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银牙签     
何进 《江淮法治》2013,(4):37-37
明朝年间,有位姓王的浙西人在福建闽侯县担任县令。一天,有位叫朱阿坤的乡下人到闽侯县衙来告状,控告县绅李不凡强占他两匹布不还。王县令看完状纸后就仔细询问朱阿坤,朱阿坤向王县令说了事情的经过。据朱阿坤所说,他今天才粜了几石谷米,在县城换了两匹布,打算为  相似文献   

2.
牧杨 《政府法制》2011,(33):46-46
我国古代民间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一说,因为,在封建社会,丈夫可以休妻,但女人要从一而终,正所谓“女怕嫁错郎”。那时“退婚”对于女方而言几乎是不可能的。不过。本案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清朝的一桩退婚案,功劳还要归功于善于体察民情、通情达理的县令胡秋潮。  相似文献   

3.
于永军 《检察风云》2014,(18):28-28
唐人笔记小说中有则故事说,有个县令非常渴望当一名清官,无奈天生有一双馋眼和一颗贪心,见了“黄白物”就眼馋心痒,总是把持不住,纵有良好愿望,终究还是一个贪官。因而,每每受到良心谴责,感觉痛苦极了,便跑到阎罗殿诉苦。阎王爷说,你果真想当清官也好办,只要能够忍得住煎熬,将贪心洗净、馋眼换掉就成。县令表示愿意。于是,阎王爷便命“鬼医”替他洗了心、换了眼。果然,这个县令后来真的改邪归正,成了一名清官。  相似文献   

4.
[案情梗概] 山东省即墨县富家子弟屈培秋连杀2人,为 了逃避追究,以200两银子买通王小山假冒顶罪。 即墨县令已判王小山死刑,知府张船山认为事实 不清,经复查,找出真凶,对案中人分别改判。本文 为张船山所作判词的译文。  相似文献   

5.
狐说法治     
《阅微草堂笔记》在《滦阳消夏录》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说献县县令明晨想为一冤案昭雪,又怕上司不准,就叫衙役去问一只擅长占卜小事的狐狸。狐狸严肃地说:“明公身为百姓的父母官,只应考虑案子冤不冤,而不该问准不准。”狐狸还问他们是否听过两江总督李卫发达前经历过的一件奇事。大意是说李卫一次渡河遇险,幸得一道士相救,遂顿首拜谢,称自当终身安命,万事无求。道士对其点评,指出一身穷达当安命,但一旦身居庙堂,手握事权,则不能再束手委命了。  相似文献   

6.
高灿 《法制与社会》2011,(34):298-298
我国关于匿名检举制度历经有罪到无罪、禁止到默认的演变历程,反映了立法者在自由、公平正义、社会秩序等不同的法律价值之间的抉择。目前,我国对匿名检举采取无罪不查,提供证据的证据不排除原则。从这一法律规制的效果来看,仅以江苏省为例,匿名检举案件就约占检察机关所有检举案件的七成,而这一比例还在微幅上升。但从我国关于匿名检举的现有政蓑来看,这一现象与我国立法的价值取向明显不符。  相似文献   

7.
对于满口仁义道德,实则一肚子男盗女娼的江湖骗子,培根先生是早就揭露和鞭笞过的。他说:“世间有些人,他们的生活好像永远是在舞台上度过似的。这种生活,对于别人是掩饰起来的,唯有自己可以明了。”明代文豪冯梦龙著的《古今谭概》中所描绘的神泉县令张某,便是典型的披着画皮的江湖骗子。一日,张县令自张榜于县衙云:“某月某日,是吾生日,告示门内诸色人等,不得辄有献送。”属下有人明了县令意图,与众人商量曰:“县令大人明言生日,意令我辈知也;言不得献送,是谦也。”众皆称善。是日,各持礼物献之。张县令来者不拒,复告曰…  相似文献   

8.
论“高帽”     
论“高帽”王志平明·刘元卿《贤弈编》中有一则典故《悦谀》,大意是讲粤地一县令喜人奉承,每颁布一政令,下属均众口一词赞誉,县令非常高兴。一衙役知其所爱,故意与旁人耳语:“凡是当官的,大抵都喜受人奉承,只有我们主人不这样,对别人的赞誉看得很轻!”县令听到...  相似文献   

9.
一位网友在文章中回忆幼时看过的地方戏,演的是一桩古代奇案。某日,一具男尸被发现倒在东巴、西巴两县交界处。两县县令同时赶到。东巴县令认为:尸体的头及大部身体在西巴县,案件应由西巴处理。西巴县令推托:他的双脚在东巴县,是在东巴死亡后倒下来的,当然属于东巴县发案。两人争来论去之际,尸体突然活了——原来是个醉汉,酒醒后就起身走了。  相似文献   

10.
张苗 《检察风云》2023,(17):66-67
<正>2023年7月7日,知乎App公告称:将下线“匿名功能”。知乎App表示,作为社区早期的产品机制,“匿名功能”的上线初衷是建立在用户开放讨论、友善互动基础之上的,但随着互联网沟通环境日益复杂,为保障社区内的良性讨论,匿名发布入口将会取消,用户将不能匿名创建问题或匿名发布内容。对于历史匿名内容,用户可自主选择是否将其转为实名。  相似文献   

11.
匿名作者及其著作权保护王受聪匿名作者的认定。匿名作者,就是创造匿名作品的自然人。美国版权法之匿名作品“系指作品的复制本或录制品上未署有作为作者的自然人之名的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16条规定,这类作品为“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对于我国的匿名...  相似文献   

12.
张士怀 《中国监察》2008,(19):61-61
春节刚过,老纪同他的领导就秘密来到了E市,寻找和暗访举报E市市委书记戚某的匿名人,希望得到更加具体的线索。  相似文献   

13.
近读史书,有几则贪官怕海瑞的故事,读来感人。 一是浙江总督胡宗宪权势显赫,他的儿子也依官仗势。有一次,胡公子路过淳安,住在官驿内。养尊处优惯了的胡公子嫌饭菜不好,掀翻饭桌,还吊打驿吏。要是换了别的地方,县里的县今见到总督大人的公子,巴结奉承都来不及。可是身为淳安县令的海瑞,却  相似文献   

14.
“咚!咚!咚!”天刚蒙蒙亮,有人就敲响了悬在南汇县署门外的大鼓。南汇县代理县令陈子庄在后堂听到鼓声,知道有人告状,急忙放下手中的茶碗,整整衣冠,与绍兴师爷一起,向大堂走去。待衙役们准备停当,陈子庄将惊堂木轻轻一拍,喝道:“传告状人进见!”衙役拖长声音喊道:“大老爷传告状人进见!”随着喊声,三个穿长衫的男子走进大堂,跪了下来。陈县令问道:“下跪者何人?状告何事?”跪在中间的胖子磕了一个头,说道:“小人姚朝贵,以贩卖棉花为生。商贾王长清半年前从小人棉花行里买了一批棉花,价值现银一百零六元。当时他说手头有些紧,三个月之内一定…  相似文献   

15.
姬鸿霞 《检察风云》2011,(23):45-47
有点不对劲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不管什么东西,只要有了点名气,价值就会莫名的上升,价值上升了,就会招来“李鬼”抢利益,从名表、名烟、名酒,到名包、名装、名香水等。  相似文献   

16.
董立勃 《法治纵横》2014,(11):39-39
很不幸,生长在一个什么都缺的年代。缺吃缺穿当时并不觉得,因为没有比较。但缺书看,真体会到了。 说起来,现在的人,怕是难以相信,我从10岁起才开始看书,而这一年正好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当时,我生活在戈壁滩上的一个生产连队,全部人口才200多人,可以想象得出来,到哪里能找得到书。  相似文献   

17.
2005年6月,王济世等人向河南省济源市交通局运管处提交了办理私人驾校的申请行政许可书,而主管单位却以市场饱和为由不予行政许可。 于是,王济世提起行政诉讼,一审胜诉。今年5月16日,济源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驳回济源市交通局运管处的上诉,维持原判。 是简单的不予行政许可,还是行业垄断?  相似文献   

18.
田野 《政府法制》2012,(5):25-25
康熙六年春天,于成龙从广西罗城县令升任四川合州知府。为了不惊动罗城百姓,于成龙骑着一头小毛驴,趁着夜色,悄悄地离开罗城,独自一人上了路。那个时候,官员们赴任道上的路费都是自理的。罗城到合州,有一千余里。于成龙是一个清官,本来就没有多少银子,再加上春雨绵绵,两天难走一天的路。于成龙身上的盘缠很快就用完了。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药家鑫撞人后,又下车补刀被撞人,事后竟称是“怕撞到农村的人,特别难缠。”因为怕难缠就去灭口,果真应了网友那句话“我爸是李刚,药家更嚣张”!  相似文献   

20.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刚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人生做吏甚苦,做县令尤苦,做吴县知县更是苦上万万倍,比牛马还不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上官如云,过客如雨”,来来往往都要县令早晚接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