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大寨,浓缩着一个时代。 潮涨潮落,褒贬臧否。然而,当年周总理为大寨人总结的三句话,“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的大寨精神永不可丢! 1992年春天,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朱镕基站在大寨虎头山上,望着山上一道道石坝围造的层层梯田,他  相似文献   

2.
一1966年元旦,《光明日报》文艺副刊《东风》以醒目的位置套红刊登郭沫若的组诗《大寨行》。这是73岁高龄的诗人于1965年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赴山西“参观农村社教工作”期间写成的18首旧体诗。这些作品大多无诗意可言,无非是以娴熟的声韵对仗技巧表达一些类同标语口号的内容。以《大寨行》总冠组诗,不但在于各篇中充斥“大寨精神卷巨澜”、“大寨人人是愚公”、“大寨精神善发扬”、“大寨杨谈随处是”、“学来大寨研科技”之类的诗句,而且其压轴之作为《颂大寨》,这是组诗中唯一的一篇迹近古风的体式,其余均系七律。虽然就内容而言说…  相似文献   

3.
大寨寻旧     
大寨的虎头山上埋葬着三位名人:一位是郭沫若,一位是陈永贵,一位是孙谦。陈永贵是土生土长的大寨人,葬在大寨理所当然,而两位文学家为什么也把人生的归宿选在大寨呢?郭沫若临终前嘱咐家人,死后把骨灰分成三份,一份葬在家乡,一份撒在大海,一份埋在虎头山上。50年代末60年代初,我国农业生产遭受了巨大灾害,在艰难困苦中,大寨人克服重重困难,用顽强的艰苦创业精神,为我国农业战线树立了一面旗帜。大寨的精神不但激励着亿万农民,也深深地感动着郭沫若。他曾充满深情地说:“生前我几次去大寨,看到大寨人战天斗地,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4.
大寨,是地处太行山腹地的一个小山村。大寨的地形是由一道道深浅宽窄不同的山沟和沟与沟之间的一道道高低长短不一的坡梁组成。大寨人种的地呢,不是挂在山梁上,就是挤在沟边上。号称700亩土地,东一巴掌,西一簸箕,七零八落分成4700多块散布在一面坡上,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七沟八渠一面坡”。黄土高原,荒山野岭,十年九旱。平常,人畜吃水困难,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沟壑纵横,立时成灾。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大寨人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的带领下,治山治水,搬山填沟造平原,把往日零碎贫瘠的土地变成了一片片错落有致的梯田和保水、保土、保肥的…  相似文献   

5.
《前线》1964,(20)
学大寨,最重要的是学习大寨人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光辉思想的体现。大寨的干部和社员群众正是依靠这种革命精神,打开了一条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寨之路。北京郊区的许多社、队,正在学大寨、赶大寨,为更快更好地发展郊区农业生产、实现农业现代化而努力。许多社、队已经取得的成绩说明:大寨之路是建设首都郊区农村的唯一正确的道路。农村人民公社在如何发展集体经济、提高农业生产问题上,有两种对立的方针:是以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援助为辅呢?还是单纯依赖国家支援?是从内部挖掘潜力呢?还是动辄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物资?大寨的干部和群众采取的是前一种方针,就是坚决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他们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了生产,创立了家业,战胜了自然灾害和其它许多的困难,并且使群众生活越过越好,对国家的支援也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位在大寨七沟八梁一面坡的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大寨人,当年,在改变大寨面貌,重建大寨家园,尤其是在“大寨精神”的形成过程中,郭凤莲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现在,作为新时期的大寨领头人,她带领大寨人民办企业、兴农业、抓旅游、建新村,10年奋斗,二次创业,使大寨走上了快速发展的小康之路。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充分表明广大农村将迎来又一次加快发展的大好机遇。贫困山区如何充分利用国家的良好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认为要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团结和带领广大干部群众,探索出一条适合当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大寨精神,不但是大寨的宝贵精神…  相似文献   

8.
镌刻着深深的历史烙印,从巅峰跌入低谷,大寨人像一叶漂泊不定的小舟,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迷茫,彷徨,一时间找不着航向。风光了一个时代的英雄大寨居然落伍了。   国人关注着大寨,世人关注着大寨。   又一个 10年过去了。这 10年,大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成立了经济开发总公司,办起了 8个企业,形成了 9大支柱产业,固定资产达 7400万元;三层楼的准一流新学校拔地而起,农民“小二楼”住宅区又添新景,森林公园将昔日的虎头山装扮得焕然一新……更重要的是,大寨人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寨又一次令国…  相似文献   

9.
霞飞  一民 《党建文汇》2005,(8):46-46
大灾之年,大寨用“三不要三不少”的实绩证明它是真先进 大寨本是山西省昔阳县一个山村,历史上就以贫困著称。1958年,在全国大办人民公社的热潮中,大寨成了一个生产大队,隶属于大寨公社。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在党员和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  相似文献   

10.
大寨精神的提炼和概括,经历了由中共山西省晋中地委、中共山西省委到中央最高决策层这样几个过程,最终由周恩来总理亲自总结归纳而成。 历史上最早概括大寨精神的是中共晋中地委。1962年,晋中地委就号召全区农业系统学习大寨,亦将大寨经验总结为:“干部参加生产和领导生产相结合,革命干劲和科学态度相结合,以农田基本建设为中心,运用八字宪法,高速度地发展农业生产。”这一概括侧重于生产方面,既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但基本上体现了大寨精神最核心的内容。  相似文献   

11.
割不断的大寨情结──记返乡后的郭凤莲谷峰当我踏上大寨村的土地之际,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谈起大寨近年来的变化,谈起大寨的领头雁──党支部书记郭凤莲。众所周知,三中全会以来.大寨好一段时间变化不大,然而自从郭凤莲返乡挂帅后,这里近3年来的发展超过前10年。这...  相似文献   

12.
冯学平 《共产党人》2004,(7):41-41,43
当走进黄河岸边的利通古城,映入你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洁宽敝的农民住宅楼房,一块块机械作业的农业同区,一条条宽阔笔直的马路,一群群文明向上的纯朴农民。这个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成为“全国学大寨、宁夏学古城”的先进,而今又成为了吴忠市的党建示范点。2002年,古城街道党工委被命名为自治区级文明单位;2003年,被吴忠市  相似文献   

13.
给大寨插上金翅膀──郭凤莲访谈录本刊记者郭宁虎落在虎头山下的大寨村,曾经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名闻全国。经历了一坐番风风雨雨,当年的铁姑娘郭凤莲重返大寨以后,大寨人的心态如何?大寨又是一个什么样子?最近,记者陪原中共中央组织部常务副部长赵宗鼐同志在大寨...  相似文献   

14.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记者的通讯报道《大寨之路》,介绍了山西省昔阳县大寨大队同穷山恶水进行斗争,改变山区面貌,发展生产的事迹、并发表社论;《用革命精神建设山区的好榜样》,号召学习大案的精神。此后,全国农村掀起了农业学大春运动.肇东县的农业学大客运动始于1964年。当时,肇东县共有25个公社,312个生产大队,1959个生产队,647000多人,其中农业人口为544000多人。全县按土质情况,分为涝洼、盐碱、黄土、岗头四个片。通过学习大寨,改变了衣业基本条件,使肇东县农业生产发展较快,粮食大面积增产。1971年…  相似文献   

15.
正1965年我在山西省外事办任职,兼做俄语翻译,有幸参与接待敬爱的周总理及李先念、罗瑞卿副总理陪同阿尔巴尼亚党政代表团首次访问大寨。这是我一生永远难忘的盛事,也是一生最大的荣幸。特别是总理对话大寨人,提出四条发展经济指示和政治上两点指示,对我教育很大,印象很深。周总理和李先念、罗瑞卿副总理陪同贵宾通过大寨夹道欢迎的人群,和欢迎的群众亲切握手。在化装跳舞的姑娘里,陈永贵给周总理介绍了"铁姑娘"队长赵素兰。  相似文献   

16.
《先锋队》1999,(6)
(一)1999年3月2日,农历正月十五凌晨一时许,绛县郝庄乡基金会牛庄代办员马青龙和所有的人一样,带着节日的喜庆沉浸在甜甜的梦乡之中......“砰”地一声巨响,三个歹徒破门而入出现在睡意朦胧的马青龙身边。“别动,要动就打死你。”一个歹徒用枪逼着马青龙的头,一个歹徒用匕首指着马青龙的爱人,另一个则一声不响,搜出他的钥匙就开保险箱。保险箱里存放的是全村父老乡亲的86000块血汗钱。马青龙一激凌一下子清醒过来:“这钱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决不能让这伙歹徒掳去。”他一甩胳膊,打掉了指着他的手枪。枪掉在地…  相似文献   

17.
走近大寨     
我是带着探秘的心情走近大寨的。大寨人曾大战虎头山、狼窝掌,在乱石堆积的荒坡上开拓出稳产高产梯田,成为60、70年代农业战线的一面旗帜。那么,今天的大寨究竟怎么样呢?走近大寨,远远地望得见村委会楼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大寨。门两边的白墙上写着大寨人创业的座右铭: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在主人的安排下,我们先沿着石阶登上了虎头山,但见崇山峻岭上松柏苍郁,景色宜人。这里既有蔚为壮观的自然景观,更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这里有敬爱的周总理生前3次来大寨住过的窑洞,有邓小平、叶剑英、李先念、邓颖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有五千多年的历史。这是国人的骄傲.中国人爱说古也爱听古。不论是城市乡间.但凡有些文化、有些阅历的人,都可以或三皇五帝,或唐宋明清。或民间传说,或上层佚事,滔滔不绝地摆一番“龙门阵”。即使不能引经据典.也可现身说法地侃一通老子当年如何如何。看一看街头巷尾的盗版畅销书.不用统计,就明白多数都与历史的事件、人物有关。  相似文献   

19.
《先锋队》2004,(21)
郭凤莲,昔阳县大寨村人,现任山西省妇联副主席,大寨村党总支书记,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经理,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大、十五大、十六大代表,四届、五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五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曾获全国劳模、全国妇女十大新闻人物、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1991年11月,郭凤莲同志重返大寨后,带领大寨人经过1992年-1996年的艰苦创业,逐步走上了一条大寨精神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相适应的路子。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寨人牢固树立并认真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农业上,一个集生态农业、旅游农业、效益农业于一体的科技园区正悄然兴起;工…  相似文献   

20.
中国的革命吃尽了极"左"的苦头,中国的农民也吃尽了 极"左"的苦头。 大寨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治山治水,战天斗地,爱国家 爱集体,弘扬的是中华民族的魂。 大寨的"经"原本是"正经"。 大寨的"正经",后来被念歪了。 "经"歪了,好事变成了坏事:农业学大寨,平原造梯田;农 业学大寨,旱地栽水稻;农业学大寨,山林毁,草地耕;农业学 大寨,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农业无生 机,农民有怨声。 俱往矣,看而今乾坤朗朗万木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