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夏威 《时事报告》2011,(4):22-25
3月的北京,一年一度的金国“两会”如期召开。今年的“两会”,因其特殊的历史坐标而意义重大。这是送别“十一五”、迎来“十二五”,一次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两会”。在12天的时间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5000多名代表、委员齐聚北京,建言献策,共商国是,从宏观战略到微观发展.从大政方针到民生热点,用理性的声音、智慧的观点,吹响了中国巨轮再起航的号角,指明了前进的航向!  相似文献   

2.
<正>又是一年的全国"两会时间",又是备受世界瞩目的"两会时间"。来自全球的1500多名国外记者,将今年全国两会上的"中国声音"传播至世界各个角落。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的美好期待,两会描绘了新一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人民日报》这样报道:中国的"两会时间",几乎成了世界的"两会时间"。每一年的全国两会,世界都在关注这样的问题:过去一年中国经济怎么样?新的一年中国经济又将怎么干?英国《卫报》  相似文献   

3.
共筑中国梦     
《创造》2013,(3):14
阳春三月,春和景明。踏着春天的脚步,2013年全国"两会"如期而至,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北京。作为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的首次全国"两会",今年的两会因适逢领导换届而备受瞩目。"中国领导人怎样应对挑战?中国能保持经济增长奇迹吗?未来中国将往何处去?"全球目光都在关切选出什么样的新一届领导班子;人民群众对新一届领导人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国梦"充满期待、寄予厚望。长达半月的两会告诉世界,中国的未来不是一个问号!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2013年两会矗立起"中国梦"行进的新地标。  相似文献   

4.
李立 《黄埔》2009,(1):4-6
“四项协议”基本实现两岸“三通” 11月3日,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首次赴台,这是目前大陆官员赴台的最高层级。两会在台北举行领导人会谈,是两会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也将成为两岸关系改善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令世人瞩目。  相似文献   

5.
《中国保安》2013,(5):3-3
日前,全国两会的召开将世界的目光再一次汇聚到中国。当镁光灯闪烁捕捉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风采时,一个充满自信、铿锵有力的声音时时回响在人们耳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到今年两会完美谢幕,“中国梦”无疑成为人们讨论最多的话题。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习近平同志在讲话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梦的深刻内涵,开启了中国号巨轮的寻梦之旅。  相似文献   

6.
小丫来了     
《台声》2011,(4):38-39
《小丫跑两会》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栏目配合“两会”报道创办的特别节目,自2001年“两会”期间首次亮相以来,今年已是第10届。2011年3月8日是“三八国际妇女节”,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小丫来到全国人大台湾代表团驻地,向魏丽惠、陈云英、陈军3位女代表奉上鲜花表示祝福,并就有关话题采访了她们。  相似文献   

7.
三月。北京。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吸引了海内外的无数目光。 今年的“两会”是五年一次的换届大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新一届国家领导人。 对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的评价、中国政府“大部制”改革、南方雪灾后的重建、民生、2008北京奥运等问题受到“两会”代表、委员们的特别关注,台湾问题也成为“两会”的焦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关于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发表仅1年,就转化为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巨大力量,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两岸形势更加缓和。2004年台湾大选后,两岸关系一度十分紧张,2005年3月“四点意见”发表后,非常严峻的局势慢慢走向缓和。二是有效地遏制了“台独”分裂活动。出台《反分裂国家法》后,遏制了“台独”分裂势力铤而走险,胜似百万雄师。三是连、宋历史性访问大陆,国共两党领导人“相逢一笑泯恩仇”,以博大的胸怀抚平了过去的历史创伤,国民党也确立了未来的政治路线。四是台湾“三合一”地方选举,国民党气势…  相似文献   

9.
双周关注     
《时代潮》2005,(5)
【时政】“两会”将奏响三重奏三月是中国的政治月,代表委员聚首北京,参政议政;平民百姓倾听北京,热议国是;世界舆论聚焦北京,评说中国。"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无疑是今年“两会”的最大看点、最强乐章。去年12月29日,《反分裂国家法》草案经全国人大常委会“一读”便全票通过提请本次人大会议审议。3月,五千多名代表、委员将在神圣的人民大会堂审议、建言,一部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的法律行将降生。"国家军委主席新老交接也是本次“两会”看点之一。江泽民同志请辞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委员会主席,并选举新的国家军委主席,是本次人大会…  相似文献   

10.
网络:“两会”的“直通快车”64岁的政协委员邱国义与来自内蒙古农大的教师杨性凯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成为“两会”的名人。他们撰写的《关于发展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案》在全国政协公布的“网上提案”中排在第一,他们也因此被众多媒体称为“网上提案第一人”。在全国人大代表的住处,来自广西的代表宋集思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轻轻一点,“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信息查询系统”中详实、生动的资料顿时展现眼前。在会场,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内数十台液晶显示屏和触摸屏终端一字排开,为人大代表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查询服务。《新华每日电讯》早早预测:“有‘第四媒体’之称的网络媒体,今年将与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一同活跃在采访第一线”。而《经济日报》则报道:“‘两会’新闻战骤然升温,网络媒体首次全面介入”。尽管京城三月乍暖还寒,但“两会”的  相似文献   

11.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陈云林与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江丙坤的台北会谈,在两岸同胞和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积极评价中成功地落下帷幕。海协会领导人及协商代表团在台湾短短四天的协商、访问,实现了两会领导人首次在台湾举行会谈,开启了两会制度化协商的新里程,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书写了新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3月,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是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月份。因为,每年的人代会和政协会都在3月举行,两会广泛代表民意,为中国制订发展目标。经历了艰难的1998年以后,面对世界经济一片看淡的外部环境,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1999年国家总的发展态势如何?还将推出哪些改革措施?中国外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澳门回归是否进展顺利?等等。相信这些百姓话题也将是今年两会的热门话题。这些问题的解答将直接关系到中国如何跨人刀世纪,以及如何在新的世纪继续保持持续稳定的发展势头,因而对中国人来说今年也就显得更为重要了。可以说,今年的两会将…  相似文献   

13.
春天的两会     
盈励 《当代广西》2011,(6):M0002-M0002
站在前后五年的历史节点,这个春天的两会肩负着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备受瞩目的“十二五”规划纲要和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宣示,中国将向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起攻坚。中国以坚定的发展决心、卓然的发展胆识,率先把握新世纪的战略机遇。向世界传递出发展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廉租房工作问责贵在动真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过去已有一段时间了,但这两条消息依然令人振奋:3月22日.建设部发布《关于各地落实住房建设规划工作进展情况的通报》称,“廉租住房建设滞后的地区,要限期整改并追究有关领导责任”。建设郜部长汪光寿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到今年年底,中国所有的城市,包括县城都将建立廉租房制度,对最低收入家庭。政府要应保尽保。  相似文献   

15.
看今年“两会”的报道,我省的主流媒体做足了创新的文章,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辽宁日报经过两次改版,创新发行体制后,第一次以全新的面孔走进“两会”。辽宁电视台、辽宁广播电台、辽宁教育电视台刚刚完成三台合一的整合任务,以辽宁广播电视台的强大立体媒体阵容走进“两会”。  相似文献   

16.
美联社:中国普通民众能越来越自由地表达个人观点今年的“两会”延长了会期,这让代表和领导人有了更多面对面的时间。可以看出中国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世界经济不断显现出“对中国的依赖”,令中国“两会”吸引全球目光。“两会”引来世界舆论对中国经济大政的“众口评说”,诸多境外媒体发表消息与评论,其中认为“两会”在努力寻求“扩大消费的制胜之策”,这已成为外媒“英雄所见略同”的一个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全国人民目光聚焦“两会”,民意汇聚“两会”,今年“两会”,代表委员提出的提案议案重点关注了哪些话题?两会召开以来,本刊记者不断分析各媒体两会报道热点,采访代表委员、查看各种资料,结合本届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就两会“热点”约请代表委员、党政官员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读。  相似文献   

19.
每年三月可能是中国人政治生活中最丰富多彩的一个月了,全国“两会”(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百姓勾勒出一幅年度规划的蓝图,各种热点和焦点问题在会议上被热烈讨论,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得以隆重出台。今年的“两会“又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将审查批准“十二五”规划纲要,也就是决定未来五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向。今年的“两会”报道,我们想跳出“两会”会场,给读者一些寻常、朴实,却更能把握中国基层声音的东西,就给大家晒晒中国普通家庭的打算和梦想吧。  相似文献   

20.
《人大建设》2010,(6):54-55
《学习时报》近日刊发沈宝祥的文章指出,在一些媒体上,凡是主要领导人的讲话,总是说某某作了“重要讲话”。将各级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称之为“重要讲话”,当然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实际情况看,领导人的各次讲话,其重要程度是有差别的,并不是每一次讲话都那么重要。其实,把主要领导人的讲话称之为“重要讲话”,并非从来如此。1957年3月3日,《人民日报》的头版新闻的大标题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