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社会保障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事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全局。国务院最近批转的《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在“十二五”期间,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整合,提高统筹层次,做好各类制度的衔接和社会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工作,努力清除影响就业人员转移就业和享受各类社会保障待遇的障碍。这意味着,长期以来按城乡、分就业群体建立的分散的社保制度,有望逐步实现全国“一盘棋”。  相似文献   

2.
正社会保障制度涉及每个民众的切身利益,它的每一项改革都会引发利益的再分配。因此,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必须紧紧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基本原则,尽快实现全体民众充分享受社会保障"安全网"庇护的"中国梦"。应采取何种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模式?多层次社保体系建立情况如何?社会救助与社会保险衔接怎样?社保基金是如何统筹的?缴费基数和受益标准多少?还需要完善哪些制度?10月21日至22日,全国人大调研组来渝,就统筹推进城乡社保工作情况开展专题调研。记者随同采访发现,尽管我国统筹  相似文献   

3.
沈宇华 《淮海论坛》2013,(3):42-42,39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国家关注民生、保障经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更好发展的根本性管理模式,而社保扩覆又是社会保障运作体系中最前提、最基本的运行措施.是社会保障基金为社会保障工作长期开展的基础和源头。一种制度的建立,必须以经济发展作为前提和基础,社会保障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必须以扩面工作的大力开展,从根本上解决社保基金征收、储备的费源问题。  相似文献   

4.
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危机均是舶来品。从1882年德国建立社保制度以来一百二十多年的历史来看,社保制度从诞生之日起,就与经济危机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或者说,经济危机多多少少是促进社保制度诞生、发展的一个相关因素,全世界几次重大社保立法都与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有密切关系。形象地说,经济危机之于社保制度,如同地震灾害之于地质科学。  相似文献   

5.
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根据宪法制定我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建立起收、支、管、投四个环节相对分离的社会保障管理体制。构建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水平规范化,保障方式多层次,管理服务社会化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保体系,是我国未来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刘高伶 《传承》2009,(14):92-93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保资金管理与运营存在漏洞;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制度,是体现城乡居民实际利益的保障制度,是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制度,是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制度。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客观存在,因此尽管各级政府作了很大努力,社会保障制度有了明显进步,无论是农村社保,还是城市社保,还是城乡社保的关系,都比过去有了较大发展,但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别依然存在,保障水平悬殊还较大,如何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我们面临的现实问题。未来五年,我们要高举先行先试大旗,在海西建设与福建跨越发展中,不断完善城乡社保制度,实现城乡社保一体化进程目标。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功能弱;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突出;社保资金管理与运营存在漏洞;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不健全;人口老龄化加剧带来的社会保障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发挥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建立社会保障的长效机制,保障社会保障基金,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加快社会保障立法进程,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一、新老养老保险制度如何衔接及其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如何衔接的问题 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必须做好新旧制度的转换。既要保障原有旧体制中人员社会保障的连续性,又要顾及新旧体制的衔接和待遇水平的平衡,同时还要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衔接配套。  相似文献   

10.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断裂与弥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从城市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两个方面探讨了我国整合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问题。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残缺的和断裂的,这与后二元社会结构的特征和对社会保障制度的认定相关;我国的社会转型和社会进步要求弥合这种断裂,重要的是在农村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在城市建立与社会保障制度相连接的社会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1.
《时事资料手册》2007,(1):44-4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十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社会制度建设的重要方面.进一步明确要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覆盖城乡居民是这次《决定》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2.
厦门医保7月“减负”!,经测算,一个社保年度可减轻参保人约2亿经济负担。 自7月1日新社会保险年度开始,厦门市基本医疗保险将实施“一抵二降三提高”的六大减负政策。 据悉,这是厦门市自1997年实施医疗保险制度以来调整力度最大的一次,它将惠及全市近200万各类参保人员,且一个社保年度可减轻参保人约2亿经济负担。 “在确保医保基金安全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厦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李钦辉就“六大减负”政策进行详细解读。请看——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体制转型、各类风险丛生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保障制度在应对各种风险,保障社会成员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社会保制度也存在着风险,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分类,有助于更好的推进社会保障风险防范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可以从提高全民社会保障风险意识、明确社会保障理念定位、发展多元主体等方面来加强社会保障制度风险的防范。  相似文献   

14.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整合与体系完善纵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中国已经基本上建立起覆盖各个社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但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结构与层次体系都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完善必将通过制度整合的途径来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内容体系的整合与完善是基础,结构体系的整合与完善是核心,层次体系的整合与完善是关键。  相似文献   

15.
医保动态     
《就业与保障》2012,(9):49-50
医保缴费年限将各地互认累计计算国务院日前批转《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纲要》(简称"《纲要》")。《纲要》指出,要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在各地互认,累计合并计算。《纲要》要求,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制度整合和城乡衔接,促进城乡一体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城乡社会保险制度衔接办法,实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统一经办管理。切实做好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工作。以农民工为重点,妥善解决人员流动过程中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问题,实现制度的有效衔接。全面实施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医疗保险缴  相似文献   

16.
据媒体报道,在2010年第7期《求是》杂志上,财政部的领导发了话":我国考虑开征社保税。"于是,关于社会保障征税还是收费,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了争论。据媒体报道,有专家认为,社会保障税是世界上多数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一种筹资手段,但具体称谓不同。  相似文献   

17.
当下,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异地”工作和生活,跨区转移就业、社保转移接续等问题成为老百姓最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近些年,公众一直都在呼唤能够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实行联保制度,把社会保障卡办成人人社保、老少无遗的“大众卡”,享受更为便捷的社会保障服务,实现“一卡在手,走遍神州”。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大》2013,(11):56-56
2000年8月1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建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以下简称全国社保基金)",同时设立"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以下简称社保基金会)",负责管理运营全国社保基金和国务院批准的其他社会保障资产。这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造福人民大众,确保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的一项英明决策。全国社保基金是中央政府集中的社会保障战略储备,在较长时期内不安排支出,主要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和其他  相似文献   

19.
建立覆盖各类所有制企业、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所有职工的统一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我国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必然方向,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入世后适应国际规则的必然选择。但基于我们对长春市市直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基本情况、现行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基本政策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在新制度实施前,有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认真加以研究,以确保新老制度平稳衔接、自然过度。  相似文献   

20.
周辉 《湖湘论坛》2007,20(3):62-63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必须立足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结合国际国内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运用整合原理和方法,对社会保障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和操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