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新社会阶层的出现是客观的必然性,是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新社会阶层既是改革开放的主要受益群体,又是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的主要推动力。他们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在各级党委的重视和关心下,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因此,做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加强和改善党对新社会阶层人士工作的领导,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社会阶层的关系,以更好地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新社会阶层人士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加强党组织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强调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新就业群体党的建设是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中发挥重要作用。公安机关是捍卫党的领导和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党员社区民警是派出所党组织中的最小单元,在与新就业群体的密切联系中,不断通过派出所党建引领新就业的党的建设。党员社区民警应从了解新就业群体的特殊性,正视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基础的薄弱性出发,通过融炼社会基层治理体系的强劲韧带,成为新就业群体的可信之友,镌刻党建品牌的鲜明符号,为营造“新新向党”的引领新格局贡献“蓝色力量”。  相似文献   

3.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推进,以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新业态逐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新就业群体也随之出现。新就业群体是新时代统战工作的重要对象。从调查来看,当前统战工作对于新就业群体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和不适应性。做好新就业群体统战工作,需要在各级党委统一领导下,按照“信任尊重、团结引导、组织起来、发挥作用”的思路,找准切入点和发力点,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基层治理水平,防范化解重大社会风险提供力量支持。  相似文献   

4.
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出现与兴起,是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国家现代化进程持续推进的产物。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该群体正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在辨析新社会阶层的基本内涵及特点的基础上,探究新社会阶层与中国政党制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就完善我国的政党制度以应对新社会阶层的不断崛起与壮大提出相应的对策,很有意义。回应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壮大,坚持和完善中国政党制度,需要加强党对新社会阶层的领导;发挥新社会阶层人士在民主党派中的活力;满足新社会阶层合理利益诉求,促进民主科学决策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新就业群体的发展壮大,学术界围绕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的研究显著增多,主要分布在管理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等学科中。已有研究重点聚焦新就业群体概念和类型、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的意义、新就业群体党组织建设和管理模式、新就业群体党组织覆盖面临的困境和原因、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的有效对策等方面。但囿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现有研究在研究数量、研究内容和研究视角方面存在不足。未来应在健全研究体系的目标下提高研究数量、增强研究内容系统性、促进研究视角多元化等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对江苏地区新社会阶层人士网络参政的实证调查,发现新社会阶层网络参政出现群体分化趋势。具有年纪轻、学历高、收入处于两极(较高和较低)等特征的新社会阶层人士往往具有较高的网络参政行为。新社会阶层的主观政治理念比客观政治现状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网络参政行为。此外,媒介通过为新社会阶层提供信息、观点和渠道,成为新社会阶层网络参政的一个主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社会阶层结构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新社会阶层的出现和不断发展,成为统战工作的新领域和新任务,本文从政策支撑、理论依据和工作创新三个层面,就开展新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期,失业问题成为我国关注的焦点。相对“老失业群体”而言,“新失业群体”面临着不同的就业困境,而这一群体规模的加速扩大给我国社会的成功转型带来严重障碍。笔者旨在运用抗逆力及其相关理论,结合社会学知识分析造成“新失业群体”就业困境的原因,通过构建其抗击逆境的能力,探讨促进“新失业群体”顺利就业的途径,从而为缓解当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在学术研究上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9.
如何加强“两新”组织中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是党的统一战线建设的重要课题,也是当前党的建设的紧迫任务。近几年来,理论界就此展开了热烈讨论。目前,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统战工作的意义、方法、创新模式等研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  相似文献   

10.
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社会结构转型和经济体制转轨之后的必然产物,是社会发展中的“活跃分子”和坚实力量,新阶层的出现既对社会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也带来了一些不确定因素.加强新阶层统战工作,探索新阶层统战工作机制,既有利于新阶层的健康发展,也是对党的统一战线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当前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中有部分人士存在政治游离感、政治参与具有功利化倾向、政治文化素质参差不齐、阶层整体意识感淡薄等不足,这些不足是当前我们加强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建设工作,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加强政治引导,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和完善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的组织建设,以期对新社会阶层人士队伍各方面素质的提升,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特点和宗教信仰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较深入的调查研究,认为我国新社会阶层人士中信仰宗教的人数在增加,而且信众趋向年轻.本文认为,人有真正的宗教信仰总比信奉权利、地位、金钱及信奉个人享乐要好.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对新社会阶层人士的思想政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使他们深切认识到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大家庭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才是人生最崇高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新社会阶层是在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兴社会现象。一方面,它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新社会阶层虽然存在消极因素,但总体上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群体,是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力量,是支持改革开放政策的力量,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是社会发展的促进力量。从某种层面上讲,新社会阶层的演变是一个关乎全局的问题,它直接和间接地推动或制约着经济、社会、文化和政治的全面进步。因此,应积极引领新社会阶层发挥和谐功能,共同参与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4.
目前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存在着内部政治参与不平衡、参政动机具有功利性、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与目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现状、新社会阶层的参政意识模糊、参政能力低下、参政渠道不畅通等密切相关。要促使新社会阶层进行有序化政治参与,必须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引导,积极推进制度创新,推进我国的法制化进程。  相似文献   

15.
新社会阶层是党的政策的产物。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新的社会阶层一经形成,其阶层意识、政治需求、参政意识必然会与日俱增。党和国家要正视这个现实,立足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战略高度,正确对待和处理好新社会阶层人士参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网络这种超能的社会动员能力,为新社会阶层主动参政提供了新的途径。应通过搭建“网络社区”、“网络问政”、“意见领袖”等多种平台,积极主动引导新社会阶层有序参政,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17.
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力量,是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浪潮中形成和发展壮大的社会群体;近年来,学术界在新社会阶层身份属性的划分、“政治参与度”以及“政治参与方式”等问题上陷入了研究困境;为此,需要我们从党的共同富裕政策、动态发展过程以及整体的、生态联动的角度来有效化解研究上的困境。  相似文献   

18.
新社会阶层作为一支新的社会力量,显现出鲜明的阶层特点。本文分析了现阶段新社会阶层政治倾向情况,剖析了影响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倾向的关键性因素,提出了加强新社会阶层人士政治引导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新社会阶层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责任者与参与者,是社会管理创新的推动者,加强社会管创新也是新的社会阶层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新社会阶层自身不足给社会管理创新增添了难度和复杂性,因此,在社会管理创新进程中加强对新社会阶层的引导是必要的。为此,本文提出了引导新社会阶层服务社会管理创新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0.
政治参与应当指公民通过合法途径直接参与政治过程或影响政治决策与公共管理的活动。当前,新社会阶层人士通过加入党组织来实现政治参与愿望明显增强,政治参与动机往往带有明显的功利性,政治参与心理具有一定的矛盾性,新社会阶层组织和"体制内"政治参与渠道尚未规范化、法治化和制度化,政治参与能力还有待提升。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统战工作部门应当坚持党中央提出的"团结、帮助、教育、引导"的方针,着力加强对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政治引导和组织引导,培养新社会阶层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正确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明确的阶层意识,提高新社会阶层的政治文明素质,把新社会阶层实际贡献和政治参与需要、政治参与能力有机结合起来,把扩大包容性和坚持代表性有机结合起来,畅通新社会阶层政治诉求表达渠道,积极搭建新社会阶层参政议政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