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5 毫秒
1.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现象.礼渗透于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礼从最初的祭祀宗教活动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礼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既是具有控制国家机器的有效力量,又是人们评判行为规范、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社会现象。礼渗透于古代中国的方方面面。礼从最初的祭祀宗教活动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以礼为基础建构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等,既是具有控制国家机器的有效力量,又是人们评判行为规范、是非的标准。  相似文献   

3.
在乡村建设时期,梁漱溟认为他已经在思想上解决了现代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两难,他所找到的出路是在中国乡村重新塑造社会,并且这一新的社会构造是在保留了礼俗——伦理的老中国社会结构上建立起符合伦理情义的团体组织.这一新的伦理构造被梁漱溟称为“新礼俗”.梁漱溟认为“新礼俗”是融合东西的新的社会构造,它将作为活的生机辗转开出乡村的新政治和新经济,而新的乡村又势必成为建设新中国的起点.在梁漱溟看来,他为中国找到的这条出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更新之路,代表着从旧中国过渡到新中国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中华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传统法文化对现代法制建设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统法制文化与现代法制存在冲突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与现代文明相背离的,它对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法律受到政治的制约。在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的关系在形式上是为礼和刑的关系,“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礼被认为是核心和基础,法是手段,是辅助性的,法律只是治民的工具。近代中国的法制改革,事实上走上了一条实证主义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旨在通过对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一书的文本结构、知识资源、学术史价值等诸方面的考察 ,探求其对中国法律史研究的范式突破意义及对当今法学界之方法论反思的启示所在 :1.勇于突破旧有研究范式的学术气魄 ;2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法律的精神 ,并强调法律与其他社会现象的相互作用的学术旨趣 ;3 .跨学科的思维进路与开放的学术态度。  相似文献   

6.
法治化是当代中国对外开放和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但是法治化的“法”并非土生土长的中国的“法”,它是中国打开国门后受西方文化影响的结果。在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的母体中,这种法必然会和中国的传统社会产生冲突,这是两种不同文化相互碰撞的必然结果。法律必须以社会为基础,面对陌生的法律文化,中国传统社会应当如何应对?法律与社会之间又该怎样互动和博弈?通过分析中国传统社会和当代国家极力推行的法律制度的内在张力来一一解答。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宗法伦理为基础的社会,也即伦理与法律相互融合的社会。因此形成了中国古代法是以伦理为基本特征的伦理法。也正因为此,在刑法方面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量刑制度——伦理量刑。这一制度自从夏商产生以后,经周公制礼、春秋决狱不断发展演进,到唐朝时《唐律疏议》的诞生,标志着伦理量刑制度的成熟定型,后世一直传承直至清末变法修律,延续上下几千年而富有内涵。  相似文献   

8.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中“礼”和“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而礼和法,作为古代中国规范社会的两种手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精神内核,维系着中国几千年的社会稳定和文明进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察中国古代文化可以有多个不同的视角 ,宗教、政治与伦理是三个比较重要的观察视角。从宗教、政治、伦理的角度可以看出 ,中国古代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已经演变成为非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文化。所以 ,非宗教的、政治的、伦理的就成为观察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无讼法律文化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取向.无讼思想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社会背景,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在构建法治社会的过程中,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维护等级制度的目的性,导致人人平等法治观念的认同障碍;无讼法律文化“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也导致民众权利意识匮乏,缺乏法律信仰.另一方面,“无讼”法律文化以调解为主导的多元纠纷解决手段和伦理本位思想,对法治社会构建亦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品读《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分析其写作特色即其“以社会去阐明法律,以法律去阐明社会”写作范式,最后简要说明本书对笔者的启迪。  相似文献   

12.
梁漱溟认为,社会构造是文化的骨干,中国以伦理组织社会,中国文化自然是"伦理本位"的文化。在《中国文化的命运》中,他指出"伦理本位,职业分途"是中国社会构造的基本特征,这一特点导致了中国文化的二重性,一方面中国文化以"伦理情谊,人生向上"见长,另一方面又因"伦理本位"而缺乏"科学技术,团体组织"。所以,中国新文化之路应"以中国精神引进团体组织,以团体组织运用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13.
文章阐述了马克思晚年人类学笔记所体现的法律思想和理论进展 ,揭示了传统东方法律文化所固有的三条逻辑规律。在此基础上 ,对中国社会法律的运用进行了现实的透视并从文化的视角入手进行了分析 ,指出应从文化的角度来阐释法律 ,才能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本土法律资源的合法化 ,最终在这种纵向与横向的嬗变中为中国法律文化找到最佳的坐标。  相似文献   

14.
王勇 《理论前沿》2001,(6):27-27
纵观中华法系的形成过程及内容来看 ,有以下几个独有的特征 :(一)以礼法结合为根本。中国古代的法最初形成于部族之间的征战 ,主要体现为“刑” ,因而 ,中国传统法律具有刑事性。在传统中 ,国家权力观念十分发达 ,血缘关系极为重要 ,形成了一种家国一体化的宗法体制。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使法律调整追求一种和谐的状态 ,平平和和 ,在家族的和谐、和气状态中保持国家的平和稳定。所以 ,法与礼结合了起来 ,“尊尊”、“亲亲”的立法原则强调出来 ,中国法律便走上了一条从氏族到宗教家族再到国家的集团本位道路 ,突出强调的是集团性、家族性…  相似文献   

15.
等级制度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稳定性的保证。《左传·宜公十二年》:“君子小人,物有服章,贵有常尊,贱有等威,礼不逆矣。”《三国志·吴书·顾雍传》:“有国有家者,必明嫡庶之端,异尊卑之礼,使高下有差,阶级逾邈”,以为如此则“觊觎之望绝”,政治生活中强化这种“辨上下之仪”的规范,可以维护政治体制的安定。政治形式对社会结构发生影响,又形成阶次显明的社会等级。《左传·昭公七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  相似文献   

16.
代表先进生产力意味着物质文明,也就是古代文化之“器”;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精神文明,即中国古代文化以“变”求“通”的“道”之说;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即追求中国古代文化中所讲的道德伦理与政治伦理的相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华,顺应历史发展要求,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居于统领地位,是点睛之笔。  相似文献   

17.
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看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达  周莎 《工会论坛》2009,15(1):15-16
一个国家政治模式的优劣决定着本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前途命运。而一个国家的政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且具有历史必然性,是历史的抉择。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总体上来说,应该是一种“人治”的社会模式,而现代中国则更注重“法”的规范和强制作用,力图建立一个“法治”国家。本文从“人治与法治”的角度,通过对这两种模式进行比较,从三方面来谈中国政治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大部分学者认为由于欠缺法律信仰生成的土壤,我国传统社会根本不存在法律信仰。而事实上,我国传统社会是存在法律信仰的,不过在信仰程度、信仰方式上与西方社会不同。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信仰是一种伦理价值型的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19.
对于公民道德建设的探究.无论在西方还是在我国现阶段,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课题和实践课题,至今己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很难创新。张博颖博士、研究员的新著《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视角》,从国家伦理与市民社会伦理的角度对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尝试.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相似文献   

20.
传统军事法律文化,是传统文化中以法律对军事事项的规范,解决战争问题、实现和平与秩序的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对中国古代历史产生深刻影响的儒、法、道三家,形成传统军事法律文化的伦理主义、功利主义、自然主义三个向度。传统军事法文化凸显了古人对于军事问题的法律思考,与政治、伦理等紧密联系,在构建良好政治、社会秩序的思维模式下,探讨战争、探讨军事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