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志愿服务制度和工作体系,数字化转型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数字化转型表现出以制度设计为先导、以技术更新为驱动、以组织协同为主轴、以人才培养为支撑的四重表征。然而,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政策法规的有限适切、数字平台的建设不足、志愿管理的机制失调、志愿服务参与者的发展受限等多重挑战。未来,可以从完善制度配套,确保政策落地;强化数字赋能,提升志愿价值;促进志愿过程,提升服务质量;平衡参与主体,聚焦能力培养等四个方面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志愿服务数字化转型的行动路径。  相似文献   

2.
社会救助当前正面临从救助绝对贫困到救助相对贫困、从被动救助到主动救助、从社会救助不均到精准社会救助的阶段性跨越,以人工智能、互联网与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成为推动社会救助发展的重要支撑,数字化转型成为社会救助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技术应用也成为社会救助系统性风险产生的新路向,通过“工具-价值-治理”的渐进式框架予以分析,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中存在数字识别失效、数字规则异化、数字系统封闭、数字体系割裂等失灵危机。针对数字化转型中的失灵风险以及现有救助逻辑中的冗余程序,提出数字化社会救助的新流程,并通过凝聚两端资源、明确人本价值、构建开放体系以及制定统筹制度消解数字失灵危机、夯实技术运行底座,助力社会救助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的生产组织方式,网络化、数字化成为新时代转型的主要标识。在非物质劳动逐渐占据劳动主导形态的数字经济时代,数字劳动作为研究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时代拓展的特殊价值日益凸显。鉴于此,理清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数字劳动的概念和具体表现形式,详细分析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考察数字劳动之于延续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意识形态控制、异化等的作用,对于理解其与资本剥削逻辑之间的隐秘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4.
数字将人、物、地理空间连为一体,一场数字化革命已经开始。数字协商民主是协商民主与互联网、大数据相连接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民主样态。从应然层面,准确定位中国数字协商民主发展的根本政治原则、指导思想、学术立场、实践场域等方面;从实然层面,注意规避“数字鸿沟”“数字乌合”“数字异化”“数字霸权”等风险;从适然层面,通过优化数字资源配置、整合数字技术优势、重构数字生产关系、构建数字协商制度,探索出一条数字协商民主建设的正确路径,推进数字协商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生态危机反映出资本反生态的本质,使人类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瓶颈。生态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对该制度不论做出怎样调整皆无济于事。只有摒弃资本逻辑、废除异化劳动和自然异化、超越城乡对立关系、实现生产者的联合、根本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福斯特研究马克思的新陈代谢理论,对我们具有重大的启示:坚持以人为本原则高于资本和市场原则;坚持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丁依霞  郭俊华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1):14-26+55+124-125
探究数字政府绩效背后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更好理解政府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规律,为实现整体协同、公平普惠的发展目标提供靶向。文章在借鉴技术执行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数字政府绩效生成的“主体—路径—绩效”框架,指出技术赋能和制度形塑既是数字政府建设的基本路径,也是其绩效生成的前因条件。基于全国31个省区市(不包括港澳台)数据的定性比较分析发现:没有单一条件能必然带来数字政府高绩效,但夯实数字政府平台基础和提高技术能力发挥着更为普适的作用;现阶段政府数字化转型存在多条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包括“领导-技术”驱动型、“财政-技术”驱动型、领导驱动型、技术驱动型四种类型。研究启示提高数字政府绩效不仅需要实现技术赋能和制度形塑的有效协同,也需要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地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为掌握青年用户在线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从而为促进青年人积极、有益的在线行为提供理论支持,文章采用深度访谈和扎根理论提炼出社交媒体上青年用户在线亲社会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概念模型。研究发现青年用户在线亲社会行为受社群规模、信息质量、反馈质量、平台可信度四类社交媒体使用情境的影响,同时也受制于时间状况和关系强度两个社会情境因素。用户对技术与自我两个层面的认知是促成在线亲社会行为发生的主观因素;而作为直接动因的亲社会动机表现出较强的外部特征,除利他、心理满足外,印象管理、获取社会资本更是其决定帮助他人的主要动机。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反思了如何运用社交媒体手段来促进青年用户亲社会行为的价值实现。  相似文献   

8.
交往理论是马克思恩格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价值意蕴,其意义隽永。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是对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商品拜物教是资本主义交往异化的现实表征,资本逻辑是交往异化的根源所在。资本逻辑主导下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分别是一种征服与被征服、物化与被物化及剥削与被剥削的异化关系。而中国式现代化所倡导的交往秩序,拟在内容上实现“物的膨胀”向“人的发展”转变,本质上实现“资本逻辑”向“人本逻辑”转化,关系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人平等互助,这既是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逻辑主导下交往异化的批判与超越,又是马克思恩格斯交往理论的逻辑旨归。中国式现代化使人类社会历史遵从“人本逻辑”的发展规律,真正实现从“自然的人”向“现实的人”再向“自由的人”转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古典经济学家关于生产——消费比例失衡论的基础之上,系统阐述了生产——消费的辩证同一性。数字资本主义时代,数字生产与数字消费之间达到了短暂的相对的平衡。数字资本主导的数字产消合一以及数字消费异化现象仍然符合马克思关于生产——消费的辩证同一性的论证逻辑。伴随着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的发展以及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厘清数字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探索数字生产与数字消费的协同路径,就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数字消费良好生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数字消费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数字技术助力更具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建设是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必然选择。以数字技术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也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针对资源分配、人才结构、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要坚持数字乡村文化政策的引领作用,以数字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乡村文化发展,建设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实现数字技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11.
资本主义进入数字时代以来其外在形态发生了变化,但资本的增值本性未变,资本逻辑一方面作为拜物教的社会历史根源,另一方面同拜物教相“耦合”推进资本的增值。在数字时代,数字劳动依然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数据”成为资本增值得以实现的载体,与之相对应而衍生出了数字拜物教,在同数字资本逻辑相“耦合”中不断模糊劳动与休闲的界限,实现了对数字劳动的隐匿性剥削。消解此类剥削现象需从资本逻辑的破解入手,坚持马克思开辟的资本逻辑批判的科学道路揭露其内在否定性,并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为打破资本逻辑提供现实道路。  相似文献   

12.
算法茧房阻碍了青少年的多元化阅读,危害到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算法茧房按不同层面可以分为信息茧房、认知茧房和社交茧房,三者相互关联、相互影响。信息茧房使青少年获取信息单一化、碎片化、浅俗化,认知茧房主要会削弱青少年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性思维能力,社交茧房会造成青少年与现实疏远和脱节。逐利至上的商业运营是滋生源头,相互影响的社交网络在强化偏好,用户兴趣和认知偏差是重要动因。为破解算法茧房,提出用户层面要增强信息素养、开展混合比阅读;平台层面要优化算法推荐系统,提供给用户更多自主选择权;“家校社”层面要营造良好的家庭阅读环境,加强社会宣传教育引导,开展学校数字阅读教育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提高青少年数字化阅读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3.
地方"数字政府"改革是当前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基于国内"第一梯队"7省市34份政策文本对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数字政府变革;改革工具主要表现为技术赋能、政务数据与服务标准化及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即经济调节数字化、市场监管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管理数字化、政府运行数字化、环境治理数字化。面对新一轮激荡的数字化浪潮,需要发挥多方力量,从政策导向、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等多维层面保障转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4.
数字时代的来临,使得高校思政政治教育建构面临新的场域,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权力、资源关系形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智化转型,在过程维度呈现出从网络思政1.0到新媒体思政2.0再到数智思政3.0的演进历程;在结构维度表现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数字化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目标、内容、场景、形式、载体、保障、评估等结构要素的深度融合,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数字化、智能化、精准化、现代化程度持续优化提升。建构与数字时代相适应、与数字青年相呼应、与数字技术相融合的数智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必须在制度、技术和生态维度等方面同步推进,做到完善数智思政制度体系、布局数智思政基础设施、提升数智思政能力本领、坚持数智思政人学逻辑、化解数字结构风险、加强数字伦理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地方"数字政府"改革是当前政府治道变革的重要途径,关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大业.基于国内"第一梯队"7省市34份政策文本对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发现地方"数字政府"改革的目标在于突破政府中心主义的改革逻辑,实现"以人为本"的服务型数字政府变革;改革工具主要表现为技术赋能、政务数据与服务标准化及健全的组织保障体系;改革重点在于推动地方政府职能数字化转型,即经济调节数字化、市场监管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社会管理数字化、政府运行数字化、环境治理数字化.面对新一轮激荡的数字化浪潮,需要发挥多方力量,从政策导向、管理优化、技术创新等多维层面保障转型取得实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完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以及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需求,数字化信息技术开始融入乡村社会,助力乡村发展,数字化乡村治理应运而生。通过对数字化乡村治理的特点与困境的考量,得出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在当下社会发展的优势所在与不足之处。因此,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需培养、引进数字技术人才,助力乡村数字转型;需加快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需以搭建乡村治理数字平台,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现代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追求。西方现代化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产生,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现代化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由于受资本逻辑的主导和驱使,西方现代化也存在着许多弊端,例如经济上的两极分化困境、殖民与霸权主义对全球和平产生威胁、以资本为中心导致人的异化。而中国式现代化始终坚持共同富裕、和平与发展、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实现了对以资本逻辑为主导的西方现代化的超越。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和移动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社交类网站(socialmedia)在全球化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尽管如此,教师将此类网站用于教学目的的并不多。文中从社交网站的定义出发,借鉴美国高校教师结合社交网站进行课堂教学的状况及使用方法,并结合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推广实施的“世界大学城”云教学平台,探寻社交类网站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世界大学城”空间教学平台应用的改进提出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乡村数字化转型逐渐催生了乡村治理的新形态,这使得原本深嵌于传统治理中的结构与过程从中脱嵌出来。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出发,技术嵌入与乡土性的对立、政府组织的独角戏、传统乡情和文化的相斥与数字生态的整体不适,使得乡村治理情境与数字化转型愿景相割裂,带来了乡村数字“隐秩序”与治理悬浮。乡村数字治理迫切需要在地性的内生力,从“技术”到“生态”的系统建构,能有效推动形成“技术-组织-文化-生态”层面的制度联结,实现乡村治理与数字转型的关系再嵌与实践联合,进而为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乡村数字治理提供生态性支持以及可持续的承诺。  相似文献   

20.
对当前浙江省衢州市“同心智富·礼贤通”的数字统战应用进行了调查研究,重点对数字统战的系统要素及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出统战思维的数字化变革、统战主体的数字化转型、统战载体的数字化平台再造、统战方式的数字化重塑等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其中所体现的整体性、有序性、结构性、层次性等系统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探究数字统战工作的具体困境和内在逻辑,提出统战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创新策略,即需要确立以顶层设计为蓝本的总体性发展框架,构建以数据资源为基点的内源性发展模式,形成以主体自觉为特征的协同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