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正汹涌着的现实力量,它与化发展无疑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对这一相关性的研讨中,“化全球化”的观念已然出现并歧见纷呈。诸如是否出现了“化全球化”、“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化全球化与化多元化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化冲突与化整合等问题都有必要深入探讨.为此,我刊约请邹广教授、贺金瑞博士、孙晶博士、博士生崔惟航撰写了这组笔谈,希望引致更深入的研讨。邹广认为,当今世界已联系成一个整体,不同化形态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预示着人类化将在一个新层次上超越迄今所面临的分裂与冲突的格局,出现空前的化整合。他在章中从东西方化的沟通、科学与人的融汇、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四令方面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人类化整合的方向。贺金瑞在章中回顾了人类早期和近代的化交往,并对当代化交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连行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交往全球化,而化交往则是其核心、灵魂和纽带;在21世纪.化交往全球化将成为人娄历史的必然趋势。孙晶认为.全球化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对其不能予以本质主义式的定位,而应是关系定位。他在章中对本质主义地看待化全球化的错误作了揭示并予以批驳,认为它必然导致化中心主义或化相对主义,导致中西化对立。他认为,应以综合创新的观点对待中西化。崔惟航认为,当化的物质层和理论、制度层伴随经济全球化而发展变化之际,化的全球性发展即已发生;化的全球性发展与化的一元化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所强调的乃是化的一种普遍的“相关性”.它以化的多元化为前提和基础,并通过后表现出来,而化的多元化则必须依据化全球化的趋势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的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全球化是正在进行的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过程的法律表现,不存在脱离这一社会内容的独立的法律全球化。在社会生活领域全球化的过程中,法律全球化实际起到使这一过程规范化、定型化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法律全球化既是经济、政治、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又是它们的保证。本文所探讨的法律全球化,实际是社会生活领域所出现的全球化趋势的法律方面。   自从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一词已经被人们越来越多地在不同意义上使用。本文将集中讨论以下几种意义上的法律全球化的法理基础和社会内容:( 1)克林顿主义的法律全球化;( 2…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的中国已经进入一个风险社会,信任资本缺失导致的社会冲突和信任感的普遍匮乏,已经严重地影响到社会秩序的稳定与进步。因此,必须改变以血缘家族关系为核心的中国传统特殊主义人际信任模式,代之以制度信任为核心的普遍主义信任模式,才能使风险社会中的社会转型与政治秩序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是一股正汹涌着的现实力量,它与文化发展无疑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在对这一相关性的研讨中,“文化全球化”的观念已然出现并歧见纷呈。诸如是否出现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文化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关系、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冲突与文化整合等问题都有必要深入探讨。为此,我刊约请邹广文教授、贺金瑞博士、孙晶博士、博士生崔惟航撰写了这组笔谈,希望引致更深入的研讨。  邹广文认为,当今世界已联系成一个整体,不同文化形态的运动、发展与变化呈现出一种整体的相关性和一致性,预示着人类文化将在一个新层次上超越迄今所面临的分裂与冲突的格局,出现空前的文化整合。他在文章中从东西方文化的沟通、科学与人文的融汇、个体与人类的统一、人与自然关系的协调四个方面探讨了面向21世纪的人类文化整合的方向。  贺金瑞在文章中回顾了人类早期和近代的文化交往,并对当代文化交往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进行了分析。他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经济交往全球化,而文化交往则是其核心、灵魂和纽带;在21世纪,文化交往全球化将成为人类历史的必然趋势。  孙晶认为,全球化文化是一种在动态与差异(甚至矛盾冲突)中运动的过程,对其不能予以本质主义式的定位,而应是关  相似文献   

5.
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自身成长发展的基本素质与内在要求。当代大学生置身于一个全球化、媒介化与转型现代化等相互交织的时代境遇中,映射到大学生社会责任感领域中就呈现为自我中心主义的过分彰显、忧患与敬畏心的普遍缺乏、价值认同危机的广泛蔓延等方面的现实困境与时代图景。为此,可以探索明确教育基本原则、完善社会责任感培育的内容体系、创新社会责任感培育方式方法的时代路径。  相似文献   

6.
从文化角度看,全球化是一个矛盾体系,是整合与碎裂、一体化与分离化、世界化与本土化的张力场。全球化时代文化多元化是必要的,但推到极端刻意强调文化本土化、文化民族主义及发展为文化沙文主义、文化原教旨主义,将导致文化的矛盾、对立与冲突,影响人类社会的和平与发展,甚至将脆弱的地球村推向崩溃的边缘。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展开不同文化间的沟通与对话,消除偏见与冲突.是21世纪地球村公民生存发展的智慧选择。  相似文献   

7.
孙立平 《廉政瞭望》2012,(11):52-53
消极社会管理与积极社会管理 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一种群体生活,群体生活必须以基本的秩序作为保障。从这种意义上说,社会管理对于任何社会都是必需的。但近一段时间以来,我国对社会管理问题的着力强调,则源于一个特殊的背景。这就是社会问题、社会矛盾以及社会冲突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所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冲击。但如果进一步分析,就可以看到,现在对社会管理的刻意强调,还有一层更为深刻的背景,这就是当代经济社会生活复杂化以及伴随而来的社会风险的挑战。 就中国目前的情况而言,经济社会生活的复杂化趋势主要源自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再分配体制相比,市场经济带来的不仅是资源配置的多元化,以及由此带来的调控机制的间接化和复杂化,而且,市场经济的体制必然导致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和利益群体的分化。二是世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伴随着全球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文化的多元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全球化,作为当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特征,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全球化问题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陆续出现的一系列的全球化思潮中.阿明和弗兰克等人的“依附理论”,萨伊德、德里克等人的“后殖民理论”,沃勒斯坦等人的“世界体系理论”,杰姆逊等人的“晚期资本主义化批评理论”,吉登斯等人的“第三条道路理论”和亨廷顿的“化冲突论”是影响较大的几种。  相似文献   

9.
现有国际法规则体系,以国家为权力与义务主体,"国本主义"主导其主流价值与制度设计,"人本主义"鲜有提及,或较之"国本主义"作为低位阶规范,对国际法鲜少发生作用。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与全球市民社会的形成,国际法领域中的人本化趋势呈现出渗透性的发展势头。本文以"人本主义"为价值尺度与分析框架,就国际法人本化与国家主权的关系进行了纵深性地梳理与研究,辩证性地看待国际法领域中的这一两难问题。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与中国的问题首先是个时间问题,我们要在社会历史发展逻辑的高度上认识中国参与全球化浪潮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国家主义、民族主义、化多元主义等立场上得出的反全球化结论,都有可能使中国利用世界市场提升本国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努力落空,因而都是需要加以反对的。我们在敢于融入全球化的同时,又要善于融入全球化。我们绝对不能低估全球化的风险,但是,回应挑战、抵御风险的努力也要在全球化框架中进行,我们要走出“挑战—回应”的旧模式,代之以“回应—创新”的新模式,即以融入全球化为契机推进制度创新和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1.
在全球化的时代,西方文化霸权已经成为一个日益凸显的国际关系问题,他们以媒介霸权为技术基础,以话语控制为基本途径,把自己的意识形态、文化价值观在被输入国的广泛渗透,以种族优越论、文化至上论、文明冲突论等为理论支撑,实现自己文化霸权的目的。了解了西方文化霸权的基本程式和理论基础,我们要更加自觉地捍卫自己的文化主权。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肯定文化差异的文化多元主义为大多数人所赞同,但它不是没有问题.文化多元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政策存在着难以解决的问题,作为意识形态则很容易走到与人类文化本质相反的道路,因此必须对文化多元主义保持一种反思的态度,坚持文化的主体性原则.  相似文献   

13.
文化全球化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要求民族文化创新。民族文化创新是历史发展差异性的供给源,是文化全球化历史发展的动力。民族文化创新既符合辩证法的内在要求,又体现了各民族对历史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因此,要实现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文化创新,应正确处理好趋利与避害的关系、借鉴与独创的关系、民族化和全球化的关系、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张艳霞 《理论建设》2020,36(1):105-112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文化多样化的纵深推进,各国之间的联系和依存关系日渐加深。其中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性日渐凸显,成为各国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展示文化底蕴的最佳平台。民间传播者作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主体之一,具有自带亲民立场、促进民心相通相融、为中国文化传播打开新空间等优势。文章以李子柒视频为例对其内容特色进行深度分析,深层次展示民间传播者在对外文化交流中发挥的作用,进而提出民间传播者如何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文化全球化的存在与否及其看法产生了较大分歧,不论承认还是反对,文化全球化作为一个既成的事实对世界各国的文化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异质文化之间面临着冲突与碰撞,我国传统文化受到挑战。  相似文献   

16.
文化全球化的边界,是指不同文化的活动范围和存在空间具有的一定界域。文化全球化的边界意识类似于中国古代社会的"和而不同"思想,包括价值边界意识、话语边界意识(表达的边界意识)、文化交流的边界意识等方面。文化边界的走向决定于文化的向心力和离心力、文化的吸引力和排斥力、文化的继承性和变异性等因素,经济发展和社会互动、文化的冲突和融合、科技的交流和应用等亦对文化边界发生深刻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每一个国家都将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相较于西方国家文化安全的理论研究与现实发展,文化安全建设稍显滞后,面临着较大的威胁与挑战。理论上提出对策,实践中坚决反对文化霸权、力促先进文化的构建成为我国当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8.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文化领域也呈现明显的全球化走势。在文化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一元化和多元化的趋势相伴相随,共同发展。短期看,文化多元化是主流,长期看,文化一元化是归属,从而最终形成人类思想文化领域的和谐共进。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分别在物质、理论制度和心理三个层面体现。在文化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该如何进行先进文化建设?物质层面上,对外来文化要采取拿来主义态度,去粗取精;理论、制度层面上要积极借鉴西方国家的优秀成果,体现世界性,提升民族性;心理层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古为今用”,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