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母亲放心了     
仲夏的一天,我从祖国的北京,来到香港.我和居住在台湾的母亲相约在那里见面. 我本来也生在台湾.当我六岁的时候,父亲为了谋求职业,和母亲一起带着我来到大陆.抗日战争胜利以后,我到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区参加了工作,第二年,父母又迁回台湾.我已是五十五岁的人,可是我和母亲分离却已有三十七年了. 一九八○年初,我头一次得到了在台湾的亲人的消息:父亲已经过世,母亲仍健在,五个妹妹均已成家;还有一个弟弟是母亲到台湾后生的.七十多岁的老母知道我还活在世上,自然也是喜出望外. 但母亲总担心我在大陆穷困,难以度日.老人家通过亲戚带来的头一个口信便是:“实在不好过的话,就想办法出来吧!”母亲  相似文献   

2.
吴霜 《统一论坛》2005,(3):61-63
小时候对台湾没有很明确的概念。台湾在什么地方?台湾有多大?台湾人是什么样子?我对台湾的最初认识是从“我站在大海边把祖国的台湾岛遥望”这句30年前大陆上任何人都会唱的歌词得来的。它让少年时代的我得知中国有一个岛屿,离大陆很远,很美,它有一个清秀的名字—台湾。每个人的故事就像一串项链,不同的珠子被穿在同一根线上,珠与珠之间似乎毫无关联,却由于紧紧相依,又是一个整体。正所谓“前缘后果”,躲不掉,逃不脱。比如说我,20年前,离开祖国到美国。那时候,去美国该是难于上青天的事情。我花了半年的时间办好手续,飞跃大洋登上了美洲大陆…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几十年前从台湾到大陆来定居的妇道人家,老家在台北市北投附近乡村,今年七十七岁了。我四岁那年,父亲得了病,因为没钱医治,不久就离开了人间。母亲没法养活儿女,  相似文献   

4.
北平五年(上)1941年,父母亲带着两岁的我,从故乡台湾来到日本人侵占下的北平,1946年初撤离北平。我们的三口之家,父亲苏子蘅,母亲甘端钗,还有我——小民生,在北平生活了将近五年。那时民生太小不懂事,这里所写的,很多是从长辈的谈论和文章中了解到的事情。为什么要到祖国大陆很多朋友问:你们家为什么离开台湾到大陆?对于这个问题,父亲的回答是很沉重的。︶?父亲说,1937年春天,从日本仙台东北帝国大学应用化学系毕业后回到台湾,正是卢沟桥事变前夕。日本侵占我东三省之后,大举“南进”之势已经很明显,在台湾加紧压榨,横征暴敛,令人更加感到压…  相似文献   

5.
在河南省扶沟县城乡,流传着这么一个感人的真实故事。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1949年,时任国民党陆军中校的路继文(图片中的老人),来不及告别家中的妻子,看一眼心爱的儿子,就随着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到了台湾。那年,他恰恰年届不惑。在台湾,担任国民党警备总部文书的路继文,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远在家乡的妻儿,然而滔滔海峡,无情地隔断了他的归乡之路,一家人天各一方,鱼雁难通,思乡情深的他,不止一次地登高眺望西北方向的大陆中原老家,一遍又一遍地吟咏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的《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惟有痛哭。…  相似文献   

6.
康登勤  康鹏 《春秋》2014,(4):27-29
正闯关东谋生我叫康登勤,出生于1935年2月,家在山东省金乡县化雨乡袁集村。1941年.我6岁的时候,家里生活十分困难,当时在我们山东老家有着闯关东的传统,当生活实在过不下去的时候,亲邻们往往一起携家带口去东北谋生。在此之前,我们村里就有人到东北谋生,并在哈尔滨落下了脚。我的父亲康于林就和本家的康登贵、康登云、康作财等人携家带口去关外谋生,我们一个家族的十多口人就这样离开  相似文献   

7.
《两岸关系》2015,(1):48
<正>台湾《新生报》2014年12月17日发表社论说,国民党"九合一"选举大败,被不少人解读为是台湾民众对国民党大陆政策投下反对票,算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失败。然而国民党这几年大陆政策,基本上反映经济全球化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形势,方向是对的,因此,国民党这次的失败,并不能视为其大陆政策的失败,新"内阁"应让民众有感,民众就会重新认识或肯定其大陆政策。文章摘编如下:大陆海协会会长陈德铭,于国  相似文献   

8.
游子心声     
1988年4月,父亲以探亲名义回到山东老家,圆了做了40年的梦。遗憾的是,他朝思暮想的父母皆已过世。父亲出身胶东莱阳贫农家庭,1947年,国共在胶东不时冲突,父亲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兵。父亲离家当天,奶奶送至村口,不舍地问他何时返家?父亲说待石榴成熟时就会回来。没想到那次分手竟成了永别。后来国共内战日炽,父亲在战火中结识了同乡的母亲——一个地主之女,两人成亲后于1949年辗转去了台湾。到了台湾,父亲即脱下军服,受了一年的警察训练,从此担任起人民的“保姆”。由于生活不再颠沛,母亲于1950年生下姊姊,后一年生下了我,随后9年又生下了3个…  相似文献   

9.
信念     
我祖籍浙江奉化,追溯历史渊源,我是老国民党人的后裔,还与蒋介石沾亲带故。但是说实话.父亲对我少有骨肉之情,解放前夕父亲匆匆离开我们去了台湾,直至1981年才重新与我们取得了联系。因此自我懂事起,我深切体会到的是,共产党没有遗弃我们这样的另类家庭。我清楚地记得,是党和政府为母亲安排了  相似文献   

10.
林旭升 《台声》2001,(9):32-34
一直很想采访谢源拔。 谢源拔是1946年12月调到大陆打内战的国民党70师的一员,这支军队中的一万多名台湾兵,因为内战和两岸交往长期隔绝,战后许多人滞留大陆并与台湾亲人失去联系40多年。1988年,谢源拔成为被台湾当局核准回台探亲的首位台籍老兵。当时,台湾、香港有十几家媒体的记者采访谢源拔,台湾的报纸每天都有谢源拔探亲的报道。就在那次探亲之后,谢源拔便定居台湾。但是,在每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谢源拔却生活在重庆,我很想知道谢源拔的传奇经历和他情系两岸的内心世界。  于是,我叩响了谢家的大门。带着泪珠离开台湾 “都55…  相似文献   

11.
1950年3月26日晚,西南军政长官公署长官、国民党陆军上将、黄埔1期毕业生胡宗南从西昌小庙飞机场乘飞机离开大陆去台湾。近70年后,胡宗南之子胡为真为了寻找父亲生前足迹,前来大陆寻访胡宗南曾经的驻防之地,先后走访了西安、延安、汉中、成都等地。我有幸参与了他在西昌的行程。为弘扬抗战精神,我曾先后采写过十多名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并得以见报。特别是经过10年努力,把1939年秋31集团军从抗战前线送来西昌的烈士眷属和伤残军人.  相似文献   

12.
王文 《台声》2000,(8):34-35
现年38岁的吴琼女士是台湾嘉义县人。1947年 ,其父吴德胜被国民党部队抓壮丁来到大陆 ,1949年 ,其父所在国民党部队起义被改编成解放军。抗美援朝结束后 ,吴先生来到江苏如皋安家落户 ,并生有子女4人 ,吴琼排行老二。1983年 ,大学毕业、年方21岁的吴琼放弃了在城市工作的机会 ,背起行囊来到了如皋偏僻的乡村学校东陈中学执教语文。光阴荏苒 ,转瞬已是18年。18年来 ,她始终用自己一颗诚挚的爱心温暖着乡村学子。清晨 ,她总是迎着东方的第一抹霞光走进教室 ;傍晚 ,她总是伴随着夕阳的最后一缕余辉离开课堂 ;深夜 ,又有多…  相似文献   

13.
我曾于1993年、2001年两度赴台探望父母兄弟。我是3岁时,父母托军中友人将我从台湾送回大陆老家,蒙自家祖父母抚养,一别40多年,真是海峡咫尺天涯。现在终于圆了团圆梦,感慨万千。民心相通认同中华到台湾没有陌生的感觉。虽然流行闽南方言,但电视广播都讲国语(普通话),逛商场超市,上菜场,当地人一见大陆同胞也都讲国语。去台退伍军人和家属大都住在当年宋美龄牵头集资建盖的眷村里,一家一套,单门独院,大家互相关照,有许多同乡会,还有黄埔同学联谊会。我父亲就存有一册各期同学名录和去向任职。父亲普嘉斌,黄埔十五期,一生光明磊落,崇拜中山先…  相似文献   

14.
亲爱的父老兄弟姊妹们:自从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离开江西苏区到现在已经十五年了。在这十五年中,毛主席、朱总司令及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同志们,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我们江西的工农劳苦群众、革命人民,时时刻刻都在关心着在国民党反动派压迫下英勇奋斗的同志。我们江西人民,特别是过去苏区的人民,在红军离开之后,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许多人的家里受了摧残,我们每一村庄都被国民党反动派杀了下少的人,有些人的家里甚至全家被杀绝了;我们每一个村庄都被国民党烧掉了许多房子,有些村庄甚至全部烧光了,我们在苏维埃政权时候所分到的田地,全部被地主拿回去了,并且还要算我们好多年的租,这些痛苦毛主席都知道并且万分的关心,万分的痛恨国民党蒋介石这个凶残的敌人。我们江西人民,在红军离开苏区之后  相似文献   

15.
黄威廉 《台声》2009,(5):28-30
我祖籍台湾新竹县关西镇深坑乡。上世纪初,父亲黄国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台湾外出谋生,先后在日本,法国、德国勤工俭学,后定居大陆,担任当时的南京东南大学蚕桑系主任《详见《台声》200B年12期)。我1925年出生在南京,一开始并不知道自己与台湾有什么关联。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日本侵略者将战火烧到南京,父母不得不带着我们背井离当逃难到当时的大后方贵州。我在贵州读了7年书,直到大学一年级。后来,日寇又进攻贵阳,一度打到了独山,形势紧迫,  相似文献   

16.
修菁 《台声》2023,(1):61-63
<正>“我们千万不要小看自己的一点点主动联结,每个人都可以搭建一座通往两岸的桥,而文化的纽带会把两岸的我们心拉得更近。”余纪萱表示。而她本人,也确实身体力行着这样的“两岸一家亲”。大陆有许多温暖的人余纪萱出生在台湾省,父母都是客家人,父亲的老家在台湾苗栗,母亲的老家在新竹。从小她就经常听母亲聊老家的故事,  相似文献   

17.
李彬  刘亚亚 《台声》2006,(9):48-49
王克璋先生1957年出生于台北市,毕业于台湾科技大学化纤系,1983年担任台湾瑞毓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工程师,1987年担任台湾聚隆纤维股份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1996年担任济南聚大纤维有限公司总经理,1999年担任济南市台湾同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2000年担任济南大自然纤维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生的父亲是台湾老兵,受父亲的影响,1989年陪父亲来大陆探亲之后,就决定在大陆开创自己的事业。见到王克璋先生的时候是在他的厂区里,炎热的天气让每个人心里都有些浮躁。而王克璋先生的热情,儒雅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夏日里的清爽。在会客室里,当我们表明采访意图…  相似文献   

18.
《台声》2017,(22)
正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伴随旧时代落幕的,是成千上万名国民党官兵背井离乡,一去就是30年、40年,甚至永远。这些在台湾人被称为"荣民"、在大陆被称为"台湾老兵"的群体,除忍受思乡思亲的痛苦外,其中的很多人还要忍受生活之苦,有的人终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爱情。李旭华是其中的一员。直到1992年,时隔43年,李旭华才重新踏上家乡的土地。如果他不是在回乡探亲的过程中遇到张泽进,那么他人生可能  相似文献   

19.
若兰 《两岸关系》2015,(3):59-61
<正>台湾诗人余光中著作的《乡愁》的最后一段是"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40年后海峡两岸通航,余光中先生又续文一段:"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你来这头,我也去那头。"而今,我应了余老先生《乡愁》的续文,我真的通过武汉开放赴台湾个人游这条长长的桥梁,去了海峡那头。2014年3月16日,我与先生舫兄登上飞往台湾班机,我庆幸,梦想多年、筹备多日的台湾之旅终于成行了。自1949年在昆明与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的父亲一别,他去了台湾,  相似文献   

20.
1992年9月5日,包括我在内的首批大陆记者共18人,抵达台湾进行为期一周的采访。8日下午3点,我和几位同行去台北郊区阳明山脚下陈立夫先生的家里拜访。当时,陈立夫已是93岁的老人了。这位国民党内的重要人物,曾与兄弟陈果夫一同主理国民党的特务机构,深为蒋介石器重。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