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反侦查是犯罪人或其他人为了使作案人避免被发现、证实与抓获而采取的掩盖、伪装、躲避和对抗行为的总称。反侦查可分多种类型,反侦查的规律与特点也有多种,其中需注意的是反侦查的焦点性,它多集中在作案的时间和空间、作案手段、案犯特征、事件与案件性质、刑事责任能力、罪行轻重等方面,这是反侦查的基本内容。反侦查对策的总体思路是:牢牢抓住案件的反常点、细微点;注意“面”的工作;运用高科技手段、诱惑侦查手段;抓住犯罪人难以或不能反侦查的链节等。  相似文献   

2.
刑案假象是由于作案人的原因或偶然因素的介入,形成虚假乃至歪曲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现象的总称。它具有潜在性、矛盾性、接近性、辩证性的特征。对刑案假象的识别需要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把握案件的反常,揭示隐蔽性;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换位思考;合理运用侦查谋略,促使反常等。  相似文献   

3.
关系人作案的命案在犯罪现场的特殊性、调查走访信息的矛盾性、案后表现与侦查询问中的反常性以及现场证据的印证性等,都有别于一般的杀人案件。虽然这些特点并非使得关系人作案与其他一般杀人案件泾渭分明,或具有永久性法则般的稳固性,却也为侦查人员在命案侦查中把关系人作案作为一种优先考虑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论犯罪分子实施犯罪后的反常行为与侦查破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犯罪分子在实施了犯罪行为后,往往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反常,这主要是由人的心理因素所决定的。犯罪后的紧张心理是造成反常的主要因素。同时,反常也受到犯罪人的个性特点、个人交往以及案件情况、侦查活动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在侦查中,要注意反常的各种行为表现和假象反常,分析反常产生的原因,为侦查提供线索,以发现嫌疑对象。  相似文献   

5.
预谋杀人案件是与激情杀人案件相对的一种杀人案件。预谋杀人案件具有作案手段凶狠残酷,现场多,范围大,犯罪人通常具有一定反侦查能力等特点,侦查难度较大。侦查方向的确定是预谋杀人案件侦查工作的起点,也是预谋杀人案件侦查工作的重中之重。虽然预谋杀人案件形式多种多样,但归根结底,其本质是相同的。无论犯罪嫌疑人作案前如何掩饰自己的杀人动机,作案后如何伪装现场,甚至是销毁现场,总会留有一定的线索能够帮助公安机关正确确定侦查方向,开展侦查工作。  相似文献   

6.
刑案假象是由于作案人的原因或偶然因素的介入所形成的虚假乃至歪曲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现象的总称。它具有潜在性、矛盾性、接近性、辩证性的特征。对刑案假象的及时、准确识别需要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把握案件的反常以揭示隐蔽性,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合理运用侦查谋略等。  相似文献   

7.
命案现场是发生命案的地点和场所。鉴于此种犯罪惩罚的严厉性,命案现场出现伪装的情形日益增多,犯罪行为人通过对作案时间、工具、手段、动机、目的、事件性质等伪装,妄图逃避法律制裁。清楚了解命案伪装现场的特点及准确识别其伪装内容,对于命案现场勘查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视频图像侦查是新的侦查方法,已在侦查实践中广泛应用。犯罪嫌疑人为逃避打击会针对视频监控系统实施直接破坏、伪装掩盖等多种反侦查行为。犯罪嫌疑人的认知能力和关注焦点皆会受到限制,且视频监控能够客观还原事件过程,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是能够被识别的。我们可以通过仔细勘验,分析反侦查行为方式,广泛收集线索,深度挖掘相关信息等方式,以应对犯罪嫌疑人的反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9.
犯罪现场心理痕迹是指犯罪分子在犯罪现场实施犯罪行为时,通过遗留在现场上有形物质痕迹而显现出来的某些特定的心理特点及案犯思维现象。它具有特定性、客观性、间接性、相对稳定性等特征。在侦查破案中,应用现场心理痕迹可以更为科学合理地、深入地认识现场物质痕迹、划定侦查范围、串并案件,为侦查破案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刑案假象识别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刑案假象是由于作案人的原因或偶然因素的介入,形成虚假乃至歪曲反映案件事实真相的现象的总称。通过识别它,就能把握住案件的本质特征。因此对于假象准确、及时的识别就成为刑事案件侦破的转折点和获取相关犯罪线索、证据的突破口。对刑案假象的及时、准确识别需要做好现场勘查工作;把握案件的反常,揭示隐蔽性;发挥逆向思维的作用,换位思考;合理运用侦查谋略,促使反常等。  相似文献   

11.
侦查思维有别于其他的思维,其基本特性可以概括为回溯性、或然性、谋略性、集散性、关联性,侦查思维是侦查逻辑思维和非逻辑侦查思维的对立统一。由于侦查思维在侦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所以侦查人员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侦查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2.
由于刑事犯罪活动的智能化、技术化不断升级,作案手段狡猾多变,犯罪分子极力对现场进行伪装和破坏,造成犯罪直接证据越来越少,现场勘查也不易获得直接证据。这就要求在认真细致地勘查现场的同时,进行痕迹物证综合利用,把作案现场搜集到的一切痕迹物证和现场变化情况作为犯罪信息"资源",利用多种刑事技术手段和方法,进行全面、充分、合理的利用,为侦查破案发挥多功能作用,通过一物多证、同痕多检、心理"痕迹"证明等手段,为侦查破案提供新的线索和证据。利用痕迹物证的对应关系、远近关系、分离关系及犯罪心理"痕迹"等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分析,认清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与犯罪行为相关的因素,达到揭露和证实犯罪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利用手写文书进行违法犯罪活动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犯罪分子作案手法不断更新,伪造书写文书的熟练程度不断提高,文书鉴定工作面临巨大挑战。我们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必须认真研究笔迹的伪装程度,对于识别、确定伪装程度,提高文检人员技术水平,探讨对伪装笔迹的掌控能力和快速锁定犯罪嫌疑人、侦查破案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犯罪现场反常情况是侦查初期开展侦查工作的一大障碍;但只要找准其成因,并运用正确的方法加以识别和排除,据此展开侦查反而会成为侦破案件的一条捷径。犯罪现场反常情况的形成原因一般包括犯罪人的伪装、偶然因素的介入、环境因素、犯罪人的特殊犯罪目的、犯罪分子的附带作案心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视频侦查在侦查破案中的广泛运用,犯罪嫌疑人针对视频监控的反侦查行为已常态化。常见的视频反侦查行为有破坏型、躲避型、伪装型、否认型等四类。由于犯罪嫌疑人认知的局限性、关注焦点的有限性以及大数据侦查的前瞻性,视频反侦查行为人必将沦为裸奔的"透明人"。寻求视频反侦查行为的反制之道,要树立大数据思维,进行立体化勘验,多维度拓展,多警种合作,全方位突破。  相似文献   

16.
由于黑恶势力犯罪的阵地控制活动层面众多,带有一定的保密性、伪装性,控制难度大。1.通过网络查控与特情侦查加强控制;2.加强公开管理;3.结合农村黑恶势力生成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控制;4.变"单元防控"为"系统防控";等。  相似文献   

17.
犯罪现场痕迹由于受到自然、社会和犯罪人伪装等因素的作用会发生变异现象 ,变异的痕迹是不能直接作为侦查破案的线索依据的 ,必须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其进行分析 ,并加以识别排除 ,以保证侦查工作的有效开展。  相似文献   

18.
涉案电话通信信息与犯罪侦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涉案电话通信信息既包括与犯罪嫌疑人本身所持有、使用的手机、程控电话、IC卡电话等通信工具有关的信息,也包括被犯罪分子盗、抢、骗手机的通信信息。它具有时限性、对象性、价值性、保密性等特性,可以通过现场勘验检查、调查访问、电信部门和其他途径获取。利用涉案通信信息开展侦查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且具有极大的灵活性,需要侦查主体充分发挥创造性思维加以运用。涉案通信信息在犯罪侦查中的运用已经日益显示其重要性,为了提高在犯罪侦查中利用涉案通信信息的效能,应在侦查人员中普及电信基本知识,建立通信信息查询系统,加强与电信部门的联系和协作配合,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细化和规范利用涉案通信信息的侦查行为。  相似文献   

19.
由于黑恶势力犯罪的阵地控制活动层面众多,带有一定的保密性、伪装性,控制难度大.1.通过网络查控与特情侦查加强控制;2.加强公开管理;3.结合农村黑恶势力生成特点和演变规律进行控制;4.变"单元防控"为"系统防控";等.  相似文献   

20.
侦查催眠在大多数国家被禁止适用于犯罪嫌疑人,但笔者认为侦查催眠对特定犯罪嫌疑人有适用的可行性。对特定犯罪嫌疑人适用侦查催眠时,要遵循必要性原则、自愿性原则和目的性原则;要符合严格审批手续、聘请专职催眠师、全程录音录像等程序规范;要注意催眠前记录供述、避免有关案情的暗示性提问、辨识伪装被催眠的现象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