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王晓黎  吴魁 《工会论坛》2008,14(1):150-151
当前我国传统文化呼唤回归,有观点提出传统文化的丧失缘于现代科技的发展.近代科技革命对传统文化具有积极影响,它大大增强了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力量,促进了传统文化向大众文化的兴起;但科技进步也导致了文化的冲突与困境.造成传统文化危机的原因是国民整体文化水平的下降和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的不平和心态;恪守中国传统文化必须发扬中国文化的特质,同时要从全球化中吸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从外国的渊源来说,鲁迅的文化批判、进化论、对人的尊严和自由的尊重等,都受到西方批判现实主义思潮与西方尼采哲学等的影响,其创作方法和表现手法也可在西方现代主义创作中找到来龙去脉。在中国的文化渊源方面,“文以载道”、人和文的一致、反省精神等传统思想在鲁迅创作中多有体现,而鲁迅艺术上的诗化体式、不拘一格的形式以及精警传神的语言等,也无不与中国诗的传统和先秦诸子的散文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明晰大学文化概念的基础上,分析了东西方大学文化的发展与内涵,从办学理念的角度通过东西方的对比,分析了大学教育和大学管理,指出了中国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从自己的传统文化以及一切优秀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相似文献   

4.
“和平崛起”核心思维兼具中、西两种文化要素,既反映中国“和合”文化本原的要求,又深受西方二分法哲学本体论的影响。和谐世界核心思维源于中华传统的“道”本体论和整体主义形象思维方法论。和谐世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文化本原上甩脱西方“天人相分”二分法哲学本体论,向传统的“天人合一”整体主义一元本体论回归;反映了中华“惟精惟一”、“尚中和合”和“中庸”思想精神实质正在复兴。中西两种异质文化本原的综合,是世界同一性发展必然要求,也是建立和谐世界的重要思想保证。中西能否在各自文化本原基础上,形成新的共有文化,决定着未来人类建立和谐世界的前途与命运。  相似文献   

5.
鸦片战争时期,在中国思想领域中异军突起,出现了一种引人注目的新思想,即以对外开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和变法革新等主张为特定内容的图强御侮思想。从文化史上看,一种新思想的产生,不论是萌发于传统文化内部的运动,还是借助于外来文化的撞击,都与旧有的传统文化发生着种种关系。这些关系,往往表现为这种新思想对传统文化的扬弃。毫不例外,出现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图强御侮思想,必然也与传统文化发生如此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近代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从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到学习西方的组织制度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 ,推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现代化的过程 ,也逐步探索和建立了中国新文化的体系。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法文化以“群体共存”为基本追求,法律被看作维护民族、国家整体利益的工具;西方法文化则从“个体自由”出发,把法律看成保证社会活动公平、民主的行为规则。作者对中国传统法文化和西方法文化从史源、法律观、价值观和法制传统四个方面进行了比较,旨在扬弃中国传统法文化,提取西方法文化中对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有益的成份,营造依法治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8.
寻求新背景下的文化自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近代中国启动现代化工程以来,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一直存在着传统文化本位论和西方文化本位论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其实,这两种观点都未能摆脱“中西之争”、“古今之辩”的陈旧思维模式,缺少创新思维,不能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对现实生  相似文献   

9.
我国传统儒家法律文化和法律价值与行为无价值刑法有着天然的契合性,在一定程度上行为无价值构成了我国刑法的长期传统。随着当下我国社会转型,面对层出不穷的社会纠纷和违法犯罪的复杂局面,需要从传统的法文化中汲取借鉴其真精神,以最大限度地维护社会秩序。而朱子的思想强调教化、主张明刑弼教,以教育手段为主预防犯罪,这些都为当代行为无价值刑法的回归提供了传统文化的借鉴和直接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近代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经历了一个极为动荡的时期,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文化思想意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长期的西方文化的冲击之下,我国的传统文化走上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变革之路。针对社会传统变革的根本动力问题,切实地剖析出近代社会传统文化变革的背景和基础,分离出促使文化发生根本变革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