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议选才用人中的主观好恶偏差与迎合效应邢守润(中共山东省烟台市委党校副教授)领导者在选才用人过程中,有时会受到个人的好恶和他人的迎合的双重困扰,从而使选才用人失去客观尺度。这两种情况,前者可称为主观好恶偏差,后者可称为迎合效应,两者呼应耦合,会产生更...  相似文献   

2.
登门坎效应     
杂志上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风雨交加的 :日子 一个饥寒交迫的穷人来到富人家门口 , ,对看门的仆人说 只要让我进去 在你们的火 :“ ,炉上烤干衣服就行了! 仆人以为这不需要耗费 ”什么 就让他进去了 然后这个穷人请求厨娘 , 。借给他一个锅 以便让他 煮点石头汤喝石 , “ ”。“头汤? 厨娘很惊讶 我倒想看你怎样用石头 ” :“做成汤 这样想着她就答应了 穷人于是到路 。” 。上捡了块石头洗干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 你 。 ,总得放点盐吧! 她给他一些盐 后来又给些碎 ”…  相似文献   

3.
小品迷付帅     
如果你有机会到北京市保安服务总公司顺义分公司来,提到“付帅”的名字,保安员们都会说“认识!就是演小品的保安员,他真是搞笑高手。”2002年3月,付帅在顺美服装厂保安班当队员。一天,《情有千千结》电视剧摄制组到客户单位进行外景拍摄,他的两个队友发现著名演员李幼斌也在里面,两人想和明星合影,却又不敢说,便撺掇付帅去问问。当付帅纯正的东北话一出口,李幼斌便愉快地答应了,并问他“你是东北的吧!”一聊才知道,两人都是长春人,地道的老乡。合完影后,李幼斌拍拍他的肩膀说:“咱们东北人在表演上很有天份,悟性高,我看你很聪明,挺适合表演,…  相似文献   

4.
兽界成立了个“兽才选拔中心”毛驴当上了这中心的主任。他执掌着选才拍板的权力,并且有他掌握的选才标准。骏马首先跑来应聘.带着他的档案和介绍信:“这是一匹难得的好马,跑起来如同疾风流云!”“历年历届的赛马会上,曾经多次荣获冠军!无论是拉车或是乘骑,全都是百里挑一堪当重任……”毛驴上前把骏马打量。看罢了头蹄又看腰身。最后摇摇头又摆摆手:“这马呀……这马不合标准!”“你看他这耳朵是这样小,看起来颇有点不够英俊!你看他这眼睛是这样亮,肯定是性格桀骛不驯……”接着黄牛入前来应聘。带着车族对他的推荐甘大:””…  相似文献   

5.
发展民营经济 ,认识是第一位的。如何解决人的认识问题呢 ?根据我的经验 ,要请实践做“先生”。我国改革开放初期 ,甘肃搞包产到户的时候 ,就有一些人想不通。那时我是省委党校的副校长 ,省委在党校办学习班 ,有的人就说包产到户是搞“单干” ,甚至说是“资本主义复辟”。后来采取什么办法呢 ?让想通的人先干起来 ,想不通的另给他一个位置 ,不减他的工资也不撤他的职 ,让他看一段时间。结果搞了一两年后 ,包产到户把农民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生产很快发展了 ,在旁边看的人也想通了。现在我们发展民营经济 ,有的人思想也不是太通 ,认识还没有上…  相似文献   

6.
上海市松江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夏银弟撰文指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工程,必须从谋才、识才、选才、育才、用才多方面多层次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如谋才规划求早,识才观念求新,选才渠道求宽,育才措施求硬,用才环节求准。单就最后一点而言,一在用当适任。只有将人才放在“用得上”的位置,才能用其所长、才尽其用,实现人才使用的最佳效应。只有处在“干得顺”的岗位,人才才能扑下身子、埋头苦干,充分展示才华。要给德才兼备的人压担子,给实绩突出的人搭台子,给群众公认的人铺路子。  相似文献   

7.
若孤立地看方舟子的某篇或某些篇文章,你会觉得他的确言之凿凿,而且知识渊博,才思敏捷,鞭辟入里,但是,如果将他的另一篇或数篇同样是言之凿凿,而且知识渊博,才思敏捷,鞭辟入里的文章,两相对照,便会产生困惑——他究竟站在什么立场?到底想坚持什么观点?就好像是你说乌鸦是黑的,他就引经据典地说乌鸦是白的;若另一个人说乌鸦是白的,他立即又引经据典地说乌鸦是黑的。使我想起老牌修正主义者伯恩斯坦的一句名言:“目的是没有的,运动就是一切。”当然,其最终的目的恐怕还是有的,大约就是成为打遍天下无敌手的“武林霸主”——辩倒所有对手的“真…  相似文献   

8.
范文澜同志的《中国经学史的演变》一文,对于用马列主义观点总结中国经学发展的历史,作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其中的某些观点从今天去看,毕竟有些陈旧,而且有的观点就值得从新探讨。比如,他说:“发展就是各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有斗争才有发展。既然经学曾经是发展了,那末,它一定曾经是作过许多次斗争了的。如果认为‘经者不刊之常道,恒久之至理。’因之它无须斗争,而且也没有其它学派敢同他斗争,经永是经,不会变化消灭。这样想的人,不是被人欺就是想欺人。试看过去经学发展的历史,充分证明一部经学史,就是一部经学斗争史。”我们认为这个提法是值得研究的。不错,经学是发展了的,不发展不会有六经皆  相似文献   

9.
在高清海教授看来,“本体论”不仅仅是一种“哲学形态”,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他将之称为“本体思维方式”。而作为思维方式,本体论的观点表达的也是一种人的观点,因此应从人与本体论的内在关系来理解本体论而不是相反。从本质上看,“本体之谜”就是“人之谜”,本体论的“奥秘”在于“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的确立而实现了传统“本体思维方式”的历史性变革,从而开辟了一条人自己解放自己的现实性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从“摩西老姆效应”谈起曾纪忠,黄雄彪科学研究表明,人的衰老不是绝对的,不少人到垂暮之年,才开始发现自己身上一些尚未被开发的潜能,经过努力,得到意想不到的成果。八十年代初。美国新行为主义学者对众多“退休村”调查发现并证实了这一观点,他们以晚年才意外发觉...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本能性的抗变意识政治文化的诸种形式中,有这样一种心理,或是出于对僵化体系的一意笃诚;或是出于对守成意识的惯性顺应;但更主要的是出于对既得利益的珍惜,所以改革每深入一步,总有“流水落花春去也”之感,于是便层层设防。这种政治文化中的本能性的抗变意识是改革的最直接、最难破的阻力。 <二> 官本位的价值尺度生活中,看一个人的价值不是看他知识多少、贡献大小和能力高低,而是看他官职如何。这样,官职就成了人的“一般等价物”。这与当前增强平等、自由和民主意识的改革想潮是完全对立的。 <三> 尚沉睡的主人意识由于历史原因的综合作用,人们的依附性远远超出了自主性,认识不到自己对政治所能施加的影响或  相似文献   

12.
破窗效应     
提及“破窗效应”,读者可能会想起本刊今年第6期介绍过经济学里的“破窗效应”,说的是窗户被打破了却可以刺激消费。心理学里也有一个“破窗效应”,说的是环境对人心理的影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门曾做过一项试验: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社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把停在杂乱街  相似文献   

13.
最不像警察的警察   户丑只说,如果谁要选一个最不像警察的警察,他有信心“光荣当选”。   户丑只的确不是在夸“海口”,他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有三个“硬条件”:一是名字老土;二是成年累月的着装打扮跟警察根本就不沾边;三是一天到晚灰头土脸的净往人多的地方挤,一点儿都没个警察的样子。有一次,在公交车上,老户曾专门为自己做了一次“民意测验”——请车上的乘客猜猜他的职业。有人说他像个机关门卫,有人说他像个炸油条的,有个小伙子显然想夸他,说他“怎么看怎么像个退休的工人师傅”,一车人硬是没有一个人说他像警察…  相似文献   

14.
我看到《求索》1982年第一期刊登的赵怀玉同志《对人的认识能力的两点质疑》,认为很有启示,但有两点意见:一、关于物质世界的可知性,应该说是无可争论了。《质疑》说到只有进入人的实践领域的事物才是可能被认识的,这是对的。但他又说“有些事物可以认识”,“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这种提法可就自相矛盾了.说有些事物是可以认识的,那就否定了不可知论,又说有些事物永远无法认识,岂不又回到不可知论去了吗?我们绝不能在批判了杜林的“终极真理”、“永恒真理”的荒谬性之后,又怀疑人的思维在认识客观事物中的无限能力。  相似文献   

15.
前两天,一位友人问我是否听说过“0-1等式三角”,我说没有。于是,他找来一张纸,写下了这样两个三角形的等式方程:他把纸递给我看。我只扫了一眼,就没好气地说:“你真是无聊,0+0当然等于0,你加到天黑它还是等于0,1+1=2,这个连3岁的孩子都知道!”我瞥了他一眼,“无聊的人搞这些无聊的东西,你不会是想让我做陈景润、华罗庚,搞数学,然后搞‘哥德巴赫猜想’吧?”我随手把纸条扔给了他。他只是笑了笑,然后又把纸条递给我,说:“你再仔细看看,别把它当成简单的数学等式。”我看了看,依旧弄不清其中有何玄机,便摇了摇头说…  相似文献   

16.
秀才过沟     
一位呆秀才下乡,一条水沟挡住了去路。他取出书来,仔细翻看,却怎么也找不到如何过沟的答案。一位农夫告诉他,不用翻书,跳过去就行了。秀才听了他的话,双脚一蹬,往上一跳,竟落到水中。农夫说,不是那么跳法。说罢,单脚起跳,一跃而过。秀才看了埋怨道:“单脚起步为跃,双脚起步为跳,你该说跃,不该说跳。”看,他还咬文嚼字呢。 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容现,从实际出发的反面,是从主现出发。主观主义有两种表现,一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一是经验主义。这个秀才的作法是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典…  相似文献   

17.
我凭什么相信我是正确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天体物理学家基普·索恩问:“我凭什么相信我说的?”在一部关于黑洞物理学史的著作中,他把这句话写在了文末注释的前面。或许他是想说,因为有下面的注释,他的理论不是凭空而来的。那么,这些注释就是可以相信的吗?又或许,他是想说,这个问题对于下面的文献同样成立。又又或许,他只是做了一个有点无厘头的事儿,想凸显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生而为人,那么,人的价值是什么?有的人可能向自己或向别人提出过这个问题;也有些人活了一辈子却从来不曾想过这个问题,但他们仍以其人生实践表明了他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可以说,人的价值问题是谁也避不开绕不了的大问题。孙观懋的小说集《撒旦的礼物》通过对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生的表现,对人的价值问题作了艺术的探索。《撒旦的礼物》小说集共收小说22篇,是孙观懋10年来小说创作的选集。他说:"小说是用放大镜、显微镜看人生,要在一个个血肉存在丰满的人生中找回人的价值":"小说拒绝忘却,恰恰相反,它要把一切有价值的存在,用鲜活的文字固定下来,让人们永远记住。"(《后记》)他是这样认识小说的,在《撒旦的礼物》中也是这样从事艺术实践的。《小巷幽默曲》中的老段,生活很不称心,但他勤于思索,善于考虑问题。他发现,"时代的标志","不是牛仔裤,不是日立家用电器,不是奥琪系列化妆用品,也不是矗立在市中心的摩天大楼,是对  相似文献   

19.
昨天,一位友人给我发来一条短信,说沈策老去世了。我马上回复:“令人悲痛!多好的一位爱国老人,就这样走了!让我们一起在心中悼念吧!”发完短信,我静思良久,耳闻目睹的一些往事,一幕幕浮现在眼前……2002年国庆期间,沈老从美国回到北京,了却了叶落归根的夙愿。他住在女婿范樟年先生(黄埔三十期学生)家里。开始,他一度卧病在床。几个月后,在中央有关部门关心帮助及家人精心照料下,病情有了好转。他就急切地要在北京“上班”了。沈老每天的主要“工作”是看报纸、打电话、写信。他曾经对我说,他想看的报纸很多,看不过来,眼睛又不好,但有几种必…  相似文献   

20.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意思是说,使用这个人就不要怀疑他,怀疑了就不要重用他。干百年来,历代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视之为用人的法宝。然而,笔者根据长期的实践、调查与思考,认为这一原则在理论上和实际操作上都存在着一些误: “用”之误区。有人认为,“用人不疑”就是要绝对相信所用之人的德和才,用与被用两放心,否则他就不可能放胆实干。这是形而上学的观点,是片面、错误的认识,结果只能是用人单位对所用之人缺少必要的“疑”,即考察、监督,听之任之,放任自流,同时,所用之人也会以此作为借口,对必要的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