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以来,承接产业转移是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重要途径。西部地区中欠发达省份在经济发展的潮流之下,吸引外资数量也不断上升,但同时承受着日益增大的产业升级和环境压力。本文通过构建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效率的评价体系,将甘肃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效率与整体西部地区水平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影响西部经济落后省份产业承接效率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经济落后省份进一步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快河南产业升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转移是产业升级的重要手段.当前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主动力源的第四轮产业转移,为河南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具有得天独厚区住优势的河南,如何把握机遇,积极主动、科学有序地承接产业转移,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产业转移中的产业升级不能只依靠市场来创造,还要依靠政府积极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和推进.创新与承接产业转移相结合是实现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要坚持在承接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2001—2015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和面板回归计量模型,考察了中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与产业成长的关系,结论显示: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集聚同产业增长呈显著"倒U"型关系。进一步基于分省统计数据和产业梯度转移系数的定量测度分析结果表明:广东、江苏和浙江3省是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点地区,北京、上海和福建3省市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也具有向外转移的趋势;重庆和四川2省市为承接产业转移的首选地区,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和贵州6省可以作为次选地区;河北、山西、江西、山东、云南、陕西和甘肃7省尚不具有承接转移的综合优势,应重点通过提升专业化能力、技术水平和生产经营效率,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在产业建设快速成长的进程中,利用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引进和转出是实现产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方面。商务部2008年4月将南宁列为第二批承接产业转移的重点地区之一,能否处理好国内外产业的承接成为南宁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只有深入分析目前南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存在问题,完善南宁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加快南宁的工业化进程,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转移大潮中实现南宁市经济发展的突破和飞跃。  相似文献   

5.
建设产业转移示范区,是中央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优化我国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供给质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选择。总结永州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情况,分析承接产业转移的要素条件,提出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生态体系。  相似文献   

6.
依据目前我国东部地区、尤其是广东产业方面的基本情况以及广西自身的产业发展现状和其他方面的相关条件,现阶段的广西在承接我国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首先可利用广西的特有区位和特有资源,将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由于广西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积极发展旅游业不仅有助了强化对东部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而且东部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在相当程度上也会促进广西旅游业自身的发展;实践中这一点在广西贺州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就表现得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7.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一个地区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就是发展与生态的协调问题。因此,探讨西部地区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时,如何正确处理承接转移产业、发展地方经济与做好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随着这几年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和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倾斜政策的出台,东部地区部分产业逐渐将资本、技术、劳动等向西部地区转移。新的产业转移形势给贵州经济发展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研究贵州省如何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姜悦学 《工会论坛》2005,11(4):59-59
胶东半岛地区是山东制造业基础比较好的地区,在承接日韩制造业转移方面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建设半岛制造业基地必将为山东的发展带来巨大的机遇,为承接日韩产业转移创造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0.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加快产业升级的速度,这为河南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虽然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但还存在着科技创新水平不高,结构层次偏低等问题。因此,河南要做好政府规划布局,实现产业承接科学化;提升产业集群发展能力;完善与所承接产业相关的配套产业及设施;建设服务政府,构筑良好的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11.
东部发达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注定要将传统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作为东西部交流的交接点,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因而也抓住了这次机会积极配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本文主要通过对比广西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以来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变化情况以及这些变化分别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同时,也指出广西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存在的企业招工难和潜力有待挖掘等问题。最后,提出几点促进广西劳动力就业的对策,即依靠政府的力量,发挥劳动力市场的决定作用;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建立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2.
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成立一年多来,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文章在分析皖江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扩大和优化产业转移承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是区域经济实现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积极主动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已成为后发展国家和地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十二五”期间加快我国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进程,对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国际国内的产业转移是塑造中国经济版图和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近些年来,受生产成本、需求萎缩、产能过剩等多重因素影响,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趋势愈发明显,中国的产业转移从金融危机之前的“西进北上”演变为经济新常态下的“长江隆起”。通过简要地构建劳动和土地两要素的梯度优势指标体系,发现要素梯度优势受要素价格和要素可获性两方面的影响,其进一步的发挥和释放推动产业承接需要以地理区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作为支撑条件;根据要素梯度优势以及产业转移的区域分化特征,可将全国区域分为新五大板块:东部发达地区、长江经济带(不含江浙沪)、东北和华北(不含京津)、长江经济带地区、西部人口稀疏区和海南。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现代产业转移理论为指导,阐述了贵州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承接产业转移的必然性和紧迫性,分析了贵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提出了加快推进贵州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产业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转移.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西部地区要立足于比较优势,加强东西部经济协作,在区域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的指导下,做好产业转移和承接工作,从而提升西部产业实力及竞争力,促进西部地区经济较快增长,实现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产业梯度转移理论认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产业转移已是大势所趋。在我国,高梯度地区形成的集群发展模式为这一地区带来了明显的竞争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延迟了产业的转移。文章在探讨上述问题的基础上,通过对成都经开区汽车产业发展的实例探析,提出了低梯度地区应对集群发碾延迟效应、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任务十分艰巨,表现为资源基数大而且供给呈不断增长态势。从目前转移现状看,主要体现以下三特征:劳动力转移以跨省为主,中部地区省内比重提高;转移劳动力以初中文化为主,文化程度悄然提升;组织化转移程度依然较低,且呈不断下滑的趋势。为此,加快中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以及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带动劳动力转移。  相似文献   

19.
在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一般是处在主导地位和能够发挥出宏观调控的关键性作用的。区际产业转移是利弊共存的,由于实践中保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人民群众的愿望、且也是政府理应承担的重要责任,因而在促进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政府除应担负起相应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政策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诚信责任外,还应在生态责任和环境责任方面有所作为;否则,政府的作用与责任不仅会大打折扣,而且产业转移的内在积极影响也必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北京市和天津市将一批不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逐渐转移到河北省,意图实现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的目标,给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目前河北省的产业承接能力较弱、产业配套设施也较不齐全,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基于产业集聚和产业升级理论,通过对河北省目前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和特征进行简要描述,提出了目前河北省在承接京津地区产业转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优势,最后,针对如何提高承接京津地区产业的能力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