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社会性别作为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对理解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从个体、人际关系和文化层次,总结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在艾滋病性风险行为研究中引入的社会性别因素,及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艾滋病性风险行为在社会性别途径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
韦欣 《求索》2022,(3):182-188
政企合作下数字治理的必要性体现在政务电子化加速、财政资金和技术短缺、数字化建设和运营治理知识储备不足以及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各国因数字治理应用项目不同,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合作模式,产生了不同的合作效果,并面临着具有共性的风险和挑战。这种风险与挑战具体体现在政企双方的履约风险、政企合作的传导放大风险和内外部网络攻击下的信息风险三个方面。鉴于此,需要在政企合作领域的数字技术选择上注重成熟度和安全性,并加强应用监管。同时,在应对数字治理的复杂性方面达成社会共识,建立数字服务机会均等化目标。  相似文献   

3.
杨明 《岭南学刊》2011,(4):121-125
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国外风险理论的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和领域非常宽泛,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有风险社会理论、风险系统理论、风险文化理论和风险治理理论等。国外风险理论研究具有清醒而强烈的忧患意识,倡导反思性现代化,认可现代性的多样性和多种可能性,对现代性问题的反思批判从宏观的社会历史变迁层面深入到了制度建设和文化更新的中观层面,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现实意义;但是,国外风险社会理论研究产生于高度现代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其前提预设、理论立场和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国内风险理论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的需要。国内风险理论研究的主要特点有:对技术风险界定的比较研究,强调制度文化对技术风险的作用,强调技术伦理建设的重要性等。  相似文献   

4.
随着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诸多跨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集中爆发。跨界环境污染问题的突发性、不确定性和高危性的独特本质,不仅易于引发和放大其社会负面效应,也加剧了长江经济带区域环境和社会的双重脆弱性。想要实现跨界生态环境问题的善治,就需要以文化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着力培育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合作治理的生态文化,构建长江经济带区域生态环境风险共担、生态环境利益共享的生态环境利益协同机制,建立并完善多元主体全过程参与的多元共治框架,以此应对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认知、利益博弈和制度机制等方面的挑战。  相似文献   

5.
非认同行为制造风险因子、积累风险,使社会风险演变为公共危机,还能放大社会风险的后果。因此,可以从非认同行为这一全新的角度来探求社会风险治理的策略。非认同行为的实质,是利益相关者之间行动评价标准的差异或分歧。消减非认同行为、治理社会风险的基本策略包括一致性策略和包容性策略。  相似文献   

6.
邱运华 《求索》2014,(2):175-179
文化研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借助“区域研究”这一概念,加入“软实力”这个内涵,对它进行重新编码,可以在文化研究的视域下建立起新型区域研究的理论框架。区域研究作为新兴学科,在冷战时期美国全球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存在着两条区域研究的路线:面向国际的区域研究和面向国内的区域研究。前者接近美国式的区域研究范式,后者则属于中国自身的现实要求创设。如果把美国范式区域研究归类于人类学意义上的战略智库,把中国民国学术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区域研究归属于“政治+经济”意义上规划,那么,面向“软实力”的区域研究,则更具有当代文化发展价值。应建构一套包括社会发展和文化影响力评价体系,涵盖诸如产业结构、品牌、历史资源、文化资源、文学艺术、若干领域的影响力评价,建立一套“软实力”指标体系,达到对各区域的社会发展和文化软实力予以量化表述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J2EE框架技术在公安出入境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当前开源框架中流行的WebWork的工作原理,分析ORM框架,Hibernate实现对象持久化的方法,提出了一个整合这两种开源框架进行Web应用程序快速开发的解决方案。最后在此基础上给出了一个具体实现的应用实例,说明了它在代码复用及开发效率方面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放大的“可能”:读《中外青年比较研究》谢维和人们看重去年,社会所以关注青年,不仅在于他抓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性,而更多地寄望于其潜在的可能性。在“青年”这一主语之后,永远伴随着一种无限的规定性:他们可能是……,他们也可能是……正是这一连串有待填充的省略号,使青年成为时代的宠儿、社会的娇子。而且,人们不难看出,青年的地位也往往与这种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无疑,在闭关自守的传统社会,青年的可能性受到极大的限制。所谓“三岁知大、七岁知老”正是反映了和概括了在狭隘存在中人们对青年的期望与评价。而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广泛交流、渗透和影响的今天,青年的可能性也相应地得到巨大的扩张。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黄志坚教授主编、中国青年出版社近日出版的《中外青年比较研究》一书,正是从理论与现实的结合上,把世界青年带到了中国青年面前,又把中国青年推向了世界。它使我们在青年这一有待规定的主词后面,看到了一种更为放大的“可能”,也同时从这种放大的“可能”中,产生了更多的思虑。如果说,我们过去更多地只是从建设一个现代化的中国去看待中国青年的可能性,那么,把整个世界格局作为判断和分析的参照系,则必须是今天中国青年对未来的考虑思路。《中外青年比较研  相似文献   

9.
随着各类现代风险事件的发生,中国进入了风险社会时代。社会工作作为抵御和治理风险的重要力量,重新明晰自己的定位对风险的治理和专业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吉登斯的第三条道路思想作为框架,探讨了社会工作在风险社会治理方面的作为。得出主要结论:社会工作应该在培育自主性公民;构建以社区为本的能动性预防与治理机制;倡导发展性、积极的社会福利制度等三个方面努力,方能在本土风险社会治理中展现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生态文化的内涵与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幼君 《求索》2007,(9):88-89
生态文化概念自20世纪末诞生以来,随着近年来对该领域研究和探讨的不断深入,“生态文化”也越来越受到业内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在拷问生态环境环境问题。“生态文化”也赫然成了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如何构建生态文化的研究,无疑也为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科学理论基础。本文以生态环境为剖析点,试探究了这一命题。  相似文献   

11.
汤芸 《思想战线》2015,41(2):31
从生活世界的知识经验图景出发,通过对贵州侗族村镇的实例研究,对西南古村镇的火灾肇因、风险场景与消防实践进行深入的辨析后发现,对火灾的防范应对并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消防问题,更是对地方社会在剧烈的文化变迁和社会转型过程中所凸显的种种危机风险的克服和消解。而地方在应对灾难时,其所依托的知识经验图景与社会文化资源则是在一个整体性时空框架中生成的。因此,要实现本土经验智慧与现代技术手段的有效衔接,构建和维系社区本土、区域传统与现代专家系统之间的三角关系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史达  张萍 《电子政务》2008,(1):37-43
由于信息化应用的背景和电子政务的特殊性,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审计风险.以审计风险理论为基础,并借鉴COSO风险管理理论,提出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风险研究框架,并具体阐述了电子政务信息系统审计中固有风险的识别、评价方法,以及控制风险和检查风险的评价.  相似文献   

13.
李利 《求索》2012,(9):220-222
西方情感人类学研究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勃然兴发,本文以源于摩尔根的自然主义和博厄斯的相对主义这两大范式来梳理情感研究文献。那些关注情感普同论的研究者将感兴趣于行为学和进化论、心理人类学和语言学;而那些关注情感中的文化和社会结构的研究者则来自于民族心理学和社会结构论。保持情感研究的文化视角拓宽了人类学家的视野,使情感超越了精神生物学的框架,达至情感的社会与文化理解,进而促进人类学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数字经济的发展孕育了“数字劳动”这一新型的劳动形式和内容,乡村青年群体已经构成现阶段中国数字劳动的主力军。本研究尝试跳脱“剥削”框架,采用田野调查的方法,以浙江省L村的青年群体为研究个案,在分析乡村青年数字劳动的组织与内容特征的基础上,重点围绕乡村青年数字劳动中的社会认同建构与乡村文化空间重塑展开讨论。研究发现:(1)个人社会资本增值构成数字劳动中乡村青年社会认同的底层逻辑,数字劳动使得乡村青年在职业向度实现由“农民”向“新农人”的个体认同转变,并通过乡村可见性的提升带来群体情感链接的强化,进而促进群体认同;(2)乡村青年数字劳动对乡村文化空间的塑造,对外表现为通过回归“真实”表达实现对城市话语体系下作为“景观”的乡村文化抵抗,对内表现为在数字劳动实践中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以多维在场的方式促进乡村交往空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5.
李建群  何小勇 《求索》2007,(10):129-132
当代西方的风险话语是在现代性反思的理论图景中展开的。对现代性本质的不同阐释和对风险与现代性关系的不同理解是区分西方风险话语主要流派的标尺。风险社会理论重视现代性制度的形态转换和风险的政治应对,风险文化理论关注现代性的文化维度和现代风险的建构本性,风险的复杂自系统理论强调风险内生于现代性系统分化的复杂性,风险的“治理性”理论倚重于现代性知识/权力的管理效应和风险控制。梳理和借鉴西方风险研究的主流理论对于树立马克思主义风险观、建构当代中国的现代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与传统社会相比,我国当今社会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意义上的“风险社会”的一些症状。西方社会学家的风险理论为我们认识、把握“风险社会”提供了研究视角。如何应对来自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和自然的风险,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控制和治理风险,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这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人民政坛》2013,(11):44-44
刘同君在《法学》2013年第9期载文《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社会治理的法治转型——以农民权利为视角》认为,我国以乡政村治、村民自治为框架的农村社会治理的模式,内含着深刻的体制性紧张和系统性风险。农村社会治理的诸多疑难,表面看是经济问题、社会组织问题或文化变迁问题,实质是源自农民在社会基本权利结构中的权利贫困与缺失。  相似文献   

18.
社会学把处在社会、文化和心理变迁中的人的境况尤其是跨界角色称作边际人,并作出了独特的理论观照。晚近作为社会研究一种新型范式的时空分析的产生,为理解和解释边际人现象和问题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和探究工具。青年是现代社会中边际人的一种典型。对于当今多元时空中的青年来说,其呈现的边际性特质异常复杂,表现为多重边际性或混杂性,所导致的实质性问题就是角色困境,即处在多重角色之间的游移性。对此社会科学一些新的研究成果发现,在各种外在制约下的个体并非被动的,其能动性表现为可以在渗透不同时空关系的结构和文化情境中进行不同社会角色或文化身份间的转换,以达成社会文化适应。笔者认为,在个体层面上所发生的这种能动正是世代生命原理在社会一定层面上实现微改变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林凇 《求索》2011,(9):113-115
非传统文化安全的指涉对象既包含了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文化安全,同时也涵纳了超国家的国际文化规范及次国家的少数民族、社会团体及个体文化的安全。目前,对于国家主权与超国家的安全问题研讨在学界已渐成规模,而对次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的关注却几乎仍是盲点。在文化“融合”与现代性自反这一相互粘附的双螺旋进程中,随着“文化熔炉”(R·斯塔温黑根)的逐渐升温,由文化强权意识所催生的价值危机与区域文化冲突也日趋成为次国家文化安全中的潜风险。  相似文献   

20.
妇女和发展的范式是西方女性主义与发展主义在建构和实践中结合而形成的,是针对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中赋权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框架。这一范式本身对于充分发挥妇女的能动性、提升妇女的地位有着积极的意义,但由于其在本质上存在着西方女性主义思潮和发展主义的建构性,虽然针对了发展中国家妇女的现实,但在不同的发展社会文化语境下依然出现了一系列实践困境。在中国和非洲坦桑尼亚的实践显示了这一框架与当地社会文化可能产生的不适应性。在中国,应用妇女和发展范式的干预在技术层面出现了不适应性,在结果上出现了"机会和福利异化"的现象;而在坦桑尼亚推广非国际主流妇女和发展范式的中国玉米密植增产项目,却使当地妇女提升了收入,产生了"逆向赋权"现象。这都显示出妇女和发展范式遭遇到发展中国家性别社会关系的复杂性景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