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存在一种“超当事人主义”现象,其暴露出司法的信任危机。“超当事人主义”现象的背后,正是我们对司法民主观念的误读。司法民主的核心内容是为民众提供可实现的公正裁判。从法律修辞学的视角而言,具备可接受性的裁判必须以司法权威为前提;在提高法官人格魅力的同时,淡化整个司法过程的人格化因素;司法体系在信息认知方面必须对当事人足够开放,而在规范层面则应该严格限制法外因素进入。法官对裁判后果的评价,应超越于“让当事人满意”的简单后果论,在司法过程中坚守并追求“规范性共识”。  相似文献   

2.
<正>微博政治参与是近年来的新现象,在诸多公共事件中显示出极大能量,深刻影响着政治生态和民主建设,成为民众政治参与的方式之一。微博政治参与在优化民主生态,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路径,维护权利和约束权力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彰显民主本质,体现民主价值。然而,参与中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乏力、理性不足和诚信缺失等问题也十分突出。充分实现微博政治参与的  相似文献   

3.
作为制度,民主的核心理念就是强调公民的政治参与。中国共产党自建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而我们党自革命时期就开始推行的群众路线,正是为了实现人民当家做主,保障人民的各项民主政治权利。群众路线的贯彻实施,不仅扩大了民众政治参与的主体,推进了民众政治参与的规范性,并增强其有效性,从而提高民众政治参与的水平,促进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有序、规范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4.
朱丽 《学理论》2012,(3):49-51
司法裁判可接受性的存在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在一定的特殊时期,其存在与发展有一定的必然性。司法裁判的威信与公信力需要借助裁判的可接受性来树立,这种制度虽然与现代法治理念有所冲突,但是在现阶段司法裁判可接受性是中国司法改革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5.
汪冬 《学理论》2012,(35):103-104
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为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通过司法民主方式达到司法公正目的一种司法实践。人民陪审员参与庭审活动,行使以认定案件事实、正确使用法律为内容的审判权是普通群众参与司法事务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方式。这一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地去强化、完善,才能有效地带来更大程度上的司法民主,促进司法的公正与效率。  相似文献   

6.
制度认同对于发展基层协商民主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基层协商民主基本功能的发挥,有助于降低基层协商民主的运行成本,有助于基层协商民主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但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认同建设面临着一系列障碍,主要表现为渠道不畅、形式异化、规范性与法理性缺失等制度正义的困境,以及利益多元化、民众参与能力与资源的不足、社会公民文化的欠缺等所导致的价值认同所面临的挑战。基层协商民主制度认同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需要积极探寻有效的建构路径。在塑造与彰显制度正义方面,要不断完善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的程序性和规范性;要将基层协商民主制度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以充分保证民众的合法权益。在培育价值认同方面,要塑造民主政府形象,强化民众对基层政权的认同;提高民众的公民素质,培养合格协商主体;还应该着力发展适宜协商民主实施的社会公共领域,不断积累协商民主制度认同的社会资本。  相似文献   

7.
美国建国时期,尽管存在着支持违宪审查的联邦党人与反对违宪审查的民主派之间的争论,但限权宪法观念最终通过"马伯里诉麦迪逊案"落实到其宪政设计中,确立了联邦最高法院在违宪审查中的地位。在美国的改革时代,罗斯福与最高法院之间的权力斗争,也是围绕着违宪审查的制度框架展开的。美国的宪政民主制度试图使法官与民主政治保持距离,但是,法官在远离民主的同时,并没有脱离党派性。通过违宪审查制度,联邦最高法院不仅可以否决国会立法,甚至还可以介入总统选举,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之一。在美国三权分立的宪政体制中,美国宪法成了法官的宪法,而法官不是做出了民主的裁判,而是成了民主的裁判。美国的违宪审查制度,存在着民主性悖论。美国宪政民主发展进程中的违宪审查之争说明,宪法制度的建设必须注意到司法权力的民主性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整体性、和谐性与民主性,是中国司法改革应该考虑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8,(11)
于欢案和天津老太摆射击摊被判非法持枪罪案的一审和二审过程中引发的民众热议极大地反映出中国当代公众参与司法的高热,同时也反映出兼顾情理与法理,协调两者在司法适用中的关系,进而真正获得良好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是中国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司法裁判所面临的一大难题。  相似文献   

9.
自2007年以来,环境司法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为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环境司法仍存在着立案难、立案少,公众参与意愿低、难度大,司法裁判社会效果不佳等难题。环境司法既面临着证据取得、事实认定、损失计算等技术方面的障碍,也受制于环境法律体系不健全、跨行政区域污染管辖矛盾、"三审合一"不能有机融合的制度瓶颈。在智能时代,打破部门藩篱,在数据开放共享的基础上推动环境司法的智能化,通过降低诉讼成本以激励公众参与、充分共享数据以提升裁判质效、精准推送类案以推进司法公正、科学评估损害以提升裁判信度、预判环境风险以实现预防理念,可化解当前环境司法中的难题,并为"智慧法院"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0.
提升社会治理的效果,必须提升民众公共参与的质量,而这就关涉到民众的公民素质问题。民众提升公民素质的重要实践途径是参与社会组织的相关活动。从调查数据与访谈材料来看,现阶段社会组织对提升民众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宽容意识、公共责任意识,以及社会参与技能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提升民众的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技能的作用发挥尚不充分。这既有宏观制度环境方面的原因,也有微观制度安排方面的原因。要改善社会组织提升民众法治意识、民主意识与政治参与技能的作用发挥,必须规范政府权力运行,改革社会组织内部管理制度,拓宽社会组织参政议政渠道。于此,就可为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更为优质的人力资源,社会治理亦有望臻于善治。  相似文献   

11.
网络环境下我国公众司法参与面临着参与行为的非理性化、参与过程的无序化和参与效果的低效性等困境,亟需进行制度化建构.司法民主化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体问复杂的利益冲突、互联网技术的广泛使用,为网络公众司法参与制度化建构提供了制度、动因和技术等基本生成要素.要彤成制度化的网络公众司法参与,需要选择从建立有效的司法网络回应机制、完善公众参与的程序性制度及规范网络公众司法参与行为这些路径人手.  相似文献   

12.
消除农村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当下基层最紧要、最关键的工作莫过于建立相应的民众参与制度和公共需求有效表达机制。建构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必须以建立有效的民众参与制度和公共需求表达机制为前提;巩固和加强中共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必须以建构民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为前提。而民众需求,需要民主的机制来发现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1996年《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只是迈出了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第一步,在程序正义理念、恢复性司法观念和证据裁判主义等思潮的冲击下,刑事诉讼制度在最近的十几年里发生了一些重大的变化,并积蓄了进一步改革的动能。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的刑事诉讼制度将朝着公正、民主、文明的方向继续前行。  相似文献   

14.
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发桂 《行政论坛》2009,16(2):49-52
网络环境下公民广泛而深入地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行使表达权和监督权,对确保司法公正具有重要意义.公民通过网络形式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表现为:司法机关对网民的诉求缺乏有效的网络回应平台、公民无序化及非理性的参与、缺乏制度和程序保障的参与、忽视对司法程序关注的参与,将严重影响法院审判的独立自主性及造成司法裁判在吸纳民意时面临巨大困境.要解决网络环境下公民参与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的现实困境,就必须强化司法民主化进程中网民参与的制度化建设,通过规范网民的参与形式、规范网络民意对审判活动的监督、加强司法网络平台的建设,使公民与司法机关在网络环境中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司法和舆论的实践关系正发生深刻变化,其新格局体现在舆论经常塑造并高度关注司法"公案",舆论高度介入"公案"司法并引发对制度问题的深层探讨,司法机关通过裁判、制度变革等各种方式积极回应舆论诉求。站在理论高度,信息社会的时代背景与"公案"所具有的社会冲突反映性的本质特征是引发并形成此格局的主要原因,舆论关注"公案"并介入司法实质上具有非制度性政治参与的意涵,司法及其后权威主体对舆论诉求的回应则是应对司法及实现政治合法性的举措。我们应在宏大政治与社会背景中看待当代中国司法和舆论的实践,客观对待"司法去政治化"的主张,审慎作出"民粹主义司法"的判断。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理论一个重要的议题是关注公民参与领域的扩展问题。协商民主不仅深化了公民社会中公民参与的问题,还考虑了国家制度领域中公民参与协商的途径,这包括立法、司法和行政领域的公民参与协商。同时,协商民主还将公民参与协商的领域进行了拓展到全球治理中去,在全球共识、全球公民社会和全球合作沟通领域中注入公民参与协商的因素。拓展公民参与的领域,推动民主的进一步发展,无疑是协商民主理论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17.
法院裁判与民意发生冲突的成因主要包括:转型社会矛盾多发与司法腐败现象存在、公民权利意识增长与表达自由渠道的畅通、司法专业化与大众化的分离等。法院裁判与民意冲突问题是由个案问题所暴露出的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解决问题的出路应当从遏制司法腐败、改革公民参与审判的制度、增加审判程序制度本身的公正性、完善民意沟通机制等方面寻找。  相似文献   

18.
刑事审级制度是一国司法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该国的法治传统和司法理念密切相关。长期以来,我国刑事审判实行两审终审制,该制度虽有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合理性,但从世界范围内刑事审级制度发展的趋势来看,两审终审制已不适应刑事司法改革的进程,其固有的体制性弊端日益显现。为最大限度地实现司法裁判公正与效率相统一,有必要在对刑事审级制度比较研究的基础上,重构适合我国实际的刑事审级制度。  相似文献   

19.
论点摘编     
《团结》2009,(2):22-23
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参与功能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和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关于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参与功能,杨爱珍、顾文浩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撰文认为,社会的发展需要一个拥有巨大包容力和整合力的政党制度。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以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相结合的方式,发展协商民主的形式来提高政党制度的包容力。  相似文献   

20.
群体性事件的体制性症结及解决思路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群体性突发事件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不和谐因素,其体制性症结除了地方基层政府不依法行政外,主要是普通民众的政治参与要求无法得到充分满足,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协调机制无法完全发挥作用;此外,在一些特定领域,普通民众的合法权益被侵害后,找不到利益协商机制和利益维护机制。要从体制上解决群体性事件,必须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途径,健全引导公民参与法制建设的合理机制;借鉴西方国家的司法接近正义理论,完善公民利益诉求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