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要求;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使命与责任。思想政治工作就是要让科学的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此,本刊推出“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思想政治工作”特别策划,以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和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以及如何按照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行之有效地做好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科学依据。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化,企业改制进入攻坚阶段的重要时期,我们必须澄清模糊认识,坚定政治信念,巩固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指导地位,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理性思维,用求实、创新、发展的精神,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马克思曾说:“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而群众要掌握理论,则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在地包含着“让马克思主义掌握群众”和“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两方面内容,“让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群众”的难点在于如何发挥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释功能,在现实中用理论合理地、合乎逻辑地很好地说服群众,让群众对理论心悦诚服;“让群众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构建一种机制,让群众在这种机制下能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去审视、评判、检验、监督党和政府制定的政策及其施政行为,看实践有没有偏离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文通 《理论视野》2009,(10):19-23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是列宁的提法。但是,一方面,列宁所说的“三个组成部分”,和我国理论界所说的“三个组成部分”不一致;另一方面,列宁后来对马克思主义重新作了归结,放弃了“三个组成部分”的提法。更重要的是,“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之说,不符合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和本意。“三个来源”的提法不够确切,没有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和资产阶级理论之间的原则分歧和对立性质;“三个组成部分”的提法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找不到根据,和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的概括不一致。“组成部分”之说凸显了学科色彩,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体系的内在联系,贬低了马克思主义,没有把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准确地和重点突出地概括出来。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应当回到恩格斯的“两个伟大发现”和“一个重要结论”上来。  相似文献   

5.
高放 《理论探讨》2012,(3):168-170
“始作俑者”是贬义词,不宜用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创始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内容创始人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提法创始人,这是两个概念,不宜混同.马克思主义理论首要创始人是马克思,但是马克思从未表示过他的理论包括三个组成部分.协同马克思创立马克恩主义理论的恩格斯,有过马克思主义含有三个组成部分的思想.列宁第一次明确亮出“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提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十几个组成部分,各个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如何说明和表述,有待进一步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地位,有待进一步深刻阐明.  相似文献   

6.
朱虹 《瞭望》1996,(44)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精神文明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三座伟大的里程碑。如果把他们关于精神文明的理论看作一个巨大的宝库,那么,其中一些著名论断则是这个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马克思提出培养全新的人是共产主义最重要条件的论断,列宁提出在文盲大海里建不成社会主义的论断,毛泽东提出的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论断,至今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并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论点。他的这些重要理论观点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闪耀着时代光芒,对我国当代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7.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历史地全面考察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与社会革命相互关系的思想的发展过程,对于完整地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继续清除民族理论和民族工作中的“左”倾思想的影响,排除右的干扰,顺利完成新的历史时期的民族工作的任务,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 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这个原理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最早提出来的。在  相似文献   

8.
李雪梅  王洁 《学理论》2015,(7):31-32
列宁坚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思想,并在俄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将其进一步丰富发展,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群众观。列宁的群众观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性: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其逻辑主线,尊重群众、维护群众利益是其逻辑起点,教育群众、引导群众是其逻辑支点,服务群众、发展群众是其逻辑归宿。研究列宁群众理论的这种内在逻辑性对理解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群众理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徐世杰 《理论探讨》2004,2(6):108-112
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逝世后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出色地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身体力行地实践马克思主义学风,并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辉煌理论成果--列宁主义.他的学风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要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2)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要有正确的方法;(3)力戒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注重向实际作调查研究;(4)坚定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作无情的斗争;(5)"要改造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谭惠娟 《学理论》2011,(33):52-53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党群关系思想,深入学习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的党群关系理论,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三为民"思想,群众利益无小事,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推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党群关系理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精神文明理论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三座伟大的里程碑。如果把他们关于精神文明的理论看作一个巨大的宝库,那么,其中一些著名论断则是这个宝库中最为耀眼的明珠。马克思提出培养全新的人是共产主义最重要条件的论断,列宁提出在文盲大海里建不成社会主义的论断,毛泽东提出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它一切工作生命线的论断,至今深深留在人们的记忆中。邓小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思想,并根据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  相似文献   

12.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苑华 《理论探讨》2008,3(1):39-42
"经典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进程中仍然遭遇多种困境.为此,我国理论界曾经提出三种主张:一是"回到马克思",努力掌握马克思的原生态思想;二是"回到实践",在正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理论的前提下,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三是"重建",恢复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本真思想.我们认为,这三种主张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本质上都是为了正确地理解马克思,而不是针对如何创新"马克思".而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发展所面临的紧迫问题是理论创新.因而,我们强调"信仰意识"、"问题意识"、"原创意识"和"当代意识",要在不断进步的实践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7,(9)
列宁的意识形态建设思想不但是列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包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需要向人民群众进行多种形式的"灌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必须维护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利益和诉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尤其要做好党的建设这个核心工作。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思想启示我党要捍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始终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我们要加强党的建设,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14.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马克思的这一论述强调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可以类比其他理论)的神圣追求——能“抓住事物的根本”的理论通过“掌握群众”而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经过考证指明,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讲过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相反,他们多次明确指出,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资本主义社会内部不能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从列宁首先提出,经过斯大林及前苏联理论界的强化和系统化,最后经过毛泽东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化,成了前苏联理论界和中国改革开放前以至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普遍认同的一种所谓"马克思主义观点".这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的极大误解.本文既指出了在这个问题上,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区别,又指明了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一致之处,阐明了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主义与列宁主义的关系.最后文章说明了把资本主义社会内部可以自发地孕育和形成社会主义因素的观点理直气壮地作为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传播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指导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宣传作了大量的论述和深入的研究。因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不同,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宣传思想在宣传的视域、宣传的体制、宣传的目的、宣传的典型、宣传与理论的关系、宣传的自由性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异。通过差异性比较来理解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相关宣传思想,有助于指导我们党的宣传工作的开展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宣传观中国化。  相似文献   

17.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针对党员领导干部处在领导岗位又不善于管理的情况,提出“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的著名口号。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而且要向人民群众学习,甚至向资本家学习,尽快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巩固苏维埃国家政权和推动经济建设迅速健康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于马克恩人权思想的理论来源这一问题,学界一直鲜有人就此展开过专门的论述.通过对马克思之前的某些思想与马克思的人权理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后者有五个主要的理论来源.这五大渊源对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的创立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在马克思的人权思想中始终闪现着这些理论渊源的影子,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人权理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做好群众工作的本质要求,而做好群众工作要求把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思想武器,实现真理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相结合.必须运用实际接受和与群众对象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真实感的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于做群众工作的过程始终,宣传、发动、教育和组织群众,共同推动中国社会事业健康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内化于做群众工作的过程中,妥善协调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李洪林否定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观点,阐述了马克思恩格斯是“灌输论”的奠基者;列宁第一次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灌输”概念并系统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当前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灌输论”有重要的意义;否定和反对“灌输论”其实质是否定和反对向广大群众灌输马克思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