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通过对我国少年司法中律师作用发挥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提出律师在未成年人案件中应担负法律服务和心理帮助双重职责。未成年人案件讯问时应率先实现律师在场权,律师应积极为在押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中请取保候审,并发挥在社会调查、法庭教育以及社区矫正中的作用。应把未成年人作为法律援助的“优先群体”,扩大人民法院未成年案件指定辩护的范围,合理界定指定辩护的时间,切实推动“有效刑事辩护”。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辩护存在着法律援助辩护为主、专业性不足、缺乏救济机制等问题。要实现对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全面维护,必须构建未成年人有效辩护体系,可以从制度和技术两个层面把握:一方面构建适合刑事辩护的执业大环境和符合现实情况的法律援助小环境;另一方面辩护中贯彻国家亲权理念、儿童福利理念,同时建设符合未成年人特点的专业辩护队伍。  相似文献   

3.
赵璐 《法制博览》2024,(1):100-102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案件处理的基本流程和工作模式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律师辩护是案件处理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从当前司法案件的律师辩护率和法律援助相关法律规定比较分析来看,通过法律援助提升刑事案件律师辩护率还有较大空间。相关人员需要加强法律模式的创新,有效发挥出律师在庭审中的辩护作用,进而更好地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我国司法程序的公平与公正。  相似文献   

4.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确定律师作为辩护人提前介入诉讼活动,其辩护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审查起诉阶段的辩护;其二,审判阶段的辩护。法律又同时规定:法院可以或者应当指定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为被告人提供辩护。由此人们理解为,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律师只能在审判阶段介入诉讼活动。鉴于这种理解,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些问题,使法律援助辩护难以充分发挥其维护被告人诉讼权益的作用。一、法律援助辩护律师在审判阶段介入诉讼活动,面临缺乏准备的问题看不到完整的证据材料。法律援助律师由于在审判阶段才介入诉讼活动,只能到法院…  相似文献   

5.
我国2012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267条进一步保障了未成年人的律师辩护权,然而司法实践中仍有大量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获得律师帮助或者有效辩护。有鉴于此,反思《刑事诉讼法》第267条之性质,缺少程序性制裁要件是强制性指定辩护与强制辩护的关键区别。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适用强制辩护会损及未成年人的自主权与选择权,但强制辩护在保障未成年人利益及维护司法正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援助合同制度和专职律师制度,实现强制辩护的制度功能,维护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权利。  相似文献   

6.
在长宁区法律援助中心的倡议下,上海市长宁区司法局、教育局、团委、妇联在五月份联合成立了“长宁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律师志愿团”。律师志愿团由31名志愿律师组成,其主要职责包括:办理由区法律援助中心指派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对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进行庭前调查并适时对违法未成年人进行帮教;义务担任长宁区中小学青少年维权法律顾问,适时到被聘任的学校、对口街道(镇)为师生和家长进行法律讲座、法律咨询。上海市长宁区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颇有建树,中国大陆第一个少年法庭、第一个未成年人刑事检察机构均是在该区创建,保护未成年人权益律师志愿团的成立使该区未成年人保护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2015年美国德克萨斯州贫困者辩护委员会联合科尔马县和县刑事法院合作试点实施了选择辩护人模式,允许贫困被告人根据法院提供的律师名单选择法律援助辩护人。试点结果显示选择辩护人模式对提高法律援助辩护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我国,法律援助案件辩护质量不高一直是刑事法律援助的顽疾。该问题的形成既源于法律规定的漏洞,又与指派辩护人模式的固有缺陷有关。选择辩护人模式改革的成功为我国解决刑事法律援助辩护质量问题提供了新思路。通过借鉴选择辩护人模式的合理内核,从国家责任、律师资源和权利保障三方面对我国法律援助制度进行完善,以达到改善刑事法律援助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曾泽东 《法制博览》2022,(12):54-56
修订后的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律师的职业伦理、准入机制、刑事辩护等方面的规定进行了完善,同时,针对法律援助和值班律师制度作了明确的规定.随着我国刑事诉讼的发展到了新阶段,刑事有效辩护的推进进一步得到保障.但是,在司法实践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律师进行刑事辩护的质量,限制了当事人辩护权的实现和权益的保障.本文结合我国...  相似文献   

9.
律师辩护对于嫌疑人、被告有着明显的价值。应该加强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的律师辩护权。但是,我国律师辩护权的行使存在着诸多的制度障碍,由于未成年人的律师辩护权没有与通常的律师辩护权进行区分,所以同样行在许多问题。其中的原因十分复杂。可以考虑制度创新来逐步改进、完善未成年人的律师辩护权。  相似文献   

10.
纪建斌 《法制博览》2022,(14):66-68
刑事辩护法律援助是一项重要的刑事司法制度,能够有效促进司法公正,保障人权,实现公平正义,满足刑事被追诉人最低限度的保障.我国刑事诉讼正在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诉讼程序也越发规范.2017年,我国开启了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试点工作,有效保障了当事人的辩护权,推动了控辩平等,促进了法律援助制度的发展.在依法治国背景下,我...  相似文献   

11.
佘欧洋 《法制博览》2015,(3):125+124
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审前阶段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法律援助制度的确立是大进步,但相关保障机制的缺乏,对此只能保持审慎乐观的态度,由于制度设计是以审判阶段为参照的,导致审前阶段指定辩护操作性较差,瑕疵现状层出不穷,因此,建立法律援助的保障机制和扩充专职法律援助律师队伍,从而以应对新刑诉法实施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2.
获得法律援助的权利是未成年人享有的一项重要人权,它彰显了法律人文关怀与对实质正义的追求。但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在立法上与实施机制方面还不尽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有待于从援助范围、机构建设、承办人员等方面进一步改进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这是一位律师的办案手记,从中可以看到,律师如何运用专业智慧使未成年人的权利得到维护。这不是本刊惯常所用的那类稿件,需要告诉各位读者的是,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进行类似的探索,每期刊发一个维权案例。在这些案例中,我们既能一睹执业律师的辩护风采,又能一窥司法人员的法律高度。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深深体会到全社会对未成年人的关注与关爱。在我们看来,从某种意义上说,最好的保护就是最大的预防。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犯罪研究》2009,(5):F0004-F0004
为了提高公益诉讼特别是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的辩护水平,从而更好地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犯罪。近日,一项“未成年人刑事司法的成就与发展”为主题的培训研讨活动在武汉大学法学院正式启动。来自北京大学法学院的陈瑞华教授,武汉大学法学院的莫洪宪教授(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常务理事)、叶小琴教授和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副秘书长刘桂明以及国际司法桥梁的多位专家,  相似文献   

15.
未成年人一直是我们社会特别重视的一群人,因为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和心智方面都还没有完全的成熟,辨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在司法过程当中,我们要保护好未成年人的利益,特别是犯罪嫌疑人是未成年人的案例,要特别重视他们合法权益的保障,这个保障权益最为重要和突出的一点就是法律援助机构为涉案的未成年人被告人提供法律援助,本文就是想对未成年人的法律援助实践来分析,看看我国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有哪些方面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案件屡屡发生,作为一名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工作者,作者接触了很多未成年人法律援助案件。目前我国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还不完善,尚存在一些不足。本文主要从实务角度出发,结合案例与实践,对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结合法律援助制度与未成年人身心特点,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对策,以完善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7.
张伟 《法制博览》2023,(10):94-96
法律援助制度的核心是为了弥补当下我国在刑事辩护领域的空缺,以使得被追究法律责任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能够在面对控方的指控时,通过具有专业法律知识的律师的帮助,更好地行使辩护权。当前我国在坚持辩护律师全覆盖的大背景之下,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需要看到的是,由于刑事法律援助全覆盖创制的时间较短,目前仍然存在着法律援助案件质量不高、经费不足以及供需矛盾等问题。基于此,本文以辩护律师全覆盖的研究视角出发,着重分析自《法律援助法》出台以后,我国在法律援助方面所进行的有效改进,以及现阶段该制度尚存的困境和问题,以此对于今后法律援助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意义借鉴。  相似文献   

18.
刘超 《法制博览》2024,(8):106-108
法律援助是保障弱势群体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法律援助律师是提供法律援助服务的重要力量。《法律援助法》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规定法律援助律师可以承办法律援助案件,2023年8月司法部公布新修订的《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进一步将法律援助律师纳入服务承办人员范围进行管理。然而,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法律援助律师在职业发展中面临着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其提供法律援助的效能。本文旨在探讨法律援助律师的发展困境,从基层实践的视角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周小春 《法制博览》2023,(31):88-90
刑事法律援助的本质是国家保障法律规定的特定对象,即那些无力支付法律服务费用或者存在其他困难的公民获得辩护而制定的一项制度。为保障刑事法援案件质量,各地司法机关纷纷出台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探索提高刑事法援案件辩护质量的新路径。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法援案件辩护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了提高刑事法援案件辩护质量的建议。作为法律援助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刑事司法救助制度,其设立目的是保障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中没有委托辩护人的被告人获得律师辩护。  相似文献   

20.
我国当前的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存在羁押率高且羁押长期化现象显著、看守所分管分押措施落实不到位,以及羁押处遇状况不佳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在审前羁押制度客观存在的情况下,我们应当通过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实行和推广相关先进工作制度、改革未成年人审查逮捕条件、强化对未成年人审前羁押必要性的审查、完善对未成年人的律师辩护制度、建立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快速通道"、建立取保候审寄宿所、建立多元化羁押替代性措施,以及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等,来完善与创新未成年人审前羁押权益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