《人民论坛》2012,(36):202-20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问题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以往研究鲜有从大众文化的视角看待这一问题。然而,大众文化环境对马克思主义推进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首先应当肯定主流文化的主导地位,但也要注重文化生态的平衡,在主流文化的基础上丰富、引导大众文化,使文化形态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从历史和逻辑的视角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中国现代化的顺利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确立了价值取向,中国现代化又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主题内容、找到了现实途径.自建国以来,我们党一步步地从器物、制度(体制)、文化以致人学观层面实现和推进着中国的现代化,实质上也是在一步步地实现和推进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当前,自觉认识并在实践中做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现代化的统一,不仅成为我们的事业能否持续而成功地发展的关键,而且还为我们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世界的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3.
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是奥地利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理论母体,后者以鲍威尔民族理论及其民族文化自治主张备受关注,并受到列宁、斯大林的重点批判。奥地利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研究社会具体问题的经验社会学,囿于局部视角而无法全面认识阶级问题与民族问题的联系与区别;在政治上表现为寻求调和与统一的折衷主义,忽视了马克思主义民族自决理论与追求人类解放的理论质性;拘泥于实证性偏好和西方理性主义,忽略了马克思主义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性本质和理论概括性,在解决民族问题等方面走向了改良主义、机会主义。溯源性地分析奥地利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性及其局限,对于深刻理解鲍威尔民族理论与民族文化自治的错误以及列宁、斯大林对这种理论的批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文化传播学的视域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个单向度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而是一个双向的文化选择与互动的跨文化交流的过程。从本土文化的视域看,它既是一个中国文化如何选择吸收借鉴马克思主义的内化过程;从外来文化的视域看,它又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如何适应中国文化而融合创新的过程,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的任务,我们必须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客体和文化主体的双重角色和地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本土文化的关系,才能有效超越两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文化阻滞力,真正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  相似文献   

15.
在扬弃和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改造,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关键性环节。运用克思主义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顺应时代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这一过程,需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双向选择和相互融合,必须深刻认识这一进程的长期性、艰巨性和持久性。相比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经济、政治形态的巨大变革,这一过程对于中国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更具有深刻和持久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自觉作为一个重要的历史与价值范畴,一直伴随着当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前行,也见证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祥、发展与时代命运起伏。在文化自觉视阈下,通过审视当代中国从文化启蒙、文化自立、文化错位到文化自信的基本脉络,我们可以纵览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雏形的奠定、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历经曲折与反复、马克思主义在现时代创新发展的演绎图景和艰难历程。厘清这一脉络,不仅是从理论上探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基本诉求,更是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重塑马克思主义信仰、推动马克思主义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创新发展的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17.
以奥运会的举办为分水岭,我国社会对当代青年的总体评价经历了重大转变,通过这一现象,青年工作者应当意识到在新时期必须继续坚持和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观,从调适代际冲突的认识高度出发真诚地理解青年,从超越前喻文化的时代背景出发坚定地信任青年,从推进青年工作的实践视角出发积极地引领青年.同时本文也着重强调了正确对待、认真研究、善加运用青年流行文化的重要性,提出要通过学会与青年时尚赛跑,最终实现领跑青年的战略定位.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研究在不断深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首先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化概念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由一系列观点组成的理论系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文化的本质及其发展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9.
孙勇 《理论月刊》2007,(2):35-37
十月革命是马克思主义从西方走向东方的重要转折,但值得疑问的是:充当这一历史“工具”的为何偏偏是俄国而不是其他国家?它又何以会对以中国为代表的广大东方社会产生辐射效应?而作为异域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又为何能被中国广大民众心悦诚服地接受?本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对上述问题予以剖析,并从中透视文化建设在落后国家社会主义进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回顾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起源历程,分析"平民文化"话语权在当代视野下,其表达内容、表达方式和表达渠道上等方面的多元化,从制度、组织和文化等方面的建设来保障"平民文化"话语权的通畅。积极反映群众生活与实践,反映群众诉求,是我们文化建设真正包含人民群众自主选择和实践智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