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阿尔都塞以结构主义为解释原则,对马克思哲学进行了结构性解读。在他看来,马克思哲学中存在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认识论断裂”。这一断裂之所以存在,缘于马克思前后思想的不同的问题式。作为隐性存在的问题式,只有通过症候阅读  相似文献   

2.
阿尔都塞从《资本论》文本的研读得出马克思的"症候读法",并用其对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进行解读,认为在马克思哲学思想形成过程中存在一个从意识形态向科学转变的"认识论断裂",从而实现了理论"总问题"的革命;他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的反人道主义"并遭到理论界严厉批判,面对批判,阿尔都塞进行辩解和反思,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独特的关于"意识形态一般"的理论。辩证分析阿尔都塞的解读方法及理论结论,对深刻认识马克思哲学思想本真、有效进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具有一定启发。  相似文献   

3.
阿尔都塞"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命题,是阿尔都塞借用结构主义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哲学考察。这一观点的提出具有文本、历史、实践三重向度。在阿尔都塞那里,马克思理论上的"反人道主义"是马克思理论逻辑发展的结果。对马克思人道主义化的批判在深层上必须立足于意识形态的内在批判;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在当代中国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4.
陈国富 《探索》2012,(2):164-167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人们习惯于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的结果。对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突破了传统思维批判方式的局限。马克思批判思想也要解决如何面对批判和实现自我批判,必须通过建设性的批判来实现马克思批判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5.
阳海音 《世纪桥》2007,(5):41-42
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是对早期法兰克福学派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继承和改造。在意识形态概念上,哈贝马斯主要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以“虚假意识”界定意识形态的传统;在科学技术和意识形态关系问题上,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看作是一种意识形态的传统;在工具理性批判方面,哈贝马斯批判性地继承了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合理化理论,并实现了从意识哲学向交往哲学的转向。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对近代理性主义的批判性反思是终其一生的。他从现实和历史出发对整个近代理性主义的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本质及其社会历史根源进行了全面批判,这也是对哲学与世界、理论与现实之关系的根本反思,彰显了马克思与传统哲学所不同的观照世界的方式。马克思既批判了理性观念成为现实之统治的抽象逻辑,也批判了启蒙时代理性主义的意识形态本性,并且揭示了其抽象性和意识形态本性的现实基础和产生机制在于资本的本质和逻辑。  相似文献   

7.
阿尔都塞将马克思历史科学奠基于"历史新大陆"的发现之上,认为历史科学的理论形态至今尚未完成,与之相匹配的"哲学"也处于不断的重组之中。阿尔都塞据此批判了误置马克思"历史科学"与马克思"哲学"的错误倾向,并重新检视了恩格斯与列宁阐发马克思历史科学的互补关系,揭示了"科学"与"哲学"、"政治"之间的关联机制。阿尔都塞的解读对厘定马克思历史科学的前提、对象与方法具有重要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8.
《湘潮》2007,(6)
在阿尔都塞的所有思想中,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部分就是其著名的意识形态理论。近年来,学术界对其思想的讨论也日益聚焦在这一方面,并出现了一大批理论成果。通过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思想来源、阿尔都塞对意识形态理论的理解、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贡献、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的缺陷等四个方面的分析,得知,尽管阿尔都塞在诸多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但同时也暴露出某些致命弱点。  相似文献   

9.
阿尔都塞认为,任何社会若要实现社会赋型都要进行意识形态的再生产,其中主要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是个人、主体和大主体,其中个人被"唤问"为主体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前提条件,主体对大主体的"镜像承认"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关键环节,主体之间的相互认同、承认以及主体对大主体的"自动臣服"则是意识形态再生产的根本目的。阿尔都塞认为意识形态再生产的结果就是要使个体归属、居留于某种社会意识形态中。所以,只有全景展示和全程描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再生产理论,才能从本质上搞清楚意识形态是如何让不同的主体同时承认其意义并建立相应联系的。这对于从微观视域把握意识形态运行的内在机制与规律,提升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的科学性以及意识形态工作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本届书博会上,读者大会、高端论坛、作品签售会及"红沙发"访谈等系列活动为作者和读者搭建了对话的平台。为何阅读?如何阅读?阅读什么?纸质阅读会不会消失?数字阅读带来怎样的变革?这是读者最关心的问题。对此,十位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出版人士有话说。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始终坚持对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在青年时代对黑格尔法哲学、基督教神学、国民经济学的批判,使他认识到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的颠倒性的反映。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起点,马克思就开始用唯物史观对意识形态进行三重批判,包括对意识形态"本末倒置"的方法批判、对分工导致的意识形态生产过程中的"虚假性"批判和对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的支配批判。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深刻地变革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和交往方式,也带来了一系列的哲学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非常有必要进行一次具有时代意义的"互联网转向":把"镜头"对准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所带来的诸如主客体的融合重构、人类解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现实的哲学问题,并在回答这些问题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促进"人向人的本质的全面回归",推动"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3.
李淼 《求实》2012,(6):26-30
通过哲学、政治、经济、文化四个维度对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的分析,论证了马克思意识形态论不仅仅是批判的理论,其真正内涵是由意识形态批判上升到科学意识形态的构建。  相似文献   

14.
铁凝 《党的建设》2009,(12):50-50
如今,网络阅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人类的阅读行为也随之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眼睛在网上快速、便捷的"暴走",逐渐替代以往细嚼慢咽式的传统阅读。新媒介使昔日"纸面"凝聚的诸多艺术的神性,不断被"界面"的感觉颠覆的碾轧。然而,我觉得"界面"代替了"纸面"的阅读,损失的可能是时间的纵深和历史的厚重。人在获得大面积爆炸性信息的同时,也会有某种难言的失  相似文献   

15.
李西泽 《唯实》2011,(5):39-42
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是提升理论素养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初学者而言,如何阅读这些文本是至关重要的。应该运用创造的阐释学和症候式阅读的方法,走进这些文本的历史深处,与文本进行对话,对文本进行深度耕犁,并在文本所涵摄的深邃的思想因子的启发下,关照当下的现实,绽出我们的哲学运思。  相似文献   

16.
顾斌 《唯实》2014,(10)
正据CISCO的统计数据,"到2016年,每人平均将拥有1.4部移动设备,全球移动连接设备数量将达到100亿部,包括机器至机器(M2M)模块,该数量将超过当时的全球总人口(73亿人)。"移动互联网以及手机、Pad等移动终端的发展与普及,满足了人们在移动中对内容的需求。随时随地生产与消费内容,也正在成为读者的一种阅读习惯。进入数字化时代,人们的阅读行为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阅读从基于印刷文本的单一传统方式转变为复杂多元,由此导致了阅读主体、阅读对象、阅读方式、阅读性质、阅读效应以及阅读的心理机制和功能价值等方面的重大嬗变,数字化阅读成为其中的首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一个重大主题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和超越。马克思以实践为理论根基,瓦解了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主导原则——意识内在性原则。在此基础上,他还展开了对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批判,揭示了形而上学与社会现实存在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革命性地超越了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8.
网络资讯、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传统的阅读方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也引发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思考.网络数字化阅读给国民的阅读活动带来的影响是福是祸?如何看待“阅读率”、“浅阅读”等问题?借助大量调查数据分析研究,我们认为:阅读在革命中,“阅读革命”将带来阅读的普及时代.  相似文献   

19.
以文化为视角对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行当下解释,是二战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英美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理论旨趣,并由此将传统西方马克思主义(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文化研究推进到著名的"文化马克思主义"阶段。作为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伊格尔顿则主要致力于从研究范式转换(从认识论范式到社会学范式)和学术传统梳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缘起与流变)等方面来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进而力图从"文化审美主义"(在文化主义与理性主义之间)的框架出发图绘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的方法论旨趣,是以哲学变革作为伦理学的方法先导,从而展现伦理世界的根本转变:从"彼岸世界"到"现世世界",从"对现实的伦理观念批判"到"对现实的改变",最终从"道德人间"升到"道德天国"。在此基础上,伦理学的核心问题转变为经济与道德"能否相容"以及"何种相容性"的问题。作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道德与资本世界相适应,道德批判成为"伪善"的辩护;其前提是变革资本剥削的道德逻辑为以劳动为中介的相容关系。马克思以"资产阶级的伪善"为具体案例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道德观的"历史无意识",从而揭示一种无产阶级伦理观实现对资产阶级伦理观的颠覆与终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