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毕摩”是彝语音译,“毕”意为“念”、“诵”,亦代指宗教仪式活动;“摩”意为“长者”、“老师”,毕摩即“念诗诵经的长者”,是彝族传统社会的知识阶层和仪式活动家。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彝学专家马学良教授曾经指出,毕摩“身系一族之本位文化”,也就是说毕摩是彝族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是彝族民间知识分子。彝族独特的文化之所以传承至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靠毕摩运用彝文(基本字1000个左右)撰写并世代传抄,或者以口诵记忆方式传承下来的。彝族文化遗产大量地保存在毕摩的彝文典籍中,所以彝文文献以及口碑文献习惯上被统称为毕摩经,也称毕摩文化。  相似文献   

2.
彝文,是我国仅存的几种民族古文字中的一种,史书称“文”或“韪书”。现存总字数可达一万余个,用彝文记载的古籍也不少。但是古老的彝文 直到现在仍缺乏应有的规范。彝文古籍中同音假借十分普遍,加上转手传抄,谬误不少,长期掌管彝文古籍的“毕摩”先生,都是父传子效,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已严重影响着如今对民族古籍的整理与研究。彝文,实有研究、整理的必要。本人试把贵州省境内的彝族文字,  相似文献   

3.
彝族星月历     
前言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有丰富文化遗产的民族。他在全国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四位。在云南省少数民族人口中占第一位。云南省的彝族有三百三十五万多人。楚雄彝族自治州是云南省唯一的一个彝族自治州。省、州党委和政府对楚雄彝族自治州组织翻译古典彝书和搜集整理民族民间文学工作十分重视,多次给予表彰和嘉奖。并在一九八二年一月批准成立了《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楚雄彝族文化研究室》。彝文研究室一成立,就大量征集古典彝书;召开彝族古代文化知识分子“毕摩”座谈会,为毕摩落实政策;举办国际音标学习班,请省语委张廷宪、马忠英等同志来讲授国际音标知识;又举办了彝文学习班,请张先、施学生等  相似文献   

4.
彝文是彝族先民沿着自身造字道路创造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古文字,彝语称其为“”(su~(33) na~(33)),即“书眼”的意思。汉文献上称其为“文”、“字”、“韪书”(即标准文字——笔者)或“倮文”、“罗罗文”。它有一般表意文字所共有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也有足以显示自身特点的造字方法、结构系统、结构方式和发展规律。在表意文字的体系里,彝文是我国民族古文字中唯一使用“六书”造字但又未受汉字影响的具有独创性的民族古文字。  相似文献   

5.
论彝族毕摩文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化而来的,客观上促使彝文应用从宗教领域向民间社会生活的渗透和伸张。  相似文献   

6.
《西南彝志》彝语原名《恩布散额》,有源流的意思。作者是古代罗甸水西热卧土目家的一位慕史(歌师),姓氏已无可考,人们习惯称他为“热卧慕史”。他把彝族的文献和民间的各种传说,搜集、整理加工而著成《西南彝志》。从书中记载的一些事情来看,成书约在清乾隆年间。全书有彝文三十七万多字,四百多个标题,是一部记载彝族历史较为全面的史书。全书的内容有:上古混沌时期万物的出现与发展;人类的起源与发展;彝族早期部落  相似文献   

7.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在过去的彝族社会中,有一种人称之谓“毕摩”。毕摩是彝语的记音。由于各地彝语方言的差异,亦有称为不么,白马、比目、笔磨、拜玛,兵母、白毛、呗毛等。毕摩一词,按四川凉山彝语的汉译是:“毕”有“说教”的意思;“摩” 有“大师”“教师” 之含义。它在过去彝族社会中的地位仅低于兹和莫;而高于匠人和平民。所以在彝族中有“土司(酋长)到来毕摩不让坐,毕摩起身反使土司失体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8.
正漾濞是一个以彝族为主的多民族县,漾濞彝族分为诺苏、聂苏、腊罗三个支系,据考证,漾濞的古彝文随着南诏后期王室的衰落而失传。近年来,漾濞县在使用彝文方面取得一些成绩,但彝文的使用还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一是历史原因。漾濞彝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分化和融合,形成了大分散、小聚居的局面,支系多、方言差别大,给彝族文字的统一和规范带来了困难。加之历史上,彝文在大部分地区只有毕摩学习和使用,而毕摩经虽有彝文记载,但平时多为口传心授,这也导致了漾濞彝文  相似文献   

9.
“毕摩”是彝族民间从事祭祀活动的人。彝文写作,近几年学术界都称之为“经师”。就其原本的意思,口语上称“祭师”比较通俗易懂。只是因为滇、川、黔、桂四省区各地彝语存在方言问题,汉字译音写法很多。有毕摩、毕姆、比莫、比摩、比姆、白莫、白马、拜、呗耄、布慕,以及阿比、阿毕和西波、觋巴等等。各地彝族语音  相似文献   

10.
彝族有传统的文字,有丰富的彝文古籍。彝文创自何时何人,无明文可考。今存世最早的彝文文献为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明代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的铜钟,钟面铸有彝汉两种文字,较已往所知的明代《镌字崖》、《新修千岁衢碑记》等彝文刻石早四、五十年。 从彝文的体制来看,彝文发展的初期也和世界各国文字发展的规律相同,即由象形文字  相似文献   

11.
康熙三至四年(公元1664-1665年)间,贵州水西地区爆发的安坤事件,是清代贵州史上的重大事件之一。这次事件对贵州的历史,尤其是对彝族土司统治了千余年的水西地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因此,对于这次事件性质的探讨,并非毫无意义。我省史学界,对水西安坤事件有两种不同的评论。 (见贵阳师范学院编印《贵州史讲义》和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古代史》二书)。前者认为这是一次少数民族的抗清斗争,后者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探讨彝族民间和彝文文献中的"咒语"的产生文化背景、内容、形式及其有关问题。在彝族原始宗教活动中,民间相信咒语可以致人于死地,咒语也可以致鬼于死地。毕摩的彝文文献中有大量地相关文字记载,在民间也进行不同形式的诅咒活动。分析研究咒语的内容及其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语言学及民族学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81年2月下旬,笔者与范慧娟、黄建民(彝族)等同志,在云南省路南彝族自治县蒲草村、耀宝山村等彝族聚居山寨对当地传统节日“密支”节作了短期调查。据说该节日已停办多年,迄未恢复。此行我们只参观了“密支”林,请当地老毕摩、乡老等讲述了过去此节的基本情况。1984年秋冬,黄建民同志在路南家乡蒲草、老挖、豆黑、土瓜黑等村各收集到祭“密支”神的彝文手抄本经书《普兹楠兹》并译成汉文。蒙黄同志惠示原经书复印本及汉译初稿,这样才有了可供比较研究的第一手文献资料。经初步探索,现对“密支”节的性质和源流提出一些浅见,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4.
彝族人居贵州历史悠久,主要聚居在毗邻滇蜀交界的黔西北乌蒙山区,世代沿袭传统的农牧经济生活,并在此基础上曾经建立过地方政权。它有自己创造的民族文字,遗留有大批的彝文典籍和金石碑刻传世,绚丽多彩的彝族传统文化,”又以毕摩文化构成为其重要的特色,精深秘奥,源远流长。在贵州高原多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百花园中,彝族的毕摩文化可以说是兀立群芳而独树一帜。但是,毕摩文化仅是彝族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份,它在彝族文化发展史上的影响十分深厚,可以说不了解毕摩文化,就难以窥奥理解博大精深的彝族文化体系。(一)毕摩和…  相似文献   

15.
约当公元前七世纪,即笃慕的时代,彝族已进入奴隶社会,可能从这个时候起,彝族就在使用自己的文字了。据彝文古书记载,最早的有竹书,但至目前为止,不曾发现有这类实物,有待于今后考古发掘中去寻求验证。晋朝人常璩,在他写的《华阳国志》里记载着:“今南人言论,虽学者亦半引夷经”。并谓夷经“好譬喻事物”,说明彝文发展至晋代,不仅有文史篇章,而且广泛地为人们所传诵,因其脍炙人口,所以文人学  相似文献   

16.
彝族是我国西南地区人口最多、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有“纳苏”、“诺苏”等20多个支系,早在远古时代其先民就已在滇池、邛都(今四川西昌东南)等地生息繁衍,过着游牧或农耕为主的生活。云南是彝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省大部分市县都有彝族分布,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据1997年底统计,全省彝族人口4284万人。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六大方言;彝文文献达万卷之多,真实地记述了彝族历史、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等方面的内容。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彝族创造了自己富有特色的科学文…  相似文献   

17.
宇宙万物都是不断地变化着的。彝族先民对这个普遍规律有着朴素的辩证法认识,一言以蔽之,就是“变”,彝文作。 “变”的哲学观点,从古彝文记载和彝族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充分表露出来。 一、“变”的现象 彝族先民认为:天、地、人和一切事物在产生和发展中不断地“变”。据《西南彝志》、  相似文献   

18.
彝文历史谱牒档案探析华林一彝族在历史上创制了本民族使用的古文字,虽然彝文源于何时学术界尚未定论,但从云南昭通发掘出的铸于东汉年间的彝文“铜蛙印”〔1〕和贵州大方县遗存的一方蜀汉建兴年间的彝文《妥阿哲纪功碑》〔2〕来看,迟至汉晋时期,彝文已为彝族学者所...  相似文献   

19.
起云金 《今日民族》2005,(10):42-43
在每年农历2月初8的大姚昙华“插花节”上有一个重要仪式,祭马樱花。祭台的中央放一棵美丽鲜红的马樱花,树旁蹲一个美丽的小姑娘,一位头戴法帽,身穿法衣,手拿法器的毕摩端一碗净水,口诵经文,向东西南北中进行祭祀,这个神圣的祭祀仪式,主角就是这个德高望重,口念经文的毕摩。毕摩在昙华彝族人民中有着崇高地位并起着重要作用,现在昙华仅有两位毕摩。毕摩是彝族文化的传承者和载体。毕摩文化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彝族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哲学、医学、道德、伦理、科技、风俗、礼仪等方面。毕摩在彝族生活中的地位很高…  相似文献   

20.
彝文是彝族使用的一种单音节表意的文字。彝文创始于何时何人,无从稽考,仅有一些民间神话式的传说,如传说是孔子造的,说孔子右手造的是汉字,所以汉文自右向左;左手造的是彝字,所以彝文是自左向右,这是由于彝文与独体汉字相似而有此传说,见于史志记载的如《滇系·杂载》说“汉时有纳垢酋之后阿(田呆)者,为马龙州人,弃职隐山谷,撰爨字如蝌蚪,二年始成,字母千八百四十有奇,号书组”。“爨字”即彝文。这和仓颉造字传说同样是查无实据,似乎不必多费唇舌去争论这类问题。但我们从现有的彝文文献年代可考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